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祠橡木,是个美好的误会?

 长光里 2023-04-01 发布于广东

您是否跟像长光伯一样会有这样的疑问:

为何毫不起眼的橡木花开

会成为古时潮州一景?

为何一串串绿色橡木花

自古至今都被描述为

“或红或白,如桃状而小”?

今天,就让长光伯带您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




橡木花开



春季来临,象征着祥瑞之兆的韩祠橡木花如期盛开。

在韩文公祠北侧山坡上,宋代王大宝《韩木赞》碑刻的背后,便是橡木园。

一串串绿色的橡木花迎着春风飘扬,吸引着蜜蜂前来

可别小看了这一串串不起眼的橡木花,以它命名的“韩祠橡木”是从清代至今的潮州八景之一,声名远扬。




韩祠橡木的前世今生




01
公元819年

    元和十四年,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登上双旌山(笔架山),亲手种下了一棵树,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

    为纪念韩愈为潮州做出的贡献,后人将双旌山改称韩山,并在韩木旁建起了侍郎亭。

02

1097-1165

    绍圣四年(1097)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继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最盛者崇宁五年(1106)、宣和六年(1124)也。今不花十有五载,人材未遇,或时运适然,未可知尔。——王大宝《韩木赞》

03
1189年

    南宋淳熙十六年,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公曾游于笔架山并手植韩木,遂将原本在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建于此。


04
1744年

    乾隆九年祠堂橡木花,科名大盛——《潮州府志》载

    乾隆九年,岁次甲子,花忽盛开,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士民欢忭,咸称文明之兆,是科中谢文在等二十人,国朝乡榜以甲子为最——林大川《韩江记》

每年韩木花开的繁稀,预测着潮州登科人数的多寡,这棵韩木更被奉为神木。而“韩祠橡木”更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清代诗人郑兰枝《潮州八景诗》云: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棱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05
1770年左右

   韩祠橡木完全枯死。自此韩祠橡木一景只见祠不见木。后人在祠前植上木棉花,以红棉代替橡木。(据曾楚楠《韩愈在潮州》一书考证,郑昌时《韩江见闻录中》作于1811年的文章描述:“今存古迹,有故干盈尺,且化石作漆光色”,韩木已且化石作漆光色,知韩木已枯萎多年,以此上溯应枯于乾隆中期左右。)

06
2000年

    河南郑州大学的潮籍饶教授寄回古橡树种子,韩祠管理人员将其种于在主祠前平台北侧花盆中,数年之后根系穿过花盆,最终长成了大树。


07
2012年

    韩文公祠辟建橡木园,从河南新密移植近三十棵橡木树种植到韩文公祠之中。

至今,韩祠主祠前有了橡木树,北侧橡木园中也橡木成林。




从韩木到橡木



韩愈初植之时,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

到了后来,为何这棵没人知道名字的韩木就成了“橡木”呢?

在1938年出版的饶宗颐《潮州丛著初编》一书的《潮州韩文公祠沿革考 · 附录三 · 韩木考》中,长光伯找到了“橡木”一词的来源。

据饶公收录的内容,其中最早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潮州知州王汉在《金城山记》中载:“韩文公曾即东山为亭,以便游览,人呼曰:侍郎亭。亭久已坏,唯一树独存。”

而今所存最早专门记录韩木的文献,当属宋代礼部尚书王大宝的《韩木赞》(1165):



潮东山上有亭,唐韩文公游览所也。亭隅有木,虬干鳞文,叶长而傍棱,耆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旧株既老,类更滋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绍圣四年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继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最盛者崇宁五年、宣和六年也。今不花十有五载,人材未遇,或时运适然,未可知尔。大宝尝读苏端明为公庙碑,论能不能有天人之辨。窃观公植之木,能逃化机,为一方瑞,夫岂容伪?殆其善教之道,及造物而藏诸用,使潮人思慕千万年莫之厌者矣,碑何以不书?未盛也。盛而无妄,邦人诚之;诚而不书,天下后世曷然之?夫鸟兽草木之奇,符于前事谓之瑞。箫韶仪凤,周亩嘉禾,各以类应。公刺是邦,命师训业,绵绵厥后,三百余年,士风日盛,效祥于木,理之宜然。若乃术业荒忽,惟瑞之证,叔世妄诞者之为,君子鄙之!为之赞曰:召公之棠,孔明之柏,既咏勿剪,且歌爱惜,瞻彼韩木,是封是沃,匪木之渎 ,德化惟服,化隆而孚,华繁以符,邦人励之,此理非诬 。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韩木赞》一文之中,尚未有“橡木”一词的出现。

