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练万次的“盟主”——“白夜谈”直播回顾

 武谈 2023-04-01 发布于北京

3月23日,微博读书博主、中国成语大会亚军白娟与我们的作者沈诚老师在微博读书做了一场直播。没想到武术这么小众的主题,前10分钟直播间就有1.6万人围观。本期我们选取一部分直播内容分享给大家,看文字不过瘾的朋友,可以直接划到文末扫描二维码回看直播。

武术怎么会是以弱胜强呢?

沈诚:

每次自我介绍都感觉挺害羞的,因为我感觉不值得有太多的成就来说,我就是《借势:武术之秘》的作者,然后也会做体育内容的一些工作,包括会写UFC跟one的一些专题稿件、每个月的《健与美》的专栏,会有一些编剧的工作。是个内容人,体育内容人,武术内容人。

白娟:

您介绍一下这本书吧,我看它叫《借势》,首先主题“借势”是什么?

沈诚:

是这样,这本书我以前最早写成的一个成稿,它是一本小说,它并不是现在这个书的这种很像科普书的样子,完全是一个小说,没有后面的12课。我是把科普完全融入小说里面,当时起了个名字叫“武者逆行”。因为我这本书里说了一个“逆”的概念,逆就是相迎,你走过来我向你走来,这是逆行。逆行其实是一种相迎,你面对世界的时候,用一种逆行的态度,我不更改我的初衷,不管遇到什么,我逆行,我向着我自己的方向走,然后迎着世界来,是这种状态。因为这里面的角色他就是一个这种非常拧巴的一个人,如果你看了这个小说就能看出来他几乎是活在自己的武道世界里面的一个人,他跟这个世界有点格格不入。

然后为什么最终起这个名字?是因为编辑认为你这个小说里写了这么多的科普非常不容易,而且它很多概念是很新的,并不是说在百度或者说在哪里看到的一些东西抄上去,你也是练了10年以上。因为我是练到第八年的时候,第七年的时候开始写,然后写到一半我去见马胜利老师,因为之前我是跟马胜利老师的学生学的,然后见了马先生老师又回来改,差不多练这门武术10年,然后把它写出来,所以编辑就说:我觉得你这个很好,然后你不如把后面的东西再丰富一下,把里面说的武术的原理做成系统化的内容,让大家能看得清,更好的理解武术,然后最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他说:武术的话,跟小说不一样,你来总结一下武术的核心是什么?最后就是“借势”,因为逆行是一个人生态度,借势是一种物理规律,其实它两个看起来不一样的东西,但是都跟武术有关。

白娟:

那在武术中“借势”是怎么解释?

沈诚:

应该这么说,武术跟现代搏击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不分级别。不会像拳击一样,我60公斤,我就不打泰森了。武术是我遇到100公斤的泰森我也得打。我在练武术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假设一个前提,就是我永远是弱者。你不是弱者,你不用来练武术。武术是一种求生的技术,它是以弱胜强的一种技术,你要以弱胜强,就不可能依赖自己的本领,你需要去借很多东西,就跟我们带兵打仗一样,当你只有一百、一千人,然后去打一万人的时候,你一定得借,地形也好,借这个时机也好,借各种天时地利人和。这个也是借势的一部分,这其实是我们古代兵法里面常说,就是水无常形那种概念,李小龙也常说借势,就是说我们以弱胜强,那就必须去借势、借各种势,是这个意思。

白娟:

沈诚老师我有问题。武术是弱的吗?在我印象里武术很强,武术怎么会是以弱胜强呢?

