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影医疗:创新主导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海内外双拓打开发展空间

 悠悠道长 2023-04-01 发布于上海

(报告出品方/作者:华西证券,崔文亮,陈晨)

1.医学影像设备全球规模庞大需求稳增,国内多方共促迎发展机遇

1.1.位居全球第三大细分器械领域,预期未来十年稳步扩增

医学影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技术壁垒最高的细分市场,是为实现诊断或治疗引导的目的,通过对人体施加包括可见光、X射线、超声、强磁场等各种物理信号,记录人体反馈的信号强度分布,形成图像并使得医生可以从中判读人体结构、病变信息的技术手段的设备。根据目的不同,医学影像设备可分为诊断影像设备及治疗影像设备,诊断影像设备根据信号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磁共振成像(MR)设备、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设备、X射线成像(XR)设备、分子影像(MI)设备(包括PET-CT/PETMR等)超声(US)设备等;治疗影像设备大致可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DSA)及定向放射设备(骨科C臂)等。

据灼识咨询数据,受全球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和医疗支出增长等驱动,2020 年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突破 4400 亿美元,预期未来十年复合增速达 6.3%,中国 以 23%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中影像设备以 430亿美元 9.7%市占率位 居第三大细分领域,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约 3.8%。

文章图片1

产品类别方面,CT、MR、XR、MI 四大类约占全球医学影像设备的 80%: 1)MR:从 1980s 第一台 MR 系统问世到 2020 年底,全球已有超过 50,000 台 MR 装机;超导 MR 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其中 1.5TMR 系统目前保有量最多,更新换 代主要是以 3.0TMR 取代 1.5TMR; 2)CT: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配置广泛,欧美发达国家 CT 市场已经进入相对成熟期,全球 CT 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来自亚太地区,预计 2020- 2030 年亚太地区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6.5%vs4.8%); 3)XR:现代医疗基础性的诊断设备,2020 年全球规模约 120.8 亿美元,亚太 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将持续保持全球最大 XR 市场地位,未来得益于设备的移动化趋势、 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科疾病和癌症的发病率变化等因素,2030 年 XR 预计市 场规模将达到 202.7 亿美元。

4)PET-CT:为高端医学影像系统,在肿瘤诊断、精准医疗、临床医学研究等 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2020 年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欧美发达国家已进入相对 成熟期,亚太地区 PET/CT 市场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 2030 年全球 PET/CT 市 场规模将达到 58.0 亿美元,北美,亚太,欧洲将成为全球前三大地区市场。 5)PET-MR:引导科研、临床及转化医学等多个领域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截至 2020 年底,全球的 PET/MR 系统装机量大约在 200 台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 欧洲和中国,中国 PET/MR 装机量在 40 台左右,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高达 17.0%。

1.2.医疗新基建+资金扶持+配置证放开,激发国内医学影像发展窗口期

2020 年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公共卫生医疗领域的部分短板问题,由此公立医 院改扩建、基层医院等级、ICU扩容等成为重点关注问题。

医疗新基建包括大型公立医院扩容、基层医疗机构提质改造、区域医疗中心新 建等。 2020 年 5 月,发改委联合卫健委及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 建设方案》,提出补齐新冠疫情中暴露的公共卫生短板,拉开全国医疗新基建序幕。 2021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颁布《“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规划了 4大类 15小类工程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提出到 2025年基本 建成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基地 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随后一系列布局文件陆续发布,2021 年 11 月,国家卫健委印 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方案(2021-2025 年)》,明确推动省市优质医疗 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实现县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共享,提出到 2025 年,全国至少 1000 家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据卫健委数据,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达标量自 2019 年的 300 家增长至 2021 年的 441 家。

文章图片2

2022 年 4 月,国家卫健委印 发《“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县医院名单》,共有 1233 家县医院参与“千 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按照《“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实施方案》提到县级医院提标扩能项目单个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额度最高不超过 5000 万元计算,“千县工程”中央预算合计补助将不超过 616.5 亿元。另外,据医 学科学报数据,截止 2023 年 1 月,我国已建成 13 个国家医学中心,据卫健委数据, 截止 3 月我国共有 76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实施,有效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 群众身边延伸,减少跨省份、跨区域就医。

