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骊 先生】《时代佳作 专辑》【精品名家文学】隆重推荐 2023061703

 神州家园文学会 2023-06-17 发布于河北

 点击 精品名家文学 关注美刊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联合推送


翰墨堂阳

一诗一世界

一字一真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每周六晚更新。

作者简介:

    姓名:李鄂生,笔名:老骊      

       湖北省金融协会理事

       湖北省会计协会理事     

       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报告文学会会员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诗歌网蓝Ⅴ见证诗人

       高级经济师    工程师

著有《老骊诗词集》《诗词意象、意境与诗人情感、境界之探讨》《会挽雕弓射天狼》《屈原赋》《黄陵赋》《白帝城赋》《在那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中国金融颂》等多部诗词集及散文,屡屡在国家及省市诸多报刊、杂志上发表。

其中《中国金融颂》等诗词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特等奖;《屈原赋》荣获全国第四届“屈原杯”诗歌大赛古体诗第一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每周更新。

诗词意象、意境与诗人情感、境界之试探

        如果说,意向与意境是一首诗词的精髓,那么,可以说,诗人的情感与境界就是一首诗词的灵魂。

一、意象

        所谓意象,通常是指,某些客观景象(景、物、人、事)在被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之后,所代表的某种艺术形象。

        例如,在诗词中:“荷花”是一种意象,它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常为“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纯洁品格;“梅花"也是一种意象,而它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则往往是“傲雪凌霜、暗香浮动、孤芳自赏"的高雅品位。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比兴等手法,寓情于景,寓“意”于“象”,将其笔下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之成其为“意象”。

        例如,“风雨”,本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是一种无情之物,正所谓“风雨无情”。然而,在诗词中,在诗人一语双关的生花妙笔之下,在被寄托了诗人的主观情感之后,“风雨"就如同被注入了灵魂一般,立马会含情脉脉,变得鲜活起来,变成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一种艺术形象。

        非但如此,随着诗人心境的不同,“风雨”所代表的艺术形象还可以有千差万别。

        有时候,它是拂面的春风,是久违的甘露。

        试品以下名句:

        “春风化细雨,点点入心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有时候,它是刺骨的寒风,是泛滥的淫霖。

        试品以下名句:

        “山雨欲来风满楼”;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同样是“秋天”,由于作者的心情不同,其代表的艺术形象也可能会截然不同。

        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一组景象:残阳西斜,寒风瑟瑟,落叶萧萧,疏窗紧闭以及不堪回首的往事,烘托出的“秋天”意象,是一种悲凉的气氛,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伤感!

        唐代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在这首词中,通过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景色,烘托出的“秋天”之意象,则是一种爽朗的气氛!它令诗人的诗情,如同白鹤展翅直冲云霄,任万里蓝天自由飞翔!

        意象,有时还可以是隐形的。

        元代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该曲通篇无一“雨"字,但作曲人“功名未成、客旅他乡、十年难归、思念父母、夜不能眠"这萦怀的万千愁绪,却字字如秋雨,点点到心头。

二、意境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由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

        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

        一为诗言物,曰物境,表达的是自然山水之境界,为诗中下品;

        二为诗言情,曰情境,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境界,为诗中中品;

        三为诗言志,曰意境,表达的是人之思想境界,为诗中上品。

        “意境”,似乎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只可意会、难以言喻的慨念,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感觉。        

        关于“意境”的定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般认为,所谓文艺作品的“意境”,其实就是客观景物在染上作者的情感色彩之后,虚化而出的一种韵味。

        通俗地讲,诗词的“意境”就是,经诗人寓“意”于“境”之后,令读者眼前浮现出的一种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境象。

        为什么青年都向往诗和远方?因为诗和远方都具有一种虚无缥缈的令读者无限遐想的诗情画意,而这种诗情画意,则正是“意境”。

        诗词之道,以意境为盛。意境重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来的神韵与气势。这就好比绝妙的书法一样,有筋骨方能气象万千。

        笔未到而意到,才是作者的情致与韵味,才能令人打开想象的空间,为读者展现出深远的意境。

        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诗词或散文与流水日记、随笔之类的文章的一个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有意境与韵味。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没有意境与韵味的文章,就谈不上是文学艺术。日记之类文章,主要讲究的,是叙事的完整性。而文学艺术创作,则更加注重的是隐涵在其字里行间的深远的意境与神韵!

