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拯医案(三)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4-01 发布于内蒙古

三、暖肾益脾、理肺熄风治愈哮喘一例

赵某,男,20岁。

初诊:1996年3月6日。

主诉及病史:哮喘反复发作11年,每遇冬春季发作,半年来症势加剧,几乎每夜发作,咳喘气急,呼吸困难,喉中哮鸣,咳吐稀痰,胸膈满闷如窒,不得平卧,汗出较多;白天休止时精神衰疲,背部觉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食欲减退,大便不实,小便清长。

诊查:面色咣白带灰,语声低沉,形体瘦弱,舌质淡,苔微白,脉寸关沉弦、尺部微弱。X线胸片提示:支气管哮喘伴轻度肺气肿。

辨证:寒痰内伏于肺,脾肾两虚,阴寒偏盛,阳气不足。

治法:暖肾益脾,理肺化痰,佐以熄风定喘。

处方:熟附子12g 上肉桂3g 淡干姜5g 炒党参20g 炒白术20g 白茯苓30g 炒白芍10g 炙紫菀12g 制南星10g 大蜈蚣2条 净全蝎5g 炙甘草8g 5剂

二诊:3月11日。服药5剂后哮喘仅发作两次,但发作时间短,咳喘等症轻微,背部觉冷明显好转。原方有效,不宜更改,直捣寒痰伏,温振阳气,续服7剂。

三诊:3月18日。哮喘全止,胸膈舒畅,汗出已除,背部不感寒冷,精神略振,语声响亮,食欲见启,但大便濡软,小便较多。舌淡苔净,脉象缓滑。此为寒痰渐化,阳气稍复。治以原方增损。

处方:熟附子10g 上肉桂3g 炒白芍12g 炒白术15g 炒党参15g 白茯苓20g 淡干姜4g 制南星10g 大蜈蚣2条 大熟地20g 北五味6g 炙甘草6g 7剂

四诊:3月25日。面色好转,精神已振,二便尚可,余症均已消失,但寒痰伏饮,非一时能去净,再者久病必伤正,气血受伤。治以继追寒痰伏饮,脾肺肾同补,兼以气血并顾,杜绝隐患。

处方:大熟地20g 炒当归12g 熟附子8g 炒党参15g 炒白术15g 姜半夏10g 广陈皮10g 炙甘草5g 炙黄芪30g 五味子6g 山萸肉15g 白茯苓20g 7剂

本例共诊治9次,五诊起均以四诊方为基础,略作加减服用。六诊时去附子、半夏,加菟丝子15g,仙灵脾15g。八诊时去茯苓,加补骨脂15g。六诊以后重点补肾,肾为一身之本,肾中真阳充足,则诸脏阳气亦足,阴寒无从所生。停服汤剂后,又用成药金匮肾气丸连服两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哮与喘有所区别,但哮必兼喘,故临床常称哮喘,实为哮病;喘证不兼哮,以喘息为主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本例为病久正虚,痰寒内伏,阳气不足,故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定喘汤等方,只能缓解一时,不能治愈。冬春气寒,阳虚加甚,故每遇冬春季发作;夜间阴盛,因而夜间多发;痰凝气阻,气道不利,而为咳喘气促、呼吸困难、喉中哮鸣、胸膈满闷、不得平卧;肺气不利,寒痰内停,故咳吐稀痰。治疗方药,以真武汤生姜易干姜为主,取其温振肾阳,散寒行水,肾阳得振,则诸脏之阳渐复,肺中寒饮亦化。配肉桂增强真武汤之温肾,以消阴寒;伍党参、甘草补益脾气,杜绝生痰之源;南星、紫菀温肺化痰,南星又能去息道之风;蜈蚣、全蝎搜风解毒,专治息道挛急之喘咳。诸药和合,本标兼顾,哮喘发作得以迅速减轻。以此加减六诊痊愈。汤剂停服后,再以成药金匮肾气丸连服两个月善后。