沈诚:

武术一直是以弱胜强,一定是把自己放到很弱的一个层面。一定是这样,你不然你不需要练,不需要技术。

白娟:

那武术是什么?沈老师。

沈诚:

武术是什么?这概念好哲学。

白娟:

我不理解,我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武术一直很强,像李小龙那样的,还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大家都很厉害,都是武林高手,咱不都一般说武林高手吗?应该很厉害,他怎么会是以弱胜强。

沈诚:

应该是这么说,武术它就像一个放大器,就是说你的力量可能本来不是很厉害,像李小龙他可能本来个子也不是最大的,他不是大力士,但他练成那样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包括一些技能的开发,武术帮他把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强者,是这样一个过程。

白娟:

武术帮他从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强者,但是他练完武术之后他就是一个强者了。

沈诚:

他的思想永远是把自己放到弱势里头。比如说你看李小龙,李小龙他的截拳道,他的格斗理念,如果你去了解的话,你会发现他的方式是很残暴直接的,他是非常残暴直接去击倒对方,不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不择手段,这个就是一个弱者思维。如果我很强,比如说我今天去了一家幼儿园,我说你们幼儿园里最强的人出来跟我打,对吧?我完全不需要这么残酷,可以逗他玩什么的,但真正的武术不是这样,它容错率很低。比如说马斯克他有个第一性原则,武术的第一性原则就是求生存,求生存就是说我要么找一种技术,让我在面对强者的时候,要么躲掉,要么消灭它。

擂台不一样。比如说我们经常看的拳击,拳击擂台,它的第一性原则是让观众看到精彩的比赛,精彩的KO,所以拳击是选择最强的人过来打,而且两个人是一样重的,因为重一个轻,那就大欺小,没的打。所以拳击他是这样,通过不断地强中选强、不断地淘汰,然后为大家贡献最精彩的PK。

武术肯定不是。武术很像军事领域的那种非对称作战,就是说最好的战斗是在敌人意识到战斗开始之前就结束了,这就是武术的逻辑。假设我是李小龙,我碰到一个很强的人,他要跟我打,我说不行我打不过你,真打不过你,他要过来我说我不跟你打,然后手抬着突然去一戳眼。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战斗开始了,我已经重创它了。这是一个弱者该有的一种意识,要建立一种非对等作战,不能说两人都脱了衣服,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回合制,就不是武术的逻辑,武术里面是没有这个东西的。

白娟:

一直以来我在小说中看到的“我们一起去华山之巅决战”,这都不是一对一对等的,在武术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沈诚:

基本不可能出现。比如说两个求道者都对自己特别自信,我这一拳能打死牛,那个人说我一拳也能打死牛。这两个就来了,那有可能处于这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因为古代(真实的)江湖是很少有这种状态的。你看我们的古典的作品,比如说《水浒》里面,很少会看到这种,除了燕青打擂。打擂接近于表演性质,它并不是求生的。你看它里面大量的街头或者山野落草的那种冲突,没有说你去挑一个什么武器,我们来比划,而是先下蒙汗药。能迷倒你就迷倒你了,不迷倒你就是几个人围着你,反正每个人的视野都是180度以内,几个人在你身后(你就看不到),都是用这种方式来降低自己的风险的。因为在武术的世界里,容错率是很低的,你是用武器的,就像我说你拿个剪刀,不用我怎么打,只要一戳就结束。用了武器之后,人的容错率是特别低的,不太可能说我们两个来对拼20刀、30刀,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白娟:

真的是误解太深了,您的这本书这真的是打破了很多以前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在文学作品中所看到的那些武术的打法。

沈诚:

对,我觉得是需要做一个这种更多元化的表达。武术当然是可以写意的,就是剑如流星、剑气……但你不能只写意,因为你如果只写意的话,它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仙侠剧。

日练10000次

白娟:

我刚才听您说您都练了10年了,是从第一天开始一直不间断的十年每天、每天练吗?

沈诚:

也不能这样绝对的说了,可能一年我会休息几天。因为武术它不是依赖完全依赖肌肉的,所以它的承受能力会很强。

白娟:

承受能力指的是?

沈诚:

你的身体的承受力会很强。我从第一天开始,老师让我每天练3000次,最少。不能低于这个,往上当然是可以的,最后每天练1万,不是说你今天练完了,明天休息一天,是每天练1万。如果你要训练,它就是一次、一次、一次,很踏实的一个东西。当你做完1万次之后,你可能对自己的身体的理解就跟平时就不太一样,每天练1万次,慢慢的,你的筋膜也会厚,身体的改造也会慢慢出现。

白娟:

所以沈老师你在练武之前和练武之后,身体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和练武之前相比,有什么不同?有这种现象吗?

