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你了解“治未病”思想【一】

 为什么73 2023-04-02 发布于北京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近年来,人们对于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人热爱养生,中老年人注重养生,90后,00后的年轻人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养生时代。但是很多人并不懂养生,只能依靠道听途说,寻求所谓的各类妙招,中医知识等等,令人眼花缭乱,难辨是非。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们追求健康的心理,虚假宣传,过度浮夸,一些说法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图片

      同时,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在我们的身边,各类养生馆,针灸按摩疗养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势头一片红火。在这个大环境下,相信大家多多少少都听说过中医“治未病”这个说法,一些医院里专门设有治未病科室。

      但“治未病”到底是什么呢?市场上保健品种类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保健品营销宣传令人措手不及,难辨真假。有一部分产品宣传能够“治未病”,那么,他们是不是在虚假宣传呢?

养生与“治未病”思想一样吗?他们有什么区别联系吗?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天津中医药大学佰草风华团队将与大家一起学习“治未病”思想,望诸君能够有所收获。

什么是“治未病”思想呢?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以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为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了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不等到乱事发生了再去治理,而是在乱事发生之前就治理。这也就是说,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事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渴了才去挖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不都太晚了吗!

这正如《难经·七十二难》中所讲:“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内经》十分强调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以及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在疾病早期或未发病时治疗,可以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如果发病了或久病后再治疗,就会因疾病病机复杂、病邪羁绊缠绵,而使治疗的难度加大。

故《内经》“治未病”思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未病先防,其二既病防变,并得到了后世医家倡导与发扬,如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图片

“治未病”的核心:防


图片

无论是未生病前的预防,还是生病以后的防止恶化,以及疾病痊愈后的防止复发,都体现在一个“防”字上,贯穿于人体未得病时的预防和得病后的治疗全过程。


治未病原则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图片

主要方法有食疗、导引、针灸、贴敷、 汤剂等。


冯志杰等以脑血管疾病为例,总结了精神情志、饮食起 居、运动劳作等方面来预防其发生的方法。


张子瑜等分析总结了适宜高中生“治未病”的方法,主要有起居有慎、传统功法、针灸治疗、推拿点穴、体质膏方 和颗粒饮片等。


刘宇立等探讨了梦境、梦诊对“治 未病”的作用,并总结了当代医家关于疾病与梦境相 关性的研究状况,梦诊这一古老又新兴之法对“治未病” 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再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明代张介宾为代表的学说,从阴阳互根而论,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其阴气而患火证。恰好体现了未病先防这一点。

图片

图为三伏贴 




治未病的方法


接下来的推文,我们将会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有关治未病的介绍,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大的方面向大家详细讲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