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拓展诗词作品的情感空间 (作者:刘绪恒)

 昵称65398548 2023-03-31 发布于上海

      如何拓展诗词作品的情感空

                      刘绪恒

 怎样才能让诗词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是许多创作者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答案何在?就在诗坛前贤和我们自己的诗词作品里。

 看到眼前的美丽景色,许多人会惊叹:“多美啊。真是太好看了!”而诗人杜牧的吟咏却要内涵丰富得多: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秋声无不搅离心,

          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

          干君何事动哀吟。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有一首歌曲唱道:“老朋友不能忘记掉,过去的好时光……”,而诗仙李白留下的诗句却是: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 赠汪伦》

 诗与非诗的区别何在?

 就在于,诗句所表达的内涵总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总是充满着特有的张力。而好的诗句更是令人动容,令人内心波澜起伏,尤其是历代优秀诗人所写的成功的诗句。

 作品的感染力,同诗句流溢出的情感的丰富性,具有正相关的联系。

 创作抒情诗词首先要有真情实感,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情真才能意切,才能感人肺腑。有些人喜欢写应酬诗,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可是华美的辞藻间所缺乏的就是真情实感。李白的《赠汪伦》并非为应酬而作,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却吟成了代代传咏的名篇。

 苏东坡有不少作品堪称情真意笃的典范之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是东坡的一首悼亡词,为悼念原配妻子而作。全篇情意缠绵,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表现了绵延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诗人在现实与梦境之间来回徘徊,特有的空间效应配以出色的细节描写,尤其具有感染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赏月,酒后初醒,对亲人倍加怀念。在作品中,诗人任由思绪在天上与人间这两个无比辽阔、旷远的空间里自由自在地驰骋,构思奇拔,充满逸怀与浩气,却始终围绕着亲情这一主旨。 

       再欣赏秦观的一首词: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诗人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明写天上双星,暗咏人间真情。哀恨之中见柔情,愈发感人肺腑。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也是充满真情实感的佳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以此词表达宦途无望和与恋人离别的双重痛苦。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从“执手相看泪眼”到“无语凝噎”再到哀叹“良辰好景虚设”,将真情表露得淋漓尽致。

 真情实感对于诗人来说,是根基,是基础,如果不能让内心里情感的涌动得以淋漓尽致地表达,那么,创作者所向往的成功的诗篇,也依然只是空中楼阁。

 有了情感,要使得诗词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还须花费很多努力。这样的“内家功夫”有很多很多。

 我认为,如何通过笔下的诗句尽可能地拓展作品的情感空间,就是一个尤其值得我们关心和探讨的命题。

 无论何种艺术都离不开空间感的展示,离不开情感空间的拓展,“因为,自然里的一切只有从空间方面才能被正确地想象”。(桑塔耶纳《美学》)

 正是由于强烈的情感元素向着现实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不断渗透,才使得艺术彰显出特有的魅力。

 美学理论往往把艺术区分为以绘画与雕塑为代表的空间艺术和以音乐为代表的时间艺术。可是音乐家们却从未放弃追求空间美的努力。自然音乐、环境音乐、“太空音乐”由此应运而生。

 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在解说其管弦乐作品《夜曲》时写道:“云,表现天空呆滞的一面,云朵缓慢又凄凉地拖沓而过,消融在微微发白的暮色之中。” (转引自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德彪西力图以有层次的声音运动唤起听众的空间感,使得听觉同视觉意象建立最佳的联接。而那些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田园》和柏辽兹的《幻想》等等都为欣赏者开拓情感空间奉献了多姿多彩的优美绝伦的旋律与和声。那些“描绘”性的作品,如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我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更是在空间感和情景融合上下了许多功夫,以期赢得欣赏者的情感共鸣。

 诗词是艺术与文学的结合体,依靠无所不能的文字加以表述。诗化的语言可以更加自由地在情感世界里翱翔,有什么理由不去更加关注诗句与诗情在拓展空间感时有可能产生的独特的魅力呢?

  唐代诗人孟郊大概是最明了个中奥秘的。他在诗中吟道: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孟郊《赠郑夫子鲂》

 好一篇充满浩荡诗意的“诗人宣言”! 就仿佛是意气风发的诗人欲往情感空间遨游时随性挥洒而成。

  我曾经写过一首七律,前四句是这样的:         

      梦作缰绳风胜马,

       性情蓬勃向无涯。

     阳关峰远云餐雪,

     天路音稀月看霞……

                  ——刘绪恒《边走边吟》

 其目的就是想营造一种飘渺、遥远而又旷达的空间感。

 虽然,在中国古代诗论里似乎还找不到有关空间的论述,但其实,意象、物境、境界、情境等等表述,有哪一样不是同空间与空间感息息相关?