医疗基建所需资金除中央预算内投资外,还包括地方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 债、医院自有资金等。 据《“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建设方案初步测算, 十四五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仅中央预算投入超过千亿元,据新华社报道,2020 年 中央预算内投资 456.6 亿元用于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健康扶贫、 中医药传承创新等项目建设,2021 年安排 300 亿元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国家区域 医疗中心、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县级医院提标扩能等项目建设;全国 72 个重大疫情 救治基地建设总投资约 426 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 72 亿元(占 17%),1597 个县级医院提升项目总投资约 686 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约 212 亿元(占31%),2022 年度至 11月 14 日,中央财政下达 2022 年卫生健康领域中央基建投资 预算为 265.21 亿元。

2023 年 3 月 16 日,财政部发布《关于 2022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 2023 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公布了 2023 年国家财政预算安排,明确提及 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 适当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也明确“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 1700 亿元、使用 2022 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 300 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

文章图片3

贴息贷款进一步激发国内医疗设备采购及更新换代积极性。2022 年 9 月,国常 会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为响应号召,国家卫 健委也于 9 月 23 日发布《关于印发使用阶段性财政贴息贷款购置设备相关建议和参 考材料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在医院端落地实施 的政策,中央财政贴息 2.5%,期限 2 年,贷款利息不多于 3.2%,补贴后利息小于 等于 0.7%,政策要求 2022 年 12 月 31 日前签订贷款协议且支付设备采购首批贷款 (不低于总货值的 20%)的贷款主体可自主向贷款金融机构申请贴息贷款,覆盖范 围包括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每家医院贷款金额不低于 2000 万元,预计有 2000 亿元能分到医疗板块。

地方专项债投入持续高增。2020 年以来各地方政府陆续发行医疗卫生专项债券 投入医疗新基建。据公开数据显示,2021 年各地使用专项债资金投资建设的医疗卫 生项目超过 3000 个。2022 年医疗专项债的发行规模超过了 3000 亿元,已经超过了 2021 年 2700 亿元的发行规模,整体来看,医疗卫生相关专项债发行规模持续处于 高位。医疗新基建推进带动医院立项提升,2020-2021 年我国新增医院立项项目创历 史新高,表明疫情后对医疗资源补短板已经逐步实质性落地,按照建设流程依次从建 筑土建、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招标采购推进来看,医疗设备需求高峰正当时。

最新配置证宽松调整,大幅拓展医院设备采购可及性。3 月 21 日,卫健委发布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23 年)》,相较 2018 年版有较大变化: 1)目录范围由 10 个调减至 6 个,其中甲类由 4 个调减至 2 个,乙类由 6 个调 减至 4 个:PET/MR 由甲类调整为乙类,64 排及以上 CT 及 1.5T 及以上 MR 调出目录,将重离子放射治疗系统和质子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重离子质 子放射治疗系统,将甲类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 HD 和 HDA 两个型号、 Edge 和 VersaHD 等型号直线加速器和乙类直线加速器、伽玛射线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系统合并为常规放射治疗类设备,将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系统纳入 甲类高端放射治疗类设备。 2)调高甲乙类设备采购门槛:甲类大型医用设备兜单台/套价格限额由 3000 万 元调增为 5000 万元,乙类由 1000-3000 万元调增为 3000-5000 万元。

乐观预期十四五规划下医学影像设备配置需求,激发市场潜力。2020 年 10 月, 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 2018-2020 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的通知》,计划到 2020 年底,全国规划配置大型医用设备 22,548 台,其中新增 10,097 台,分 3 年实施, 其中 64 排及以上 CT 到 2020 年底全国规划配置 9,338 台,新增 4,754 台,1.5T 及 以上 MR 到 2020 年底全国规划配置 10,713 台,新增 5,318 台。在 2023 版配置证目 录内容调整基础上,我们预期十四五规划下需求趋向于乐观,进一步激发市场需求潜 力。