        冯骥才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美成为胜利者。”

        好的诗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境优美的诗句,往往会令人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如仙境的山水画面与田园风光,给人一种“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感觉,使人陶醉其中、心驰神往、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产生无限的遐想。

        例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意境高远的诗句,则往往以恰到好处的妙句抒发极致的深情,从一声声低吟浅唱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阵阵喜、怒、哀、乐、悲壮苍凉与慷慨激昂的情感,往往会令人震撼不已,感动不已,叹息不已!

        例,宋代王令《送春》千古名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诗人用“杜鹃鸟夜半三更仍不停啼叫,以期唤回春风"的执着形象,来比喻自己顽强进取、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与乐观精神,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例,宋代黄庭坚《寄黄几复》千古名句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前句中,春风和煦、桃李相映、劝君更进一杯酒的短暂欢乐,为一意境;后句中,夜雨潇潇、孤灯残影,江湖辗转漂泊,十年煎熬,为另一意境;前后两种意境形成的强烈反差,将作者对过去的美好时光及亲密挚友的无限怀念,突显无遗,又为一重深远意境。短短两句话,意境叠意境,给读者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

        例,唐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唐代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例,唐代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情感与情怀

        所谓情感,通常是指人们对于外界景象或刺激的某种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悲、恐、怨、爱恨情仇、幽默风趣,等等。

        而所谓情怀,则其实也是一种情感,只不过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一种特殊情感,一种可以彰显人的某种(例如爱国)胸怀的情感。

        故,是否也可认为,情怀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西汉赵人毛苌在《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叶嘉莹先生在谈到如何评判一首诗词的优劣时,引用了这句话,提出了一个标准,就是在评判时一定要看作诗的人,是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还是没话找话、无病呻吟。

        清代袁枚诗句“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也认为画求神韵,诗重性情,应藉此判断诗画的优劣。

        “新诗愁绝少成篇",“为赋新词强说愁”。情感、情怀於诗词之重要性,从陆游与辛弃疾之千古名句,也可见一斑。

        文以载道,诗以言情(此处之“情”字,通常指广义之情感,包含情感、情怀、志向与境界)。

        同样是文章,诗词与说教之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含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一位诗人寄寓于诗词中的深沉情感,无论是激情,豪情,仰慕之情,爱恋之情,怀念之情,依恋之情,悲伤之情,怜悯之情,……,都常常能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读者的心灵。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会,一篇好的文章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动人心弦,往往会令人或热泪盈眶,或潸然泪下,或捶胸顿足,或肝肠寸断,或忍俊不禁,或开怀大笑,………。

        何以致此? 情之使然。

        著名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基于他对于祖国的这种深沉的爱,才使他的作品能够深深地打动人。

        魏巍如果不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如果没有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如果不是被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深深打动,何以能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传世之作?

        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疫情期间,一位丈夫依依不舍送别妻子冒死披褂出征,他站立在机场瑟瑟寒风之中,含泪高举起“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的字牌,为妻子及其战友送行,道出了亿万人的心声,令无数人潸然泪下!

        如果一个人、一件事,能够让诗人一见钟情,令情感的波澜在其胸中涌动、激荡,那么,为什么不将其喷薄而出?为什么不将其尽情地倾泻与抒发出来呢?

