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 行草书《孔侍中帖》

 家有学子 2023-04-01 发布于甘肃

文章图片1

《孔侍中帖》为唐代摹搨墨迹,是对东晋王羲之尺牍进行的双钩廓填而形成的勾摹本。行草书,3行,25字。《孔侍中帖》笔画体态丰腴雍容;“中和”之美,“多力丰筋”于此帖尽显。作品墨迹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

【名称】孔侍中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行草

【墨拓】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双钩廓填

【形制】轴装

【字数】3行,25字

【收藏】前田育德会

《孔侍中帖》与《频有哀祸帖》、《忧悬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宽41.8厘米。字幅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孔侍中帖》原为手卷,1941年(日本昭和十六年)改为轴装。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①:且因孔侍中信书②,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③。 [3] 

注释

①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九月十七日”,王祥北《〈孔侍中帖〉书写时间考》考证为公元334年(东晋晋咸和九年),王羲之年32岁。

②且因孔侍中信书:“孔侍中”,徐邦达在《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刘涛在《中国书法全集》第19卷分别考证“或以为孔愉”,但同时认为孔愉任侍中一职时,王羲之年龄只二十余岁;王祥北《〈孔侍中帖〉书写时间考》进而考证“孔侍中”为孔愉的从子孔坦。

③领军:容庚在《王羲之及其墨迹》考证为是王羲之的从弟,中书令、领将军王洽。

结体:

“欹侧”是王体行书最典型的特点,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左欹、右侧、上欹下侧和左欹右侧局部是斜的,但整个字又是正的,……《孔侍中帖》,第一个“九”字,只有两笔,下端已是左低右高,再加上一点斜势,表现出欹侧欲飞的神态。第二行的“孔”字,左半向右倾斜,右面的竖弯钩也似乎在向右倒,但下部的拐弯平而有力,使这一笔起了墙壁的作用,顶住了左旁右倒的力量,表现出“似欹反正”的特色。 

章法:

《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与《姨母帖》相似,但各段动线吻合,“孔侍”两处错位较大的断点,成为流畅的节奏中有力的顿挫,使平稳中有生动之致。 

布白:

书法作品中,如能分黑布白运用得宜,则可明亮通气,无笔墨处亦成画境。王羲之尺牍作品,既没有大块密集的黑点画,也没有大块虚起的空白处,总是虚实相混,疏密匀停,静中有动,但动势不大;动中有静,但静而不僵,舒缓自若,清新隽逸,是一种最美的布白形式。而清笪重光《书筏》分空白为两类:“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

匡廓之白如《平安帖》的“当、复、悉”字,《何如帖》的“赖”结体中的“口”,生成较大的空间,与其它繁重的笔画,相映成趣。《丧乱帖》中的“毒、甚、心、纸”字,匡廓之白,如近于圆规的使转,别成一境界。

散乱之白如《二谢帖》的“再拜”、“所送议”字,《孔侍中帖》的“问”字,《丧乱帖》的“何言”字,散乱之白,无完整的匡廓,使黑白的布置,可以不齐而齐,如夜深初静,风烛摇曳未定,令人难以捉摸。 

行气:

《孔侍中帖》六行,主要为行书,其中有的字规矩若楷,有些字纵肆如草,间集一起,却和谐一体,绝无格生之感。“九月”起始,扩大,“十七日”收敛,但以浓重而与前两字映衬和谐。“报”字用笔虽然粗重,但左敛右放,于起笔落笔之间交待清楚,笔姿揖让向背,结体敦实而又趋势若动,工而灵活。第二行最后两字“至不”之间距离似乎稍大,但整幅看来却又泯然不显,恐系为与第一行末字“固”相衬,故“不”字中竖极重而下长。第三行之“领”字,第一撇放之甚长且远,其他皆依附其侧,而精神振奋,皆赖此一笔之力。第四行“不”字,中竖已然偏左之甚,为了救正,竟将末笔之点,偏向右边平放出去。“忘心”二字之神态笔致可称率意信手,但恰到妙处。两个“心”字虽有似处,而又来路去路大不相同。末两行最为精彩,“旨遣”两字相连,“遣”字之一捺仅蜷缩稍微一露,试着若放长笔必致与上部并列而板滞失神。“取”字“又”旁的写法特殊处理,能带动全字的精神。“息”字的心字距上一行“忘心”之“心”不远,易显雷同,但其姿神又以收敛含蓄为意趣。“羲之”两字起连,“羲”字大小省笔,与“之”衔接,似成一字,甚是巧妙。最后“报”字最后三笔连成一笔,细锋轨迹益增神采。

王羲之(321-379年,一作303-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任秘书郎,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世称王右军。后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绍兴)。王羲之出身于建康乌衣巷显赫的王家,是王导之侄。曾与谢安共登冶城,“悠然遐想,有高世之志。”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来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备精诸体,一变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王羲之的正书、行书为古今之冠,人赞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后人摹本。行书以《兰亭序》为代表作,草书以《初月帖》、《十七帖》,正书以《黄庭经》、《乐毅论》最著名。

