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精读】阳明篇条文259-262

 阿尼古经方学习 2023-04-02 发布于广东


【伤寒论精读】阳明篇条文259-262

写在前面:条文依照宋刻版《伤寒论》顺序排序

【条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小编解读:

这条是辨寒湿发黄的证治和禁忌。

本条为寒湿发黄,现在我们称之为阴黄,与寒湿性质相反的湿热引起的发黄,现代医家多称之为阳黄。“发汗已,身目发黄”就不是湿热之邪引起的发黄,如果属于湿热内阻,汗出热越就不会发黄,现在是汗出后而身目发黄,显然不是湿热内阻。这里发黄的原因是什么呢,仲圣接下来说“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很明显可以看出前面的汗法不得其法,因为寒湿在里,汗后更伤中气,脾阳更虚,以致寒湿内生或者旧有寒湿进一步加重,从而造成寒湿愈滞,所以发为阴黄。既然明白了属于阴黄,那么怎么治疗呢?仲圣又给我们指出了治疗的思路:“于寒湿中求之”。寒则宜温,湿则宜燥化即温中散寒,化湿退黄。可用茵陈四逆汤类。王海藏认为阴黄治法:小便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这里为什么有“不可下”一说,因为脾失健运,寒湿中阻,导致肝胆疏泄失常,从而引起阴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腹满,但这个腹满,是寒湿中阻引起的,有别于阳明腑实引起的腹满,寒湿在里未曾化燥,曹颖甫前辈认为不仅不可以用三承气汤,就连麻仁丸也在禁例之中。同时寒湿内阻而发黄,当伴随有小便不利的证候。曹前辈主张:“阴黄治疗:脉浮者,宜麻黄加术汤;脉浮身重者,宜防己黄芪汤;水气在皮中,宜白术附子汤”也可供参考。

【条文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小编解读:

这条承接上面的236条,补充论述了茵陈蒿汤的主证。

学习过前面的内容的朋友知道,阳明病本自汗出,发热汗出,热邪就可以顺着皮肤得以外越,热邪有出路,在不会发黄。汗出不畅,加上小便不利,水液代谢的两条路径都不顺畅,要么通过肺部的气化以汗液的方式散出体表,要么是通过泌尿系统以小便的方式通过尿道排出体外。水液代谢失调加上患者嗜饮,必造成里头有大量的水饮停聚,同时阳明内热炽盛,内热与停饮形成湿热瘀积于三焦,外溢于皮毛肌肉周身而发黄。

同时这里仲圣也告诉了我们湿热发黄是身黄如橘子色,黄色鲜明是阳黄的特征。同时阳黄证多有烦渴,大便秘结或者大便不畅、身热、腹满、小便不利,严重者可能还同时伴随呕吐,舌苔多黄腻或者黄燥,在260条就有小便不利,腹微满的证候。这里的腹微满主要是湿热郁结不解,腑气不通,并不是燥屎内结,当满而不痛。

明确了是湿热内结当清热燥湿,方用茵陈蒿汤。

【条文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本条论述伤寒身黄发热的证治。

本条初为外感,继之身黄而又见发热,必是湿热发黄证,当属阳黄范畴。同时除了身黄,当有目黄、尿黄及黄色如橘子色等阳黄特征。由于无形之热郁结在内,当有心烦懊憹等症,其病机仍为湿热郁结中焦,肝胆受其熏蒸,胆热液泄所致。湿热发黄,总是由邪无出路,假使小便顺利或者汗出畅快而外越就不会发黄。因为无汗,小便不利是发黄的先决条件。在这里仲圣只是提到身黄发热,推测本证当发热突出,热重于湿。治疗上当以清热为主,所以治以栀子柏皮汤,方中重用栀子清三焦之热,用量为15枚,为仲圣诸栀子类方用量之冠。黄柏苦寒,善清下焦湿热,栀子黄柏二药为伍,大清体内郁热,甘草甘温和中,以防苦寒伤正。

【条文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本条论述的阳黄兼表的证治。

本证的瘀热在里,多见于湿热发黄的早期,以方测证,一方面病邪郁表,腠理闭塞;另一方面就是部分病邪化热入里,影响三焦气化,水道不通则小便异常,湿无出路则与热结,导致湿热郁蒸而不得越,但无腑气壅滞,阳明腑实等症,故只用清里热解表郁即可,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中麻黄、生姜、杏仁辛温发汗,开腠逐邪,连轺、梓皮,赤小豆清热除湿通利小便,鬼门得开,小便得利,湿热之邪有外越之路,湿热去身黄当自解。

【小结】今天学习的四条条文重点掌握阳黄和阴黄的鉴别,再就是湿热发黄的证治,热重于湿用栀子柏皮汤,阳黄兼表方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再就是理解阳黄和阴黄的病机。

经方的效如桴鼓离不开准确把握病程和明辨病机。尽量获取病家更多的四诊信息,以便在辨证时能够去伪存真,提高辨证的准确率。最后对条文中的疑问点也欢迎中医朋友们跟帖讨论,理解有失偏颇的地方欢迎拍砖斧正。

猜你还喜欢:

《伤寒论》中“但头汗出,身无汗”条文总结

郑重光治经方误汗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盗汗案
小柴胡汤与黄芩汤治疗妇人病之探究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体会(赖晓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