文章图片4

在市场需求(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需求增加)及政策红利(分级诊疗政策落 地、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放开、鼓励使用国产器械、医疗新基 建、贴息贷款等)的驱动下,预期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据灼 识咨询数据,2020 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为 537.0 亿元,2020 年疫情爆发驱动 CT、DR 等影像设备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 16.7%,预计 2030 年市场规模将接近 11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将达到 7.3%。

据灼识咨询数据,各类细分领域来看: 1)MR:我国每百万人 MR 人均保有量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距(2018 年 中美日约 9.7/40.4/55.2 台),是全球 MR 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预计将以 10.6%复合 增速从 2020 年的 89.2 亿元增至 244.2 亿元,2020 年中国 3.0T 高端 MR 占比 25.0%,预计 2030 年占比增长至 40.2%。 2)CT:中国 CT 设备在 2010 年左右实现主流 CT 机型国产化,2019 年中国 CT 市场规模约 117.6 亿元,但每百万人 CT 保有量(约 18.2 台)仅约为美国 1/3, 目前国内 64 排以下 CT 国产化率超 50%,64 排以上 CT 国产化率不到 10%,预计 未来 64 排以上高端 CT 和针对下沉市场的经济型 CT 将是主要增长点,预计新增台 数中 64 排以上 CT 占比将从 2020 年 35.0%提升至 2030 年的 40.8%(出厂价口径)。

3)XR:我国 XR 尚未饱和,随着分级诊疗等推进 2020 年中国 XR 市场规模约 123.8 亿元,预计未来十年复合增速约 5.2%,以智能化、移动化、动态多功能化等 为主要发展方向,我国 XR 已基本实现进口替代,核心技术未来有望完全实现国产自 主化,国产设备将向高端产品实现渗透。

4)PET-CT:2018 年 4 月卫健委发布《关于发布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 录(2018 年)的通知》,将 PET/CT 由甲类设备改为乙类设备,配置证审批权由卫健 委下放到省级卫生部门。中国 PET/CT 市场仍然处于发展早期,百万人保有量水平 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2020 年中美澳及比利时分别约为 0.61/5.73/3.70/2.86 台), 受配置证许可下放、高端医疗需求提高、技术突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预计 2024、2030 年中国每百万人 PET/CT 保有量预计将接近 0.78、2.41 台,市场规模 将以 15.0%复合增速从 2020 年的 13.2 亿元增至 2030 年的 53.4 亿元。

文章图片5

2.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影像企业加速崛起,逐步比肩国际品牌

2.1.国内领先、全球少数掌握高端医学仪器核心技术企业之一

相较于全球市场,我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呈现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偏小、中 高端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低的局面。随着国产医疗设备研发水平进步,产品核心技术 被逐步攻克、产品品质与口碑崛起,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 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医学影像领域主要企业包括 GE 医疗、西门子医疗、飞 利浦医疗、医科达、万东医疗和东软医疗等,GE 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业 务模式相似,均覆盖高端医学影像全线设备,瓦里安和医科达主要为放射治疗产品制 造商,均较早进入行业,发展历史较长,以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企业仍处于高速 成长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联影医疗成立于 2011 年,2022 年 8 月成功登陆科创板,是国内领先、全球少 数掌握高端医学影像诊断产品、放射治疗产品及生命科学仪器核心技术的医疗科技企 业,并基于联影云系统架构提供联影医疗云服务,公司研发的多款产品创造了行业 或国产“首款”,包括行业首款具有 4D 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 PET/CT产品uEXPLORER(Total-bodyPET/CT),2018 年获英国物理世界杂志评选的“全球十 大技术突破”称号;行业首款 75cm 孔径的3.0TMR 产品 uMROmega,拥有零液氦 挥发技术、主动/被动匀场技术、失超保护技术等多项专利技术;行业首款诊断级CT引导的一体化放疗加速器 uRT-linac 一体化CT直线加速器等产品。