而且文中对韩木花开的描述是:每到春天,它会开出红色或白色的花朵,密密麻麻地挂满枝头,看起来像小小的桃花。每它开花盛放之时,倾城来赏花。

后来很多赞美韩祠橡木的诗词歌赋,都引用了这“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的句子。

而在《永乐大典》 中,《韩木赞》“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后面还用小字夹注着:“乃橡子木,广无是种,故潮人不识之”。

《永乐大典》正本最早于明永乐年间成书,书中内容却是宋元的佚文秘典。正本下落成谜,后来又经多次纂修,现在存世的《永东大典》为嘉靖年间的副本。所以该注释是何时加上的尚无法考证。

在明万历年间(1582-1592)潮州府知府郭子章《韩江韩山韩木》中,写明了他是如何确认“韩木”即是“橡木”。





长光伯找到了《韩江韩山韩木》的全文,并请到了潮州市金山中学语文教师、古代文学硕士陈一榆老师,以及她的学生、历史学硕士余业瑾对古文进行了翻译:

韩江韩山韩木

明·郭子章

陈一榆 余业瑾译

自韩公过化之后,江旧名“恶溪”,改曰韩江;山俗名“笔架山”,改曰韩山;木本橡木,改曰韩木。今江山如昨,予尝校士山祠,求韩手植木不可得,今山中橡树特其所遗种耳。详子章韩山校士录序。
译文

自从韩文公被贬至潮州,兴学化民以来,流经潮州旧称“恶(一作鳄)溪”的河流改名为韩江;韩江东岸的“笔架山”,改名为“韩山”;韩山上的橡树,也改名为“韩木”。而今江山同过去并没有什么两样,我曾为考评士子登上韩祠,想求访当年韩公亲手种植的橡木却不可得,如今韩山中的橡树只不过是当年韩木的后代罢了。具体情况记载于我写的《韩山校士录序》。

序曰:癸未秋月,予偕二三僚友苍梧何君、石门梅君、滇南王君、众诸文学诸生,讲业韩山之阳。日亭午,振衣山椒,求志所称韩木不可得。予惟鲁桧秦松,今尚蓊翳,岂唐之植而潮独遗?稍倦,坐翠微,父老折木枝并进其实。予熟视之,橡也,以视三君,三君曰:“橡也”。

译文

序中写到:癸未秋天,我偕同苍梧何君、石门梅君、滇南王君三个同僚,带着众多士子来到韩山之南讲学。中午时,在山顶休息,求方志记载的韩木而不可得。曲阜孔庙里夫子亲手植的桧木,泰山上秦始皇亲封的五大夫松,现在都还蓊蓊郁郁的,难道偏偏潮州失去了韩公在唐代亲手种植的韩木?我们都有些疲倦了,坐在青翠的山林中歇息,当地父老折了一些树枝,和它的果实一起呈上来。我细细端详,确认是橡树,又把它拿给何、梅、王三君看,他们都说是橡树。

橡凡植,在在著地,潮人何神其名曰“韩木”?且韩子奚取焉?父老曰:“不然。潮无橡,橡始韩子。韩植橡兹山,移其种之他山,不橡也,故名曰:'韩木’。木华于春,簇簇附枝如桃,邦人以卜科第兴衰。”予反复惟之,物莫病于华而无其实者。