        白居易的诗句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诗句

        “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字里行间,均蕴涵着诗人的一种深切的怜香惜玉之情!如果诗人不是对如花似玉的美人极度地欣赏与深切地爱恋,何以能迸发出如此绝妙的惊艳之句、神来之笔?

       《红楼梦》里一曲《枉凝眉 》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如果作者曹雪芹没有满腔的忧伤与悲痛,何以能将林黛玉见花落泪、望风伤感的悲伤情绪表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

        南唐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能诗擅词,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在作为南唐皇帝时,其前期作品平平,是读不到伤感的。正是由于在南唐亡国之后,他被俘入宋,日夕以泪洗面,由于凄凉、悲哀与悔恨交加并痛彻肺腑,才由心底暴发并倾诉出一曲曲意境深远且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千古绝唱: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故国不堪回首”;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南唐亡国之前,词就是酒楼、歌楼里面歌妓们所唱艳曲的歌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普遍看不起这种艺术形式,嫌其太俗,不屑一顾。是李煜改变了这一局面。王国维云“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词,风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的词作更是蕴涵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登峰造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换言之,如果没有李后主赋予词作中的如此深情,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苏东坡、欧阳修等一批士大夫在词作上所达到的成就与辉煌。

        宋词的发展,其后又依词人所融入情感的不同,分为了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但无论是柔情婉约,还是豪情万丈,万变不离其宗,皆离不开一个“情"字。且看两大流派以下代表作。

        或婉约伤感!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或柔肠百转,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或豪气冲天!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或壮怀激烈!例,岳飞的《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有人说文如其人,不同的人,写作出来的东西会有不同的风格。

        有人作品饱含霸气,例如一首西北名歌: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

        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

        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则别具指点江山、叱咤风云之大气!例如: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安得依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欲与天公试比高”!

四、境界

        “境界”,也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

        关于“境界”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看法与见解。

        一般认为,“境界”是一个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概念,其内涵极为广泛,仅按领域与角度的不同,就可细分为诸如道德境界,思想境界,精神境界,自然境界,艺术境界,哲学境界,修炼境界,修禅境界等等,不一而足。

        境界,最开始是指国土的疆界,边界。后来泛指事物在不同领域所处的位置与所达到的程度、水平及品位。 例如,思想高度,觉悟程度,感悟能力,学识水平,艺术水准等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诗词的境界,一般可从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即艺术境界)与作者的情怀胸襟、自我修持所处状态及所达到的品位层次(即思想境界)两个侧面来进行衡量。通常更侧重于后者。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该诗通篇对仗,却丝毫未显呆板雕琢之痕迹,正如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所评价:“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虽短短十字,且语言极为扑素浅显,却将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其景象壮观,气势磅礴,一意贯通,令人如身临其境,眼界与胸襟均为之一阔。特别是后两句,将深刻道理寓于简单景物之中,令情景交融天衣无缝,从而一展深远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锐意进取的不凡抱负,此为一种境界也。

        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的眷恋、惆怅、伤感连天、愁云密佈,尽显无遗,为另一种境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一种境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为另一种境界。

        唐代黄檗禅师的《上堂开示颂》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难困苦,坚志修行终成正果的决心与抱负,为一种境界。

        宋代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自喻梅之风骨,其不争宠、不媚俗、不屈邪的孤傲清高之情怀与抱负,为另一种境界。

        杜甫身居茅屋草堂,却放眼天下,其作《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作品对仗工整却不见刻意,字句锤炼却一派天然。寥寥数语,不仅着笔眼前、洞悉细微,更胸怀九洲,高瞻远瞩,既统览上下几千载,又俯瞰纵横数万里,令古今、远近一个个以肉眼不可能实际看到的意中景象,犹如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生动形象地浮现在读者眼前,更是何等的情怀,何等的境界!