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布局,实现了诊疗一体化布局,且配备 U+实现跨产品线、 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经累计向市场推出 80 余款产品,包括 磁共振成像系统(MR)、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X 射线成像系统(XR)、 分子影像系统(PET/CT、PET/MR)、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RT)以及生命科学仪 器,也正在对 XR 产品线中的 DSA 产品和超声产品线积极布局,预计将逐步获批。 公司产品线覆盖范围与 GE 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等国际厂商基本一致。 同时公司还建有 U+事业部,通过 5G 通讯、互联网云平台、物联网等技术赋能设备、 临床及科研,U+产品包括面向临床的云 PACS、云影像、云胶片,面向科研的数据 挖掘管理、高级后处理应用,面向区域诊疗的互联网影像服务平台以及面向服务的物 联网智慧设备管理等,可实现跨产品线、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从而全方位满足客户与 影像诊疗相关的、在设备全生命周期内的需求,提升公司服务客户的综合能力。

公司控股股东为联影集团,实际控制人为薛敏,联影集团、薛敏及其近亲属控制 的其他主要的且具有实际经营业务的企业(上海智慧、上海智能、武汉智融、上海微 电子、上海虹临投资、海南都鸿建设)与公司不存在同业竞争;截至本招股意向书签 署日(2022 年 8 月 16 日),公司共拥有 24 家控股子公司(其中,10 家为境内公司, 14 家为境外公司)、4 家参股公司、3 家分支机构,举办了 2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公 司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等进行产能布局,联影医疗生产全线产品,常州 联影主要生产 MR、CT、XR、RT 整机及产品机架,武汉联影进行部分整机产品和 大功率部件的生产,UIHT 负责公司部分整机产品生产;境外子公司除英国联影旗下 美国联影及 UIH-RT 承担研发职能、UIHT 承担生产职能外其余以销售为主。

2.2.技术:核心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创新保障关键技术自主可控

2.2.1.核心技术人员拥有外资巨头经历,已获授权发明专利超1700项

公司高度重视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研发攻关,核心技术创新保障了关键技术自 主可控,为公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性能参数持续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公司研发投入 处于国内医药企业头部水平(2021 年研发支出为 480 余家 A 股上市公司第 14 位), 2019-2021 年复合增速高达 23%,研发强度常年超 14%。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超过 1,700 项,境内外分别超 1200、400 项,发明专利占专利总 数比例接近 70%。公司以全球化视野吸纳行业人才,组建了具备资深行业管理与技术经验的专业团 队。截至 2021 年研发人员共 2,147 名,占公司员工总数的 39%,近三年扩充复合增 速约 19.4%,其中超过 1900 人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超 500 人具备海外教育背景或 工作经历。

文章图片6

公 司 已 实 现 多 个 “ 行 业 首 款 ”、 国 产 首 款 研 发 成 果落 地 ,包括 TotalbodyPET/CT、一体化 PET/MR、320 排超高端 CT、一体化 CT-linac 直线加速器、 超大孔径 3.0T 磁共振等。截至 2021 年,公司的 MR、CT、XR、MI 四大产品线 11 款产品共计荣获了近 20 项工业设计奖项,包括德国红点最佳设计奖、德国 iF 设计大 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工业设计金奖等。在“十三五” 期间,牵头“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中全身超高场 5.0TMR、儿科 MR、低剂量 DSA、320 排 CT、一体化全数字 PET/MR、数字光导 PET/CT、低剂量数字乳腺机、 新型 MR 梯度匀场、基于影像云平台的全数据链智能医疗新型服务模式、DR/CT 探 测器专用集成电路研发 10 个项目。截至 2021 年末,共牵头承担近 40 项国家级及省 级研发项目,包括近 20 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并荣获 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奖一等奖、2020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众多荣誉奖项。

2.2.2.CT:掌握CT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等研发及生产能力

CT 通过球管发出 X 射线,X 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转换为数字信 号,经计算机变换处理后形成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图像,从而发现人体组织或器官 病变。CT 具有密度分辨力高、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是目前最有效的临床 大型医学影像诊断主要设备之一。CT 核心硬件部分主要由球管、高压、探测器、滑环、机架等硬件组成,配合数 据采集系统、图像处理软件、机架控制系统等软件集合而成。行业技术的主要发展趋 势为:通过适配受检者情况及体位并设计剂量参数,结合重建算法的更新迭代,降低 检查时扫描剂量,实现低剂量扫描;通过能谱及灌注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定 量分析工具,拓宽 CT 临床应用场景;通过优化球管和高压发生器性能,提高小病灶 检出能力、降低运动伪影、提升心血管图像分辨能力等。

