分享

地摊阿姨的传奇人生(作者:胡道轨)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3-31 发布于江苏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传奇人生

胡道轨

当我看到上海市消保委的文章:《上海公布,将允许设摊,城市就是要烟火气》,我感到十分的期待。

路边摊,不仅给了我们(尤其是老年人)方便;摊主通过辛勤的付出,养活了自己,甚至养活了一家人;当然,设摊也是一个非正规就业的途径。它是顺民意,得民心的事情,多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说到路边摊,脑子里很自然的出现了二个人:一个是小区前门附近的小皮匠(见拙作《怕老婆的小皮匠》);另一个是小区后门附近的补毛衣阿姨,补毛衣是精细活。提起张阿姨,凡是叫她补过毛衣的人,都会翘起大姆指:“毛衣补得呱呱叫!”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张阿姨都头上戴着鸭舌帽,脸上戴着大口罩(疫情前,口罩是为了防尘),坐在无遮无挡的墙脚边,为路人修补毛衣。我心想:吃这口饭是够辛苦的。


图片

01
拜师学艺 精益求精






有一天,路过摊位,见她手里没有活,我也正巧有空,和她聊了起来。问她:“你技术这么好,是哪里学来的?”见我夸她技术好,她本就炯炯有神的眼睛,更加有了光彩,话匣子滔滔不绝的打开了。

张阿姨,安徽安庆市人。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蓬勃兴起,家乡办了许多工厂。十八岁那年,应聘进了针织厂。她虽然个子不高,也就一米五六的样子,但是机灵聪明。老板选派五个员工去学技术,地点在江苏南通。这其中就有她。

到了南通,她们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没过几天,和她一起去的二个员工,因为手脚慢,跟不上师傅了的要求,回厂里去了。又过了几天,另二个员工,也觉得自己学不好技术,丧失了信心。最后,只留下她一个人。她个性倔强,心里想:“再难也决不能打退堂鼓。师傅能做好的事,我一定能做好。”无论是打结头,还是钩针,她跟着师傅一遍一遍的操作。开始做得并不好,产品织得歪歪斜斜,结头也打不快,但她一点不气馁。别人早早吃饭去了,她最后一个停下来;别人下班了,她还留在车间里练习。几个月的功夫,她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针织本领。

学习完成,即将回⺁,师傅依依不舍的对她说:“你是我带过的最好学,最聪明,技术最好的徒弟。”还开玩笑的说:“再有二个月,你会织得比我好。回去后不要把我忘了。”

回忆到这里,在她的脸上,洋溢着对师傅无限的怀念和感激。

由于技术过硬,回厂后被提拔为捡验员。厂里上上下下都尊她一句“张师傅”。其实,这个捡验员不好当,不但要指出工友织品的缺点,还要做示范动作,告诉工友怎么才能织得好。

就拿打结头来说,一分钟必须打五个以上,才能跟上机器的节奏。要是一个结头没打好,产品就会留下一个小洞,变成了废品。有个工友,本来手势不快,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要求。这一关过不去,就上不了机器,会失去工作。急得她暗地里哭了好几回。为了帮她,张师傅一遍一遍操作给她看;告诉她操作的要领;还手把手的教她。终于,这个工友开窍了,速度提高了。后来,她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张师傅:“没有张师傅耐心教我,我早就被淘汰了。”

图片

02
知根知底 喜结良缘






厂里生意好了一段时间。九十年代初,外资企业进入。和外企相比,厂里设备老旧,竞争不过人家。坚持了几年,厂里掌不下去,不得不被外资收购。

在办收购手续的时候,老板找到张师傅,对她说:“你曾经为厂里付出不少,现在,厂要被收购了,你挑一台针织机回去吧!今后可能用得着。”张师傅一听,老板让她挑一台机器,忽然心生念头:“这些机器,老板今后用不着了,还不如挑上五台,拿回去,自己开个小作坊。”于是张师傅大着胆子,对老板说:“给我五台吧,我出钱买。想开个小作坊。”老板爽快的答应了。

张师傅和老板来到车间,往日机器轰呜,工人穿梭的车间,已是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排排机器,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看到这番景象,厂长和张师傅心里,都忍不住一阵心酸。张师傅对哪些机器好,哪些机器差,了如指掌。她挑了五台最好的针织机,付了钱。改日,把机器运回了家里。

张师傅招了几个员工,办起了小作坊。小作坊要进材料、还要把做好的产品送出去。怎么办?她思来想去,又想叫厂里帮忙。厂里有汽车,还有驾驶员在留守。于是她来到厂里,找到了老板,说明来意。老板说:“没问题,连车带人一起帮你。”

第二天,门口来了一辆运货车。张师傅来到门口,和驾驶员正好四目相对。驾驶员是个青年人。其实,二个人认识,只不过不是一个部门,很少有机会说话。张师傅大方地说:“师傅你好,进来喝口茶吧!”不知为什么,驾驶员师傅看到她,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低着头结结巴巴地说:“不……了,装货吧!”张师傅见驾驶员滿脸通红,害羞的样子,也就不勉强了。

每个月,驾驶员要来装几次货。时间长了,二个人相处自然起来。运货碰到吃饭时间,张师傅就叫他一起吃。驾驶员看到作坊里有重活,会主动帮忙。

二个都是实在人,时间久了,张师傅对驾驶员产生了好感。好感渐渐地变成了情感。谁也没想到:后来,张师傅和驾驶员成了一对情侣,并且喜结良缘。

新婚夜,等宾客散尽,新娘问新郎:“你第一次来作坊,为什么见了我脸红了?”新郎官牵着新娘的手说:“你从南通学技术回来,当上了检验员,在厂里出了名。”他用深情的眼神看着新娘,继续说:“当时我心想,这个女孩子又漂亮,又能干,要是给我当媳妇就好了。从那时起,一直暗恋着你。”“那天老板叫我到作坊来帮忙,没说作坊是你开的。突然和你面对面,心里没有准备,一下子心跳加速,脸也就红了。”新郎说完,二个人都甜蜜的笑了。新娘想:“这就是缘分啊!”