译文

橡树其实是一种很普通的树,到处都是。潮人为何神化它将它命名为“韩木”呢?况且韩子是从哪里将它移植过来的呢?当地父老说:“不是这样的,潮州本来没有橡树,橡树是韩子最早种植的。他把橡木种在这座山上,如果把它移到别的地方,它就无法成活,所以才称它为“韩木”。韩木在春天开花,一簇簇像桃一样附着在枝上。本地人用花的多寡来占卜当年登第的潮籍士子的多少。我反复揣摩这种植物,认为世间万物最大的毛病在于徒有其表。

孔子先黍后桃,曾皙弃脍炙嗜羊枣,周子独君子池莲,岂桃牡丹无足羡而恶脍炙而逃之哉?处其实不处其华耳。图经载杼栩皆橡栎,通名“橡”,一曰“栩实”,一曰“栎实”。《尔雅》曰:“栎,其实梂,实橡有梂汇,自裹也。”其大蔽牛,絜之百围,故蒙庄曰:“栎社”。河内人谓木蓼为“栎”,其叶辛,初生可食,故应劭曰:“采木”。秦人谓柞栎为“栎”。周拔柞棫,汉宫五柞。而管子亦云五粟、五沃之土宜柞。其馥艳纤丽,即不得埒于扶苏屈龙。而其实可宫,可食,可蔽牛。堇实桔梗,鸡壅豕零,犹时为帝,而矧其在橡者夫?诸士文亦若是矣。气靡鸿渐,言必鹏运,假珍玉树而颠坠鬼神,华也。旷而不溢,奢而无玷,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文之橡也,韩子植橡百千年后,犹称曰韩木。予植士,士稍改柯易叶,十年不中椽,廿年不中屋,百千年后不曰郭士羞乎?而焉用文之诸文学?诸生湛思若有深省。予与三君取其文,四分校之约曰最。其橡者殿,其非橡者,进之则周之莲,曾之枣也,又进之则孔子之黍也。嗟乎,夫使予登黍矣,又毋论橡矣。

译文

孔子以先吃黍后吃桃的行为劝谏鲁哀公(典故出自《孔子家语·子路初见第十九》,孔子以此劝谏哀公行事要符合礼的要求),曾皙不喜欢吃切细的烤肉而特别喜爱吃羊枣,周敦颐唯独把池塘中的莲花比作君子,难道是桃子和牡丹花没有值得喜爱的地方吗?难道是不喜欢切细的烤肉而刻意回避吗?原因在于我们看待一样事物,更看重的是它的果实而不是花朵(本质而非外在)。图经上把杅和栩都作为橡栎,都称为“橡”,一种的果实叫做“栩实”,一种的果实叫做“栎实”。《尔雅》说:“栎树的果实叫做'梂’。有毛刺,将果实包裹在其中。”大的栎树,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树干的周长足有百尺,所以《庄子》中将栎树作为社树(见《庄子·人间世》)。河内陆区的人把木蓼称为栎树,它的叶子味道是辣的,刚萌发出来的时候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应劭称它为“采木”。秦国地区的人把柞栎叫做栎树,先秦时期描述周人历史的诗歌《緜》有“柞棫拔矣”的句子,汉代建有五柞宫。而管子也说“五粟”、“五沃”这类优质肥沃的土地适合柞树的生长(“五粟”、“五沃”是《管子·地员五十八》所划分的土地类型中的两种)。要论芬芳、纤巧、美丽,它不能和“扶苏”“屈龙”(古代文献中的植物名)相比,但是它却实实在在可以建宫室、可以食用、可以遮荫。像“牛堇(紫花地丁)”“桔梗”“鸡壅(茨实)”“豕苓(猪苓)”这些普通的中草药,如果有时运(病情需要)也能够作为君药入方,更不要说橡树了。

诸位读书人写作文也该如此。言语不能像鸿雁着陆那样缓慢不振,要像大鹏那样矫健高飞。如果轻易假借玉树这一类珍宝进行修辞,用“鬼神也要跌落下来”来夸饰,就是言过其实。只有言辞夸张而不过分,增饰而不出毛病,确实存在却看不见确切的处所,有生长却看不见生长的始末,这样才是像橡木一样的好文章。