公司 CT 产品线覆盖临床经济型产品及高端科研型产品,可满足疾病筛查、临床 诊断、科研等多元化需求。公司先后推出了 16 排至 320 排 CT 产品,包括国产首款 80 排 CT 产品 uCT780 和国产首款 320 排超高端 CT 产品 uCT960+。其中,公司 320 排宽体 CT 产品 uCT960+搭载自主研发的时空探测器,可实现 0.25s/圈机架旋 转速度,拥有 82cm 大孔径,承重可达 300kg,能够实现单心动周期的任意心率心脏 成像、单器官灌注和快速大范围血管成像,同时具备低剂量成像和球管电压切换的能 谱成像功能,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急诊和儿科检查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和 科研价值。

uCT780、uCT960+等代表性 CT 产品在临床具备明显优势:1)通过优化球管 和高压发生器性能,实现提高小病灶检出能力、降低运动伪影、提升心血管图像分辨 能力;2)结合重建算法的更新迭代,可实现低剂量扫描。该等产品通过灌注功能为 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定量分析工具,拓宽 CT 临床应用的场景。

文章图片7

2.2.3.MR:拥有1.5/3.0/5.0T及更高场强超导磁体研制技术以及全数字化

分布式谱仪设计技术 MR 是一种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的原子核(主要是氢质子)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 信号经重建进行组织或器官成像的设备,相对于 XR 和 CT,MR 没有辐射影响,具 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尤其适用于脑组织成像;相对于超声,MR 的图像分辨率更 高,能够显示更多细节;相对于其他成像技术,MR 不仅能够显示有形的实体病变, 而且还能够对脑、心、肝等功能性反应进行精确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 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

MR 设备核心部件包括磁体、射频线圈、梯度线圈、谱仪等。MR 领域 1.5T 场 强的产品较为成熟,但目前正逐步向 3.0T 升级。全球范围内仅部分跨国公司和公司 掌握了 3.0T 及以上 MR 的核心技术和整机生产能力。未来行业技术主要发展趋势为: 增强系统主磁场强度、提升梯度性能、数字化高通道谱仪性能,提高成像清晰度;采 用新型数据采集及重建算法,提高扫描成像速度;开发大孔径、低噪音系统,改善检 查舒适度;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检查流程,优化检查工作流。

公司拥有独立设计、研发和制造高场超导磁体、高性能梯度线圈、高密度射频 线圈、多通道分布式谱仪以及 MR 成像软件和高级应用的能力,技术指标处于行业 领先水平: 1)超导磁体技术。公司拥有 1.5T、3.0T、5.0T 以及更高场强的超导磁体研制 技术,并研发出国产首款 3.0TMR、9.4T 动物 MR 产品以及行业首款 75cm 大孔径 3.0T 超导磁体; 2)梯度技术。公司具备多尺寸、高性能梯度线圈研制能力,并掌握了大范围高 功率梯度功率放大器的研制技术;

3)射频技术。公司拥有适用于人体各部位的高通道射频接收线圈设计和制造技 术,并能够设计和制造 1.5T 到 3.0T 及以上场强的人体多通道射频发射线圈; 4)全数字化分布式谱仪设计技术。公司相关技术包括超高通道射频并行数据采 集技术、纳秒级同步技术、全天候部件监控技术等。 此外,公司磁共振设备的快速成像技术行业领先,搭载光梭成像平台的 MR 可 以实现 0.5 秒/期快速动态高清成像;公司还推出智能光梭成像平台技术,该技术融 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光梭成像技术,实现受检部位最快百秒级成像。