如今的《孔侍中帖》所流传的都是墨拓,因为王羲之本人的真迹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了。王羲之的“王体行书”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孔侍中帖》也有所体现,那便是欹侧。顾名思义,这一特点就是指在书写的过程中,字迹倾斜,在字迹的局部地区呈现倾斜的状态,但从整体上整个字却又是正的。对于王羲之这个人,大家不可能不熟悉,其书法造诣十分高深,被后世尊称为“书圣”。而王羲之的笔下便有诸多著名的书法作品,其中便有笔风苍劲有力的《孔侍中帖》。每每观赏起王羲之的作品,便会被他“王体行书”所深深吸引。比如在《孔侍中帖》之中,便会轻易发现王羲之笔下的精妙之处。

从第一句话的开头“九月”两字的字体与“十七日”这短短五个字之中,便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前者的字体大小明显大于后者,在字体大小上便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从前者与后者的笔墨浓度上看,后者的笔墨明显大于前者,这样又在形成强烈反差的情况下依旧显得十分和谐。

下来的“报”字也充满着特点,虽然在写法上,这个字的笔墨色彩十分浓厚,但是呈现一种在左面收敛,在右面奔放的写法,而且其位置不偏不倚,显得这一行工整且灵活。

《孔侍中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其趋向平稳,并没有让人感觉到高低不平。

但是第二行的开头“孔侍”两个字却是一个错落位置较大的地方,可是作者却巧妙将这个问题化解。

那就是从下文入手,逐步从偏离的位置慢慢回到正轨,正是这一手法,让本该错落严重的第二行得到升华,让人从中看到了抑扬顿挫的感觉,十分生动。

而从第二行开始看起,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最后两个字“至不”,因为从肉眼去看,这两个字的间距很大,很难不让人注意到这两个字。

但是从整体上看,这两个字却又显得没有那么突出,想来作者是想最后这个字与第一行的“固”相对应,所以才将“不”字向下拉了这么长。

第三行的开头也充满着特色,第一个字为“知”字,第三行的全部字都是顺着这个字所写的,而这个字也占据第三行的中心。

这一行中的“领”字最具有特点,从字的形态上便可以看出,这一个字的“撇”很长,将这一撇作为整个字的主体,其它都是围绕这撇而写的。

剩下的四个字从第三行逐渐向第二行进行靠拢,呈现一种斜体美,而正是这种写法,让人在欣赏时感觉到十分舒适。

看似平平无奇的第三行,实际上暗含着作者所留下的玄机,从整体的倾斜程度上看,人的注意力会不自觉转移到这上面,从而令观看者充满更多的兴趣。

笔锋苍劲、意义深远的《孔侍中帖》

如今的《孔侍中帖》所流传的都是墨拓,因为王羲之本人的真迹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失了。

王羲之的“王体行书”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这一特征在《孔侍中帖》也有所体现,那便是欹侧。

顾名思义,这一特点就是指在书写的过程中,字迹倾斜,在字迹的局部地区呈现倾斜的状态,但是从整体上整个字却又是正的。

而且在《孔侍中帖》中,作者还展示了另一种书法的手法——布白。

在书法作品之中,能够将布白这一手法使用得淋漓尽致的人并没有多少,而作者便是其中一个。

从《孔侍中帖》便可以看出,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大范围的空白之处,也没有大范围的黑点之画,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显得生动形象。

作为王羲之笔下比较出名的作品,《孔侍中帖》自然不可能是“孤身一贴”。

它还有两个“好兄弟”,一个名为《频有哀祸帖》另一个名字为《忧悬帖》,三个“好兄弟”的组合名字为《孔侍中帖》或者《九月十七日帖》

而这个“组合”名字的由来便是因为《孔侍中帖》排列于三帖之中的首位。

《频有哀祸帖》在明治时代出现于东京上野的古书店,其后分别为冈田信之(1825-1885)与其子冈田正之所有,再经冈田正之之子冈田震之手,1927年为前田侯爵收购。1941年将手卷改裱而成轴装。

收藏《频有哀祸帖》的日本前田育德会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日两国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流传至今的《孔侍中帖》

从孔侍中帖诞生至今,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能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作为中国书法界的伟大作品,《孔侍书帖》的影响力十分重大。

最为著名的便是哪怕是在诞生的数百年后,也依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让后人对其进行墨拓。

而今天的《孔侍中帖》依旧身处异国他乡,被收藏于日本的前田育德会。

《法书要录》载褚遂良《右军书目》'行书都五十八卷’第十四卷中著录。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

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在2006年3月26日的上海博物馆中,《孔侍中帖》被展出。

《孔侍中帖》能够具有如此高地位的原因,一定离不开王羲之这个人,作为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其作品与笔风都十分让人赞叹。

而《孔侍中帖》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尤其为后人称赞。

可惜的是王羲之的作品没有一幅真迹有所保留下来,不然每一份都是无价之宝。

即便如此,王羲之在中国的书法界依旧具有极高的地位,而且后人对其充满着赞叹,从“书圣”这一称号便能体现出来。

除了《孔侍中帖》之外,王羲之还有很多令人赞不绝口的作品,比如行书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草书的代表作品《初月帖》,这些作品时至今日都充满着影响力。

王羲之不只是有《孔侍中帖》,这只是他代表作之一,他的书法魅力依旧散发着炽热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