 意象和人物的情态神貌需要适合的心理空间来安放。让物象游刃有余,让物境闪烁其华,让情境沁人肺腑的,无不是诗词里那些林林总总、意味无穷的情感空间。

 试举一例:

      零落残红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的空间感是由兴叹、直观所得的意象,连同跨越时空的三维想象等心理空间共同构筑而成的。

  再举一例: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此诗与上面的柳诗心境相似,却是由平铺直叙入手。随着情景空间的展开,愈见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作品最后以沉郁顿挫、悲壮豪迈的尾联收笔,诗人的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昭然可见。

 再来欣赏下面这首诗: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

      我不知道诗人作诗的初衷是否只在于咏景。但他对于空间感的把握着实可圈可点。他是通过仰望、俯视、远眺与近观等多视角、多方位地细细加以体味的。节奏舒展,情调悠扬,间或有风雨声与灵秀之色点缀其中。虽然是写山水以抒怀,却借赏风景而自怜,读者依然能读出些许象外之音。

 在创作过程中,当诗人立足于由情境构造的此岸,欲使内心里或隐约或强烈的情感波澜向彼岸的意境升华时,也总是先营造一个足以使其精神腾飞的心灵的沙洲。正是因为凭借“此中”这一空间意象进而浮想联翩,陶渊明才会获得其“欲辨已忘言”的“真意”。也正是由于马致远置身于“夕阳西下”时空间里迁想妙得,才会同远走天涯的“断肠人”心心相映。

 诗人为了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总是热衷于去表现情境空间的动感景象和动态意象。

 情动于中,物随心移。诗人眼里的空间景象每时每刻都是充满动感的。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

   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

              ——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有时候,看似幽静的景色中也蕴含着变幻无穷的细微的动感。恰到好处地予以把握,不仅显示出作者的功力,更能使作品的意境愈加深邃。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有时候,景物未动,但诗人却刻意使之化静为动。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襄邑道中》

 轻松畅快的节奏感和心旷神怡的气氛在情感空间里荡漾;“云”由物像转而成为意象;末句境象互携,伴随着“我”的凝神沉吟,意境也随即呼之欲出。

 也有的时候是“我”未动而景象自动。

 清代文人查为仁《莲坡诗话》载有一诗就很有趣:

        帘卷春风啼晓鸦,

         闲情无过是吾家。

         青山个个伸头看,

         看我庵中吃苦茶。

  ——雪峤《山庵》

  赋予物象与物境以人的情感,并继而与人互动,这样的情感空间最富有艺术感染力。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诗人将醉态写得非常逼真,惟妙惟肖。但不拘形迹的醉态背后,却是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的极其强烈的抗争,是难以抑制的悲戚之情的真实却又自然的流露。诗人的 “遣兴”,因为有了词中情感空间的神助,不仅可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也使得作品具有超强的艺术感染力。

 动态的情感空间会牵动无形的忧愁与隐哀。例如下面这首《宫怨》:

      何处春风拂苑墙,

       飞花片片入昭阳。

       多情尚有池边柳,

        留得啼莺伴日长。

   ——刘基《宫怨》

 动态的情感空间,也会引发富有哲理性的思索。例如苏东坡的这首作品:

        川平牛背稳,

         如驾百斛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

          我卧读书牛不知……

  ——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後》

 情感空间里的种种境象常常会同时间元素互相交融而相得益彰,引发无尽的怀想与感慨: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又如下面这一首: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

 几乎每一联、每一句都游走在古往今来的时空变幻之中,浑然天成。从而使得千古一叹既有情又有据。

 艺术的存在、传承与传播,是人类生态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每一位真正醉心于这一领域的艺术家、诗人、鉴赏者(包括许多博览群书的诗词爱好者)也许都会发现,并非所有的诗词都是以追求作品的感染力作为自己的目标的。但是,多了解一些诗句和诗词作品中有关情感与情感空间的知识,多了解一些各类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我们今后的创作和欣赏,一定会带来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也正是我专辟此章的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