公司已推出 1.5T、3.0T 等多款超导 MR 产品,可满足从基础临床诊断到高端科 研等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其中多款产品为行业首款或国产首款。uMR770 为国产 首款自主研发的 3.0TMR 机型;uMR780 搭载光梭成像技术平台,为国产首款融合 压缩感知、并行成像、半傅里叶三大加速技术并实现 0.5 秒/期快速三维动态高清成 像的设备;uMR790 为国产首款高性能科研型 3.0TMR;uMR890 搭载高性能梯度系 统 , 单轴 场 强和 切 换率 分别 达 到 120mT/m、200T/m/s, 助力 脑科 学 研究 ; uMROmega 为行业首款 75cm 超大孔径 3.0TMR 机型,支持手术导航功能和放疗定 位功能,并能满足孕妇、超重人群等特殊群体的诊疗需求。

文章图片8

2.2.4.MI:掌握LYSO晶体制造技术,国内少数整机量产PET/CT、唯一研发并量产PET/MR 的企业

分子影像系统(MI)产品包括 PET/CT 和 PET/MR,系通过 PET 融合 CT 或 MR 来实现诊断功能。其中,PET 能够反映人体细胞对正电子示踪药物的代谢情况, 从分子水平观察细胞或组织的早期功能变化,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定量性好 的特点,适合早期发现病灶,而 CT 或 MR 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高精度的人体解剖结 构信息,通过上述融合 PET/CT 和 PET/MR 可以对病变部位实现早诊早治。

在系统设计方面,基于硅光电倍增管(SiPM)的数字化技术可提高分子影像系 统的空间分辨率、灵敏度和计数率特性,在业内逐渐普及,行业内主要厂家均已推 出数字化 PET/CT 产品,少数 PET/MR 产品也实现了数字化。行业技术的主要发展 趋势为:通过开发分辨率、灵敏度更高的新型探测器等方式,实现发现早期病灶和转 移病灶的功能;开发飞行时间性能、计数率特性更好的电子学技术;开发速度更快的 数据处理和校正技术;开发低剂量扫描技术,优化现有系统设计和重建算法,同步降 低 PET 和 CT 的扫描辐射剂量,提高扫描安全性。

公司是国内少数取得 PET/CT 产品注册并实现整机量产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 具有 PET/MR 研发能力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已实现核心部件的自研自产,掌握了探 测器研制技术、电子学技术、重建及控制技术等,可以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灵敏度 和大轴向视野、全身动态扫描,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已续推出多款行业领先产品,包括行业首款具有 4D 全身动态扫描功能的 PET/CT 产品 uEXPLORER(Total-bodyPET/CT)、国产首款一体化 PET/MR 产品 uPMR790、国产首款数字化 TOFPET/CT 产品 uMI780 和国产首款 PET/CT 产品 uMI510。uMI780 和 uPMR790 通过持续优化探测器设计,实现更大轴向视野、更高 分辨率、更高灵敏度,全面革新从临床到科研的使用体验;持续丰富临床应用方面, 优化图像重建和后处理算法,不断提高图像重建和后处理的速度和效果。实现了对同 行业可比产品的全面超越,助推诊疗一体化、新药研发、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发展。

文章图片9

2.2.5.XR:自研掌握高压发生器技术,已量产并运用于部分产品中

XR 通过球管发出 X 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被探测器接收并生成人体影像,可应 用于筛查、诊断及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的影像引导,根据临床用途不同可分为数字化 医用 X 射线成像系统(DR)、数字乳腺 X 射线成像系统(Mammo)、移动式 C 形臂 X 射线成像系统(移动 C 臂)、血管造影 X 射线成像系统(DSA)等。与 CT 类似, 探测器、球管、高压发生器等为 XR 设备的核心部件。

X 射线成像存在组织重叠、辐射、依赖技师经验等弊端,未来技术主要发展趋 势为自动化、三维化(通过断层扫描、锥形束 CT 等技术)、精准化,公司基于深度 学习研发了金属植入物识别和图形降噪技术,可精准检测医学图像中的金属植入物所 在区域,降低金属植入物的图像区域对图像后处理的干扰,同时实现低剂量、高画质 成像,从而降低辐射剂量;基于层析成像原理与滤波反投影算法,公司开发了断层图 像重建技术,在 X射线系统上实现三维断层成像。

