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何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何讲人的本心“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读原著 2023-04-01 发布于四川
   《礼记》中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更细致的讲,人人生来都有着无善无恶,或是称之为粹然至善的心之本体,这便是天性。这种天性本是定于一的,是《德道经》中的“清静为天下正”的,是《易经》中讲的“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人只要深明至善本在吾心,就不会求之于外,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如果以为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去事事物物中求理,则必然沦落为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不知有一定之大光明方向的危险茫荡境地。反过来讲,笃信深明至善本在吾心,只在吾心,止于吾心,自然就不会假于外求, 如此,就能如王阳明先生所讲——
  “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间,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
   心的本体本无不正,本无不至善,只是感于物而动,自其意念发动处,就会有不正不善的情况发生,因为人之后天私欲想要挑战先天天理良知的本位,臣想夺君权。因此,要保住心的纯正和至善,就必须在其意念之所发动处正之,这也叫为之于其未兆,正在未发之中,如果发动处是一善念,大公之念,就喜欢之,尽之,扩种之,如同好好色一样;发动处是一恶念私念,就厌恶之,鄙弃之,去尽之,真如厌恶恶臭一般。如此下功夫,必定意无不善,意无不正,意无不诚,这样心自然守住了本体的不偏不倚,良知天理自然天君泰然。由于本心天理良知是自然灵昭明觉的,“凡意念之发, 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人只要恒不欺自己的良知,恒自信自觉自己的良知,随时切实就事上致其良知,尽其良知,扩充其良知,而无一毫意必固我,则自然能尽天理良知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自然喜怒哀乐未发即中,发而皆中节,自然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自然大本立,身修天下平。
   否则的话, 就必定走向一条黑暗无止境的大乱之道,又如《礼记》中所讲——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