        北宋僧人道潜前往徐州探访好友苏轼。在为他接风的酒席上,苏轼开个玩笑,叫一名女子对他百般挑逗,向他讨诗。道潜随口便吟出了一首《口占绝句》,不料竟然成为了千古名作: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好一个炼字:“狂”!将挑逗人春心荡漾、随风飘浮、放浪形骸的轻狂举止与心态 ,竟然浓缩、提炼 与概括得如此的到位!

        好一个意象:“沾泥絮”!其所代表的艺术形象,竟然如此的贴切,引得了苏轼的极度欣赏与自叹不如!

        好一个意境:“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将道潜心静如水、坚守禅道、不受干扰、如絮之沾泥不随风而起的修禅境界,竟然形容表露得如此的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作者连用“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六个意象,托物寓怀,充分表现出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孤独缥缈的心境。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千古佳句,则更是将苏轼宁可遭受寂寞冷落也不攀高枝的孤高自傲、旷达洒脱的思想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难怪黄庭坚在读完此词之后感慨不已,赞叹不已,高度评价此词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五、景象是构筑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材料

        如果说,景象与意象是一座座山峰的话,那么,意境就是由这些山峰组成的整条山脉。

        景象,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是作品中构筑意象及意境的素材与基础;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景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

        意境,则是由意象虚化而出的韵致与意味,是诗人借助景象所抒发出的情感与境界,是诗人进行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例,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散曲,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无故作的高深,只是通过对路途所遇的一组物象进行了简单的堆砌,巧妙地将游子倦于漂泊、思念故乡的凄苦之情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抒情展意之目的,令一种悲伤苍凉的意境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使得该曲一举成名,留芳千世!

        又例,北宋词人贺铸一首《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一句,连用三重意象:“一川烟草”、“满城风絮”及“梅子黄时雨”,分别比喻其愁绪面积之广大、空间之深远以及时间上持续之连绵不断,表达了其愁绪的无穷无尽,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幅浓浓的“闲愁”意境,比兴兼备,意味隽永,成为惊艳千古的名句。

        再例,僧人惠洪依贺铸之韵又填《青玉案》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匆忙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

        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丁宁千万句。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词人不仅连用了三个意象:“槐”、“柳”与“长亭路”,分别表示怀念、留念与常长停留,比喻“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的留念不舍之情,还更是连用了三重意境:“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将一个出家僧人的万千愁肠、凄凉孤苦的微妙情感尽表其中,婉约柔软,意韵优美,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六、意境是意象的点化与升华。

        自古以来,诗词创作,不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事例。许多的千古名句,往往是作者通过对前人的诗句进行点化与升华演变而来。

        例如,李清照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化用了范仲淹“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写出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千古名句,也令其超凡才华受到了时人的高度认同与赞叹。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与春旗一色”结构几乎完全相同。

        有人说王勃对前句仅仅只是修改了四个物象八个字,是仿写,是抄袭!

        然而,我们再来细细品味,“落”、“孤”、“秋”与“长”四个字运用得是何等的贴切与恰到妙处!

        “落"日余辉,方映出七彩晚霞;

        “孤”鹜独翔,更显得苍天辽阔;

        “秋”高气爽、才具有飞雁望断;

        “长”空万里,始展现水天一色。

        四个意象“落霞”、“孤鹜”、“秋水”及“长天”比之四个物象“落花”、“芝盖”、“杨柳”及“春旗”,无论是从作品的意境还是从作者的境界来看,在气势上均有天壤之别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点化与升华,使原句从几乎是默默无闻,一举成为千古绝唱。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七、情感是情怀与境界的基础

        诗人的情怀、志向与境界,其实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不过是一种广义的情感而已。情感彰显情怀、志向与境界,情怀、志向与境界是情感的升华。

        例如,东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该诗意境深远。寥寥数语,所反映、所体现出的,不仅是作者远离“车马喧”的“悠然”心态与情感,更是他超脱尘俗的志向,是他崇尚淡泊与宁静的思想境界。

        例如,岳飞《满江红·写怀》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显而易见,若没有山河被践踏、君主被掳掠的奇耻大恨,何以有岳飞精忠报国的鸿鹄之志与激烈壮怀?