公司通过自研掌握了高压发生器技术,目前该零部件已经实现量产并运用于部 分产品中。公司自研高压发生器技术优势包括:(1)通过高频逆变技术减小产品体 积以满足终端用户空间需求;(2)减小输出纹波从而优化曝光剂量,提高图像质量; (3)提高 kV 输出脉冲的切换速度,减小无效辐射剂量,从而降低受检者所接受的 辐射剂量。自 2016 年推出首款 XR 产品以来,公司先后推出国产首款乳腺三维断层扫描系 统 uMammo890i、采用单晶硅技术的低剂量数字平板移动 C 臂 uMC560i、千万像素 级的全自动悬吊式 DR 产品 uDR780i、国产首款具备可视化曝光控制能力的移动 DR 产品 uDR370i 等多款代表性产品。

公司的 XR 设备全面采用自动化机电控制、远程操控及机器视觉技术,简化工作 流程,提高操作自动化程度;借助断层扫描、锥形束CT等技术实现3D成像,可在 低剂量下进行精准诊断。代表性产品如uMammo890i、uDR380ipro、uDR780ipro 相关性能优于市场可比产品。

文章图片10

2.2.6.RT:掌握一体化CT引导直线加速器核心技术,且主要核心部件可自研自产

放射治疗系统(R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 X 射线治 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 X 射线、电子线、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治疗肿瘤,是目前重 要的肿瘤治疗方式。国内外最主流的放疗设备是医用直线加速器和基于钴源的伽马刀 以及少量质子、重离子设备,其中医用直线加速器可广泛应用于全身多部位原发或继 发肿瘤的治疗。医用直线加速器临床上通常基于 CT 影像定义和规划治疗靶区,给予 靶区一定剂量的均匀照射,目前勾画和设计工作均依赖技术员和放疗医生,存在很多 不确定性,CT 与医用直线加速器相融合的一体化直线加速器的诞生,可优化放疗流 程和效率,实现精准放疗。

RT 产品的核心部件包括加速管、多叶光栅、功率源、调制器和精密控制模块和 机载影像设备等。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包括诊断级影像引导治疗系统、智能治疗计 划规划、智能质量管控、远程协作及高效执行等。公司已掌握一体化 CT 引导直线加速器系统核心技术并实现主要核心部件的自研 自产。通过直线加速器融合诊断级 CT,实现自动勾画、自动计划、自动质控等软件 技术,同时提供在线的模拟定位、计划制作、影像引导等快速工作流。

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精确定义和勾画是精准放射治疗的基础,2018 年, 公司 uRT-linac506c 获 NMPA 批准,是世界首款一体化 CT 直线加速器,将诊断级 CT 与加速器双中心同轴融合,有效应对放疗全疗程中的肿瘤形态变化,同时搭载智 能化软件,在确保精准放疗的同时大幅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uRT-linac506c 实现了行业首创的诊断级螺旋 CT 与直线加速器一体化融合,依 托高清诊断级图像引导,全面革新智能临床工作流,拓展放疗新应用;支持定位、勾 画、计划、治疗和质控全流程在线智能生成或实时调整,实现个体化精准放疗与一站 式放疗,为用户和患者带来更精准、更高效、更关爱的放疗临床体验。

2.2.7.动物影像:推出国产首款临床前uMR9.4T、大动物全身PET/CT成像系统

公司从临床前影像设备入手切入生命科学仪器领域。在进行基于动物模型的科研 活动中,影像设备是了解试验动物生理病理过程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特别是针对大 型动物的全身动态成像,可以极大地帮助科研人员通过动物模型增强对肿瘤,神经系 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了解,也能为药物研发,特别是药代动力学研究提 供大量参考。目前全球生命科学综合解决方案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全球 龙头企业 Danaher,ThermoFisher,Becton,Dickinson 等企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 品体系以及稳定的客户群体。据招股书数据,2019 年全球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市场规 模约 659 亿美元,预计以 4.9%复合增速增至 2030 年的 1,114 亿美元。公司推出国 产首款临床前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 uMR9.4T 和国产首款临床前大动物全身 PET/CT 成像系统 uBioEXPLORER 两款产品,成功切入生命科学仪器广阔领域。