沈诚:

有。因为我也在微博发了很多我手臂的照片,平时也有肌肉的,然后一撑,然后就特别大的那种肌肉,这是一个。然后最大的差异,让我为什么能一直这样练下去,因为他肯定要正反馈的嘛。我最早打比赛或者我最早在健身房练举重的时候,大概上限是68公斤,因为我身高不到1米7,身体没什么脂肪,这种体重基本上我是打65以下级别的,那个时候其实我已经很难长了。我练了武术3个月就长了5斤还是5公斤,我都忘了,反正是很夸张。我现在体重其实已经在80多公斤,你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就非常电冰箱化的一个体格,很夸张的一个体格。

沈老师练出挑起筋的“力士臂”

莫高窟第206窟力士像,初唐

这就跟你的训练强度有关。你的训练强度变得很大之后,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强度,会不断地去变厚,或者说会变得更加结实,骨头密度会大一点,筋膜会厚,所以我们的体格看起来就很像那种摔跤手,它是很圆润的,外面有一层像膜一样的东西,老牛筋那种,摸进去很硬,包括腹部,按下去都跟轮胎那种状态差不多。

内劲心法到底是啥?

白娟:

真的有内功心法吗?

沈诚:

它是一种科学。人的骨骼肌,包括肌肉,它是先天性的。你一公斤骨骼有多少肌肉,每个人有点区别,但它是有限制的,并不是说我练练练我就能练得无限膨胀,不可能。所以最终我们要如何去调配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好的目标,资源包括是时间资源、精力资源,这是需要一些思维体系的帮助的,包括你的训练是要有体系,要有整体的设计的,就像科技树一样,我们认同牛顿原理的话,那我就要跟牛顿原理对接,对吧?这个相对来说它就是一个原则性的东西,我们利用它的这些规律来训练。我时间无限,但我体能只能练3个小时,我如何在3个小时内最有效的训练,其实是一种科学,并不是说我天天在那跳,我就越跳越高了,完全不可能。

白娟:

其实更像是一种心法,教你怎么练,这才像心法。

沈诚:

对,包括有一种内劲是什么?我们说招跟内劲,我们以前跟一些人演练,比如说,我们转手腕这种转,它就是招了,对吧?你感觉我是在做一个转手腕的动作,如果是一个完全开链的,没有任何力量的运动。如果转手腕是这种按住了这样转,这是一个闭链运动,就是我的这个点跟这个点后面是锁住的,如果我在这种状态下凭空来做,我就做了一个闭链运动。

书中演示的闭链运动模式

我为什么能不动?就是因为我的关节跟这个在做杠杆运动,我并不是用手腕的力量,我启动到了总的力量,启动到了整体的力量。包括我如果打一拳,我也是能拳直接到我的背的话,就不是拳伸出去,而拳直接能拉到我背上的话,就是关节联动。这个就是所谓的内劲的这种状态,它其实并不是内劲,它只不过就是我在利用了更多的关节,叠加到我的拳头上,之后,你的整体的力量才能叠加到手指上来。

白娟:

把力量叠加到手指上,然后手指就会有力量。

沈诚:

我这个状态我的手指是很有力的,因为它其实是跟我的肘跟这个都联动起来了,如果是这样摇的话,其实手指没什么力,但这种一般人可能比较难做到的,你叠加不上来。你能叠加上来之后,你再去打这种拳的话,在这种状态上去的话,他就会节节的反衬,力量会加上去,我不是一只手的惯性力,我就像一个开合一样,整个力量都叠加上去。就像把弹簧刀一弹起来,弹簧刀其实后面的力量也叠加到前面了,类似这种。它不光是伸一下手,这个就可能是大家所谓的内劲循环。

白娟:

内功心法。

沈诚:

对,它其实不叫内功,但是它是一种劲,就是说你如何来把自己的力量叠加到某个地方,如何在局部去叠加自己的整体力,是这个概念。我觉得这是科学,闭链运动是一种科学。物理学上面说,如果你要把整体力叠加到一点,因为人体它并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机器人、火柴人的结构,人体是一个多柔体、多重心的结构。这种结构运动是非常复杂的,你要把整体力加到一点上是很难的,是需要很多的这种张拉结构或者来辅助。这个就是科学,并不是说气,并不是说我有一股气,然后我用到手上。

冠军和项羽谁赢?