后来,他们生了一个乖巧、聪明的女儿,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图片

03
照顾弟弟,让出门面






作坊开了三年,生意越来越难做。

张师傅有个妹妹,初中毕业就到上海浦东打工。有一次回家探亲,聊天中,得知姐姐生意不好,很难支撑下去。想想浦东补毛衣生意红火,就对姐姐说:“浦东打工仔多,修修补补生意特别好,我经过补毛衣的摊位,总是看见围着好多人。你技术这么好,何不到浦东摆摊赚钱?”张师傅是个急性子,觉得妹妹说得有道理,马上结束手上工作,到浦东设摊。

一九九四年,她来到浦东不久,得知三林有一个店面正在出租。张师傅赶去看看,店面只有二三个平米。她一咬牙,用五百元钱一个月,把它租了下来。店面虽小,但可以固定位置,又可挡风遮雨,算是有了一个窝。 

丈夫经人介绍,也来上海,给一家企业老板开车。

一天天刚暗下来,张师傅关了店门。因为今天是她正式营业一个月的日子。她坐在工作的小板凳上,把一个月营业所得的钱,放在小桌子上。一边整理着零钱,一边点数。点下来,一个月的收入,除去房租,吃饭,竟然略有盈余。

张师傅想:“这仅仅是第一月,今后的生意一定会更好。”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憧憬。

由于她技术精湛,讲究修补质量,生意一个月比一个月好;一年比一年好。

张师傅在浦东将近待了十年。忽然,家乡传来消息:老家要动迁了。有一天,弟弟和弟媳妇来找她商量。弟弟说:“老家动迁了,地也收掉了,我们想到上海来打工。”张师傅心想:“弟弟、弟媳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文化程度又不高,找个工作,工资高不了。还不如跟着我补毛衣。”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弟弟、弟媳。他们觉得姐姐说得有道理,就跟着她学补毛衣。

弟弟、弟媳妇 技术学会了,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一段时间。慢慢的,张师傅发现:这个地方,二个人做还可以,三个人就有一个人空闲了。

张师傅有熟人在浦西,这么多年了,有时也会到浦西走走,对那里比较熟悉。于是,她有了把小店铺让给弟弟,自己到浦西设摊的想法。

她把这个想法对弟弟、弟媳妇说了。他们二个人都不同意,弟弟说:“这里是你租下来的,要走也是我们走。”弟媳妇说:“总不能教会徒弟赶走师傅吧!”张师傅对他们说:“我对浦西熟悉,通过朋友介绍,我已经找到地方了,你们安心在这里吧!”二个人见姐姐去意已决,也就接受下来了。

二十一世纪初,张师傅来到浦西,根本找不到便宜的店铺。只能在徽宁路菜场的马路边,设起了路摊。从此,张师傅在上无遮蓬,下无档板的露天,在风吹日晒下进行工作。

听到这里,我特别感动,天下竟有这么好的姐姐。

图片

04
质量诚信 设摊之本






我认识张阿姨还是2006年的时候。刚从徐汇区搬过来,有一件毛衣破了个洞,叫她修补。她开价30元,我心想:“这么贵?”嘴里也就脱口而出。她是一个爽快人,一边干活一边对我说:“嫌贵就不修吧!”这让我有点下不了台。还好,边上有个老顾客对我说:“她补的质量很好的,值得。”于是我就让她修补了。补完了一看,真的非常滿意。

记得疫情前二年,一个冬天的黄昏,寒风中飘落着零星小雪。那天外出回家,离张阿姨摊位有十几步路,我下意识的向摊位看。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不是张阿姨吗?她手中拿着一件毛衣,不停地向前面眺望。我走过去打招呼:“张阿姨,这么晚了还不回家啊?”她叫我一声“爷叔。”接着说:“有个客人,叫我补毛衣,说是五、六点钟来取,到现在还没来。”我看看手机,已经快七点了。张阿姨冷得有点发抖,她补充说:“天冷了,我怕他急着穿,就多等会吧!”正说着,那个客户来了。她见张阿姨站在风头里,过了约定时间还在等她,感动得连声说:“谢谢你,谢谢你……”

前几天,儿子的羊毛衫补好了,我去取回。她客气地叫我坐一会。

还没等我坐下,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士,手里拿了一件黑色的皮夹克,对张师傅说:“这个地方脱线了,帮我缝一下。”张师傅接了下来。

张师傅刚开始缝皮夹克。又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士,叫张师傅织补毛料裤子的破洞。

由于注重质量,讲究诚信,她的客户越来越多了。

这次到张阿姨摊位,虽然只是一会儿功夫,却有了二个发现:一个是张阿姨有多种好手艺;另一个是,过去认为修修补补是老年人的喜好,现在看来中年人也不少。

我看到的这些,不正说明了上海需要马路摊贩,上海需要烟火气吗?

鸣谢:胡道轨先生赐稿分享!

作者简历

图片

本文作者

胡道轨,四O后,从小酷爱写作。六五年高中毕业于上海徐汇中学,六六年参加工作。曾带领小组获《上海劳动模范集体》称号。八四年考入上海交大机电分校。毕业回厂担任厂领导工作。是上海企业管理协会会员。近年活跃在多个自媒体平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