文章图片11

2.1.销售:内外兼修,双向拓力

2.1.1.MR、CT、PET/CT、PET/MR、DR等全品类排名销售居前

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同时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波兰等地设立区域总部及 研发中心,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敦进行产能布局,打造了覆盖境内外市场、 从三甲医院至基层机构的多元化立体营销体系,2019 年至 2021 年,公司经销商数 量从 400 多家增加至 900 家以上,已入驻全国近 900 家三甲医院,据复旦大学医院 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 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综合排行榜”,其中全国排名前 10 的 医疗机构均为公司用户,排名前 50 的医疗机构中,公司用户达 49 家,外销市场同 步深耕中。据 2022 年业绩快报数据,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 92.38 亿元,自 2018 年来复合 增速约 45.79%,自 2020 年扭亏为盈后,2022 年归母净利润达到 16.34 亿元。

公司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部分产线均价受高端产品上市呈上扬态势。公司业务 收入来源于销售高端医学影像诊断及治疗设备、提供维保服务和软件开发,占营业收 入的比例均在 95%以上;毛利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系高端产品占比提升、新技术运 用及部件自产导致成本下降等影响。产销量方面,XR 产品销售波动较大主要受疫情 影响,除此外公司其他主要产品线的产能和产量呈现增长趋势,但受产能增长变化影响,主要产线的产能利用率有所波动;价格方面,近三年公司 XR 产品销售价格呈小 幅上升趋势,MR、CT 和 RT 产品销售价格先上升后下降,MI 产品销售价格增幅较 大,主要受 2020 年度新高端产品上市影响。

综上所述,一方面,公司已取得的细分市场领先地位,加上国家鼓励国产设备 进口替代相关政策支持,国产头部效应趋显,并随着技术、人才及品牌效应叠加, 使得优势更加明显,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另一方面,公司在 3.0TMR 市场份 额、64 排及以上 CT 市场份额、其他类型 XR 市场份额、国外市场份额等方面仍与 海外竞争对手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与潜力。

文章图片12

2.1.2.追求海外市场深度开发,研产销布局铺路长线服务

在海外战略整体布局上,公司将针对目标市场从境外产品注册、团队和网络建 设、生产基地和供应链布局等方面着手推进境外业务发展。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 通过 14 家境外子公司搭建了境外团队,外销规模逐年增长,截止 2021 年底已有 23、 34 款产品获批 FDA、CE 证书,MR、CT、XR、MI 产品均实现外销,在欧亚非大洋 洲等均实现装机,公司计划对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日本、南非、摩洛哥、 马来西亚等八个国家进行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立体化布局并基于此实现对周边 国家或地区的业务扩张。

考虑境外市场地域特色、渠道维护、本地化市场资源、售后能力及管理成本, 公司将海外子公司划分为美洲、欧洲、亚洲及非洲以及大洋洲四大经营分部。其中, 美洲分部包括美国联影、UIH-RT、UIHT 及 UIHS;欧洲境外分部包括波兰联影;亚 洲及非洲境外分部包括韩国联影、日本联影、阿联酋联影、摩洛哥联影、南非联影及 马来西亚联影;大洋洲境外分部为澳新联影。

境外分部大多于 2019 年开始陆续产生收入,净亏损金额整体较高。 公司已在美国成立集研发中心、生产工厂、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区域总部,同时 在上海总部及美国休斯顿设立了未来实验室,聚焦下一代影像及治疗设备前沿技术预 研、跨行业技术突破及其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应用,与研发事业部在技术前沿探索与技 术产品化落地上互为补充。目前公司产品已遍布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医疗及科研机构,在产品创新升级持续 夯实的基础,预期随着生产基地及产业链售后服务的完善,海外客户满意度、品牌 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也将稳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