四、壮阳益肾、引火归原治愈咳血一例

徐某,女,48岁。

初诊:1996年11月21日。

主诉及病史:咳血12天,出血量或多或少,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经西药和中药止血治疗,咯血未能停止。诊时咳血常作,血色鲜红,时有气短,精神疲惫,夜间少寐,偶有躁烦,食欲稍减,二便尚调。

诊查:面红如妆,手足清冷,体形偏瘦,舌质淡,苔微白,脉象沉细无力。

辨证:禀赋不足,下焦元阳虚弱,虚火上浮,肺络损伤不能收复。

治法:单纯止血,不足为治,当以壮阳益肾,引火归原为急务。

处方:上肉桂3g 淡附片(先煎)10g 大熟地20g 山萸肉15g 煅牡蛎30g 煅龙骨30g 红参(另炖分冲)6g 五味子6g  炒黄柏10g  怀牛膝10g  花蕊石20g  炙甘草6g 2剂

并用黄酒1000ml加温,浸足半小时,每日2次。

二诊:11月23日。服药2剂后,咳血基本停止,面红如妆、手足清冷、气短、躁烦明显好转,但脉仍沉细,原方附片减至8g,又服2剂。

三诊:11月25日。续服2剂后,咳血未作,面红、肢冷、躁烦消失,精神好转,夜寐安宁,偶有气短,咳嗽稀少,舌淡苔净,脉细弱。此为下焦元阳已复,虚火下潜,但失血过多,肺络损伤,阴液不足,肺气亦虚,治以养阴益气,补肺安络。

处方:北沙参15g 炒麦冬15g 干生地20g 五味子5g 炒白芍15g 太子参20g 川贝母5g 野百合15g 阿胶珠10g 空沙参10g 生甘草5g 广陈皮10g 5剂

本例共诊6次,诸症均除,食欲增加,舌淡红,脉细滑。四诊后咸以三诊方略作加减服用。四诊时加炒谷芽20g,连服7剂;5剂时气短、咳嗽消失,去川贝母、空沙参,加炒当归10g,连服10剂;六诊时症状全部消失,近似常人,去百合,加大熟地20g,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后隔2年,因患他病来诊时,问及咳血,未曾复发。

【按语】咳血又称嗽血、咯血。咳血之因,不外乎外邪袭肺、肝火犯肺、肺肾阴虚和气虚不摄。而元阳不足,虚火上浮则为少见。本例为禀赋不足,元阳虚惫,虚火上浮,故先服寒凉止血药不效,反阳气更伤,浮火更著,咳血连续不断。肾中元阳不足,虚火上浮,肺络不宁,血行外溢,故咳血常作,血色鲜红;元阳不足,虚阳浮越,而为面红如妆;虚阳内扰,心神不宁,因而偶有躁烦,夜间少寐;阳气虚弱,不能温煦于外,则为手足清冷;元阳亏损,肺肾两虚,而为时有气短、神疲;阳虚寒盛,不能荣舌充脉,故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疗方药,急宜扶阳救阴,以治危候。以肉桂、附片温阳益肾,引火归原,使肺金得安,阳络得宁;熟地、山萸肉、五味子滋肾阴,敛精气,使耗散之气得以收复;红参、炙甘草大补元气,以防虚脱;牡蛎、龙骨平降虚阳,固涩津气;牛膝、黄柏兼顾相火,并监制附、桂之温热;花蕊石止血祛瘀,瘀不去,则血难止;黄酒浸足,取其温下焦,以收上焦之虚火。血家虽难投温热之品,但辨证合法,用药恰当,已能迅速见效。三诊时,咳血未作,面红、肢冷、躁烦消失,下焦元阳已复,虚火下潜,当以滋阴益气为本,兼顾补肺安络。故方用北沙参、麦冬、生地、白芍、阿胶养阴益血;太子参、五味子益气敛阴;百合、川贝、空沙参、生甘草补肺止咳;陈皮调气和中,既治脾,又能理肺。五诊时加当归以增强补血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足亦能生气。六诊时又加熟地,补其真阴,固其根本,阳有所附,虚火不越上焦,肺金得以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