韩子亲手种植橡树千百年后,当地人还称它为“韩木”。我来到这个地方像种树一样培养读书人,目前读书人已经略有成长,假如十年后我培养的这些读书人不能成为椽木之才,二十年后不能成为栋梁之才,假如百千年后没人提到我郭某人培养出来的人才,那才令人羞愧呢。哪里用得着别人用文章来夸饰?众学生沉思,好像在深入地反省。我和何、梅、王三君拿着众学生的文章,批阅评判为四等。(期许)其中最下等的文章也能够像橡树一样,像周敦颐吟咏的莲花的升一个等次,像曾皙喜欢的羊枣的再升一个等次,最好的是像孔子所推崇的有祭祀作用的黍一样。哎,假使我能够为国家培养黍一样的人才,那我还何必在这里讨论橡木呢?

原文和译文都比较长,让我们看一下其中第二段,内容已经很明显了:

潮州知府郭子章和他的三个同僚一起来到韩山想找韩木,却找不到。于是就找当地人帮忙找,当地人折了一些树枝和果实。郭子章和他的同僚们看后,确认就是橡树。

所以郭子章他们是根据看到的枝条和果实,确认“韩木”即是“橡木”

《韩木赞》中所描述的“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郭子章并未见到。而这会不会就是一个美好的误会呢?

或许,这就是宋元时期只提"韩木",而到了明清之后多提“橡木”的原因所在。




韩木的多种可能



有民间传说,韩祠橡木是韩愈从故乡河阳(今河南孟州)带来的。

韩愈被贬潮州之时,悲壮地写下了这首七律: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云横秦岭家何在”,面对秦岭的白云,自己的家在哪里呢?

如果韩愈被贬潮州,还路过家乡带来韩木,他应该就没有这样的感慨了。

而且,从长安被贬潮州,“路八千”的他也没理由专门绕道黄河之北的家乡。

潮州的生物爱好者也指出,现在从河南移植而来的韩祠橡木,学名麻栎,也是潮州本土物种之一,现在凤凰山区就有。

所以韩愈种下的是麻栎的话,也有可能是从潮州本土就能找到种苗。

生物爱好者们也认为,最符合《韩木赞》中“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描述的植物当属蔷薇科。樱花、桃花、李花、梨花都是蔷薇科的植物。而壳斗科栎属的麻栎、栓皮栎一类的植物,根本没办法开出“或红或白,簇簇附枝”的花朵,而且《韩木赞》中还写到潮人“倾城赏之”,王大宝写韩木赞的数年之后广济桥才始建成浮桥,当年潮人若想到韩山赏花,需搭渡船渡江,可见花开之时吸引力之大。会不会当时的韩木就是一种潮人不知其名的蔷薇科植物呢?一种冬天落叶春天开花的蔷薇科大乔木植物呢?

而潮州本土野生的“钟花樱桃”就有这个可能。

《野性潮州》团队摄于凤凰山




韩愈精神的载体



非常遗憾,虽经过多方面的考证,长光伯并未能得到韩祠橡木是哪种树木的绝对答案。

但韩木成为韩愈精神的活载体,却是不争的事实。

八百多年前的王大宝《韩木赞》,赞的是韩木,倡导的是韩文公的教育理念,让人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完善,激励潮人勤奋好学,成为有用之材。当花久不开,人才未遇之时,提醒我们反思教育是否存在问题。

四百多年前郭子章《韩山校士录序》,同样强调了韩愈的教育理念。认为世间万物最大的毛病在于徒有其表,无论是写作,还是教书育人,都更需要注重本质而非外在。这也是韩愈的精神所在。

千百年来韩木时刻提醒潮人铭记韩愈的教诲:不断努力,去培养出栋梁之才;不断反思,自我完善;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内涵及结果才是最终的追求。

韩祠橡木作为韩愈精神的载体,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潮州文化中。

在这种意义下,无论韩祠橡木是哪种树,都已不再重要。

嗟乎,夫使予登黍矣,又毋论橡矣。


鸣谢:潮州文史学者 陈贤武先生

          潮州金山中学 陈一榆老师

          历史学硕士 余业瑾

          国家金牌导游 朱嵘

          潮州自然教室



好文要等别人转你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