白娟:

我们现在的奥运会的冠军和古代练武的人比的话,比如项羽,谁会比较容易赢?

沈诚:

项羽。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假设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跟一个王牌狙击手,或者说我在部队里特别强的一个狙击手,或者他不是最强也行。他们两个如果各自拿一把枪,发1发子弹或者发5发子弹,你把它放到某个地方让他们去决斗,我敢保证奥运冠军连敌人在哪都没有看到就死了。

因为他所有的时间都在训练瞄准跟射击,但他从来不训练隐藏躲避、非对称的战斗思维:我要去占领高地,我要使诈,我如何隐藏。如果是在战场上的话,战场会教会他什么东西是有用的,什么东西是没用的。所以你单项能力再怎么强,你不一定适合这个环境,他就不能来做这种比较。

女孩该怎么办

沈诚:

防身的话,我有三个意见。第一个,你可以带一个哨子的这种呼救口哨。在现代社会,你是跟社会是有连接的,这就是“借势”。吹口哨就是你借社会环境对你做保护。第二个,借不到这个的话,那就防狼喷雾之类的东西,这种有远程杀伤力。不要跟别人肉搏。第三个,就是平时练一些搏击或者练体育运动,但我并不是说你练了之后跟歹徒去打,没有这个意思。

白娟:

而是跑得快吗?

沈诚:

也不是。你如果经过训练,你对男人也好,对敌人也好,对整个不同的人也好,你会有个正确的认知,你不会去完全放大它,你也不会去贬低他。你经过这些训练跟这些自己的锻炼,你会对自己、对别人有个清晰的认知。

认知之后,你就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你知道我的极限在哪里,别人的极限在哪里,我也可能打得过他,但是我不希望冒这个险,我希望把风险降到最低。在训练中我们可以了解自己,了解敌人,了解到战斗的状态,你可能也会有真正的所谓的勇气,但并不是说我们看到一些社会案例,比如一个女孩拿个酒瓶去砸别人,这不叫勇气,而是有点无知。

练了真实的武术之后,你会知道武术是什么,禁忌是什么,你这个认知会清晰,清晰之后有助于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白娟:

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沈老师讲的真的很关键。我通过练习武术,练习搏击,我能够知道这个人我打不过,我一开始我就不惹他,我就不跟他产生冲突。我就规避了。

沈诚:

如果实在规避不了,你可以用一些认知差误导。或者说我朋友来了,或者认怂,然后来创造一些出其不意的机会,跑也好、打也好,就来做一个反应差,做一些提前的准备。但这些都是基于你对自己、对战术有一个正确认知,你在没有正确认知的情况下,任何战术都是不靠谱的。

盟主的诚意

白娟:

您写了这本书对您来说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沈诚:

意义就是我把它写出来,这就是特别的意义。

因为你过了心境可能就写不出来了,你每一本书其实都是当时的一个表达,你的热情它其实是有一个期限。我在最有热情的时候把它写出来,可能这个阶段也许他并不是最成熟的,但一定是最真诚的,最好的。然后我觉得我写出来之后,至少在武道小说这方面,我觉得我没有遗憾,然后在一些对元拳的理解跟传承方面,我觉得我做到了一个:既然我学了这个东西,我有义务让更多人知道武术是什么样的,包括我今天讲的很多逻辑,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让你理解它,让你觉得它可能是对的,它是符合逻辑的,它是跟世界观的科技树能结合的。

武术一定要建立跟现实世界的连接,包括跟科技树的连接。这本书就是我做的一个连接的桥梁。

白娟:

大家为什么叫您盟主啊?沈老师,我还想问最后一个问题。

沈诚:

这是我的一些朋友叫起来的。因为我以前拉了一个群,大家跟我一起练各种各样的奇怪的东西,然后慢慢的他们叫我盟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