        历史上,曾有多少志士仁人,以诗词来倾诉他们的人生感慨,以表达他们的豁达情怀、豪迈气慨以及坚定的志向与抱负,展示了他们的博大胸怀,留下了不朽的诗句,例如:

        唐代王昌龄 《出塞二首·其一》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一首首诗句,都是作者由心底迸发出的疾呼与呐喊!一字字,一句句,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他们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赤子情,既是他们关心民间疾苦的一种炽热情感与无疆大爱,也是他们忧国忧民与大忠大义的一种博大胸怀与志向,更是他们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如此高尚的情怀与境界,怎不感天动地?怎不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八、作者的情感是其作品的灵魂

        所谓诗词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按照自己的情感将客观景物经上色、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韵味。

        因此,对于同一首诗词,如果说,从作品角度来看,是意境,那么,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就是境界。正所谓“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过是角度不同而已。

        因此,如果说,意象与意境是一首诗词的外在表现,那么,诗人寄托于诗词之中的情感与境界,就是一首诗词的深刻内涵。

        故,惟作者的情感、情怀与思想境界,才是一首诗词的灵魂。

        换言之,从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得到作者的灵魂!

        有学者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诗人一旦失去了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就等于失去了灵魂,不管他写了多少诗句,都是行尸走肉而已。”

        如此看来,诗人的情感、情怀、境界,才是诗词最大的魅力!只有当诗人饱含丰富的情感、博大的情怀、崇高的境界,其作品才可能具有深远的意境,才可能紧紧抓住每一位读者的心,才可能动人心弦,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一首诗词,如果缺乏基本的情感,就会如同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读起来只会令人味同嚼蜡,谈何生动?谈何韵致?谈何意境?

        如此看来,诗人的情感、情怀、境界,才是诗词创作的发动机。诗人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诗人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的一个自然流露与尽情抒发的过程。因此,能够写出感人诗句的人,一定是个情感丰富、心潮澎湃之人。只有当诗人发自内心的丰富情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及满腔的热血沸腾与激荡之时,才能由内而外,奔腾而出、一泻千里,才能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宋代贺铸论诗词创作有八句法,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成于篇,海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一位作者,如果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没有高尚的情怀,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包含宇宙的博大胸襟,没有深厚的阅历,没有穿透世俗的眼力,没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没有厚重的词汇积累,没有纯熟的写作技巧,是难以抒发和表达出意境非凡的优秀诗篇的。

        如果作者自身品位没有站在群山之巅的高度,其作品谈何俯瞰大地、一览众山小?

        如果作者自身观察事物仅触及皮毛、认识没有一定的深度,其作品怎么可能见解深刻、通透、入目三分?

        而若作者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见多识广,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又何以能有意境深远的作品呢?

        贺铸论创作八句法中,最为重要的是其最后一句:“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这里所谓的“气”,是指深藏于诗人胸中的浩然正气,也即指诗人气吞山河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境界。

        而所谓“出于言外”,则是指,它是一首诗词的弦外之音,是诗人“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李白有名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会认为此人太过狂妄!不是作官的料。

        但,这也是一种气,一种“浩然之气"!若无此种境界、此种气势,何以有“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该词画面壮阔、气势磅礴、文辞华美、意境高远,1945年在重庆公开发表后,竟然轰动山城。柳亚子称它为“千古绝唱”,云“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甚至连 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也不得不由衷赞叹,谓之为:“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自愧弗如,气急败坏,遂命组织文人骚客编写文章,对其进行围剿批判,意图在文字、意境与气势上超过毛泽东,但却不是“略输文采”,就是“稍逊风骚”,尤浩然之气,更无人能及!

九、意境贵在深沉、含蓄

        在诗词的创作中,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有云:“那种只重'言志' '抒情’的论点,偏执一端;那种只重形象,画面的论点,偏执另一端。”

        正所谓:景之不存,情将焉附?

        故,一首好的诗词,应该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诗词的创作中,对于景物的描绘或情感的表白,如果采取平铺直叙的手法,作品必然会显得过于直白、平淡、生硬、枯燥,毫无韵味可言,而只有做到深沉、含蓄、婉转,方可展现出亦真亦幻的优美意境,方可达到朦胧之美。

        叶嘉莹先生说:“诗歌重在表现而不重说明。“文学很奇妙,有的时候,它不在于你说的是什么,而是在于你怎么去说,说出来的风格是怎样的,“写诗不能意尽于言,结句没有馀力,该说的话都说了,结尾也就使读者没有了意犹未尽的感受。”

        一位优秀的诗人,以诗言志,往往是通过采取巧妙地、间接地对某一物象(例如松、梅、兰、竹等)进行咏叹的比兴手法,婉转地来表达他(她)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从而达到完美地借物抒怀之目的,令人浮想联翩,予人以一种无穷回味,一种深刻的启示,一种无限遐想的空间。

        陈毅《冬夜杂咏·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作者表面上是在咏“松”,实则托物言志,气出于言外而浩然不可屈,婉转地表现出了他那光明磊落、刚直不阿的博大胸襟。

        宋代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作者通过赞咏桂花“不以艳丽的色彩取悦于人,虽远迹深山、没有名望,却暗香浮动,自是花中第一流 ”,来比喻自己,含蓄地抒发了其虽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却自为第一流的高雅情操。

        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开篇两句话即以山水起兴,点明了主题:“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此种手法,实为绝妙,可谓匠心独具。特别以意象“仙”和“龙”来点睛景象“山”与“水”, 构思奇特,妙手天成,表达了作者崇尚圣人情怀与追求高尚品德的思想境界,其意境深远,含蕴无穷。

        土耳其诗人Qyazzirah Syeikh 的一首诗歌《I Am Afraid》(我害怕),2014年在网上被人翻译成为不同的中文版本之后,一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与热议。

        其英文直译为: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其中文直译为: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烈日当空时你却躲在了荫处;

        你说你爱风,但当春风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这就是为什么我害怕,你说你也爱我。”

        有人将其意译为一首七律诗: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锦池只恐散鸳鸯。”

        两相对比,婉约与直白,其意境与韵味截然不同,可见一斑。

        不知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一样,拥有如此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竟能以寥寥数语展现出如此深沉而耐人寻味的意境。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汉字之美,美就美在它内涵的博大精深!英语(或法语)一个单词是26个字母的排列组合,而汉语仅一个汉字的笔划就可多达32种,且有四声之分,汉字的个数则更是多达8万7千,其排列组合近乎无穷无尽。在各种语言中,中文最难学习!在联合国的文件里,同样内容,用中文表述所占篇幅最少,且表达最为准确,最为精彩!

        汉语诗词凝聚了汉字的凝炼与朦胧之美。它的凝炼,可以较少文字空间,提供最大的信息容量;它的内涵的多样性,它的朦胧之美,可令读者的想象与思绪展开翅膀,在无垠无际的广阔天空自由地飞翔!

        这就是中国诗词的魅力!这就是中国诗词之所以意境优美的奥妙所在!

        例如,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一个“绿”字,乃传神之笔,为整首诗的诗眼,为整首诗的精华所在!它将形容词作动词使用,将诗人对故乡的几多怀念之情与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高度浓缩与凝炼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优美意境之中,使一首仅四句二十八字的七言绝句蕴藏了无限深远的涵意。

        又例,一代伟人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出发时,各路军总数近三十万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爬雪山过草地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不到三万人,但这一切在历史巨人的眼里,不过是俯瞰江山如“细浪”、“泥丸”。那种气势、那种革命的乐观主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是由于在历史上有石达开曾于此地遭遇清军围追堵截、致使全军覆没的先例,所以,在诗中一个“寒”字,锤炼、运用得妙不可言!它所展示出的意境,既可以理解为,“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又可以理解为,红军的英勇善战,使横在面前的铁索如敌军一样胆颤心“寒"!其中深刻的蕴涵,耐人寻味。

十、学海泛舟

            《七律·自勉》(中华新韵)

        幸入文坛亦淡然,惭参阆苑却幽兰。

        连连语妙须千卷,缕缕梅香必苦寒。

        半世功名尘与土,一生坎坷曲而艰。

        老骊伏枥思宁静,还赏芳菲艳满园。

             《七律·天使赞》(平水韵)

        忽闻巷空疫流行,长使英雄泪纵横。

        欲拯垂危甘逆往,肯拼性命济苍生。

        鞠躬尽瘁良医品,舍己扶伤骨肉情。

        纵未沙场鲜血洒,却将穹宇脊梁擎!

              《愿   你  平  安》

        近在咫尺,却不知你的姓名。

        你的提醒,划破寂静!

        你以宝贵生命,为酣睡的人们拉响了预警,

        减少了,医护感染、折将损兵。

        远在天涯,却倍感你的亲近。

        你的呐喊,石破天惊!

        你以真知灼见,告知这场战争形势的严峻,

        阻止了,瘟疫猖獗、肆虐横行。

        隔着口罩,看不到你的泪痕。

        你的苦痛,裂肺撕心!

        你以小家牺牲,托付染病婴儿银发的双亲,

        换取了,万家幸福、百姓安宁。

        透过眼睛,看到了你的心灵,

        你的壮举,大义舍亲!

        你以奋不顾身,冒险踏上救死扶伤的征程,

        赢得了,空姐哽噎、含泪送行。

        隔着口罩,看不见你的柔情,

        你的抚摸,牵动神经!

        你以纤纤玉手,拥抱面临死神召唤的生灵,

        拯救了,垂危病人、芸芸众生。

        透过背影,倍感到你的艰辛。

        你的身心,精疲力尽!

        你以不舍昼夜,尿巾裹身合衣而卧令人疼,

        书写了,无疆大爱,永照汗青。

        愿你们一路平安,我的亲人!

             《别      离》

        痛别离,别离针密密,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那叮咛,那盼祈,

        刻骨铭心,

        飘散滚滚红尘里。

        伤别离,别离情依依,

        爱妻暂相聚,

        又别千万里。

        那回眸,那亲昵,

        柔情似水,

        流失一路芳华地。

        忧别离,别离泪滴滴,

        娇儿渡重洋,

        龙门跃锦鲤。

        那抽泣,那泪滴,

        感天动地,

        润入春风化细雨。

        叹别离,别离悲凄凄,

        顽孙更绕膝,

        不舍凝噎语。

        那眷恋,那赖依,

        心痛不已,

        化作曙光冉冉起。

        俱别离,俱别离,

        唯剩空巢词相依 !




【翰墨堂阳】

荣誉会长;李迅   修中河

荣誉顾问:  平淡似珍   郭涛  赵月花  白水山人 董文海   卢世明  张锁占  春哥在线 

名誉总编;杨蔚青

会长;王世春   

总编;卢春志

副会长;卢旭明  邢建东  

秘书长;庞丽英  

古体诗主编;赵小光   龚保峰 唐剑龙 微微 姚红

现代诗分社长;杨杰峰

现代诗副主编;段建平

制作:堂阳诗侠  

【精彩回顾-名家名作】


【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  卢春志——《神州著名诗人》

【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林松平——《神州文人》  作品

【神州文学家园】隆重推荐王天胜——《文人墨客》  作品




版权声明:本刊发布展示的诗词(对联)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未经授权用作他处,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图片来自华为和百度,如有侵权,请通知撤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