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舫记

 桃下成蹊读书会 2023-04-02 发布于安徽

Complimentary my friend

寻舫记

文 | 云中舫

自序

这是一本送给自己的书。

从小到大我一直不是个爱学习的人,既然不爱学习,自然也不愿意读书的,更不用说写作了。但是四十岁后,生活开始有了改变。

2016年3月去台湾追星(那段时间是个中年超级迷妹,追蒋勋的讲座),结识了同行的四川妹妹“一页扇贝”,还有她十一岁的女儿“小扇贝”,一行数日颇感投缘,常有意无意聚到一块儿,特别是和小扇贝,有的没的都要挤在一起胡闹。

结束旅程后大家回归自己的生活,期间与扇贝偶有联络,直到十月的某日网聊,扇贝问我有没有读过任祥的《传家》,虚荣的我谎说知道但没读过(天晓得我知道不知道),直到她说送我并很快寄来,才感到没那么简单。

果然书一寄到才知不是一本书(幸亏没说读过,是根本没见过),是装帧精美的厚厚四大本合集,老重老重满满一箱。

原来扇贝的初心是打算在她的读书群里开展一次年度共读的活动,推广中国的传统文化,选了这本书为依托,希望我能作为领读人带着群友们一起学习。我一听有这事有意义,那真的太棒了,于是爽快应下。

谁知竟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并非自己预想的那样每日在群内端着书朗读书面文字,然后再督促大家看书学习就行了。而是除了自己提前阅读,把内容分门别类安排大家阅读之外,每一类还要创作一篇推荐导读文字语音分享,方便大家理解。刚开始也没感觉有啥难的,反正对自己要求不高,不就是有意义的玩耍吗,也不是行家,能写多少写多少呗!

好嘛,有些事开了头就刹不住,意气风发洋洋洒洒开始自己成年后的第一次创作(年轻时写情书也没这么话多),第一篇还算朴实无华,圆满通过扇贝的审核,群内分享也没出啥大纰漏,算顺利过关了吧。可越往后写专业性越强,像关于戏曲啦、诗歌啦、传统服饰、茶叶、礼仪、竹器等等,越来越多专业知识,语言越来越苍白贫乏。终于发现自己从前书读得太少,现在饿补都来不及,好不容易拼凑出一篇文章,自己读着都感觉说不到实质,废话连篇,明显凑字数。我急扇贝也急(隔着手机我仿佛看到她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不停地给我建议帮我修改稿件,一版两版,一改再改,说心里话我几次都很不耐烦,甚至暗地里埋怨她的吹毛求疵,强人所难。但是后来回想起来也正是她不断的督促和叮咛,才迫使我开始审视自己,督促自己每天翻阅大量书籍和资料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点融进自己的分享里,从而惠及大家。群友们的好学更是我学习探索的动力,竟然有群友直呼我为“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天哪,这样的荣誉如何敢当!小小的虚荣心逐渐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好奇心转变为执行力。我开始真正走上了学习的道路。即使在《传家》的线上年度分享结束之后,我也一直秉持着阅读和写作习惯,并积极思考,开始走上了自主创作的道路。

视线回到合肥,人到中年的我曾受好奇心驱使,参加过一个合肥本地读书会的线下活动,颇感投缘。这帮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和阅读的年轻人竟然还有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桃下成蹊原创文学。在积极地和这帮书友们线下互动学习的同时,在群主子非鱼的鼓励下,我开始了更广泛的阅读,并自主命题尝试创作,先以散文为主。群主是个IT理工男,整天和代码及数据为伍,却藏有一颗细腻慵懒文艺青年的心境。记得听他说过一个自嘲的笑话,领导要他给公司内部员工的足球赛写个活动通知,他很得意地奉上自己创作的文绉绉的英雄帖,结果把领导看傻眼了,文言文好看不好读更不好懂啊!

和子非鱼群主相识了几年,因为相同的爱好(阅读)和志向(把读书会办好)成了忘年交,彼此之间也没感到因年龄和阅历的差异而无法沟通。我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一一记录,他帮我编辑发布在公众号上(后来读书会里两位书友,深秋等候和晴天主动承担了公众号的维护工作,对我启发和帮助良多)。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几年的时间,大小文章竟然也有三十多篇呢),心里那个美啊!于是至今我都会现身说法,鼓励其他书友踊跃投稿,大家共同呵护和培育这个原创天地的成长,让读书会成为我们的心灵家园,读更多的书,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打开书本主动阅读。

岁月匆匆,白驹过隙,一转眼已经五十一岁了。自从去年退休之后,总感觉时间过得飞快,身体也逐渐衰老,看到长辈们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多从前力所能及的事情现在都需要协助。每日奔波在照顾四个老人的路上时常想,趁现在还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何不抓紧时间,留下一些美好,将来坐在轮椅或靠在床头回忆,尽量不去打扰别人。本书是五年来线上分享和公众号发布文章的集合,虽不够完美和卓越,甚至有不少写作硬伤和偏见,但毕竟是自己一滴滴心血凝聚,心路历程也是绝无仅有,整理成一本书,自己翻翻,也可以送给挚友,还可以留一本给儿子。

本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三十五篇文章为《传家》领读演讲稿集合,是从2016年秋天到2017年夏天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在云之上微信群和千聊直播间的语音分享,其中有十三篇入选“云之上文化”公众号发布;下部四十一篇文章是自2017年以来在“吴觎清音”(不负春光不负卿)和“桃下成蹊原创文学”“寻舫记”(自己的公号)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以及两篇阅读随感(关于贾瑞好色还是痴情的探讨、《云中记》有感)和参加央视《朗读者》活动在省图朗读亭里的原创朗读稿件(坚持的理由)。

我对电脑的文档编辑是个外行,毕竟从前的文章发布都是有各公众号的编辑们负责校对、排版和发布,我也就仗着自己比小编们年长,文章写完就甩给他们,其他一概不问。但是这次整理成书是我自己的事,不可以再麻烦他人,有不会不懂的就需要躬身求教后自己去做了。本想在网上找个人帮忙整理校对,但书友婉俊为我推荐了编辑软件,并鼓励我可以像她的朋友那样做出属于自己的精美纪念册和书籍;书友后一也鼓励我自己整理编辑,首先可以回顾往昔,并按自己的喜好排版规划,请人帮忙总是有不尽之处;再者,如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询问大家,群策群力,自己也学习一项技能;最重要是这件事有意义。我想想她说的很对,这件事对我的确意义重大,并且还能学到一些技能,那就别磨叽了!其实后来也还是磨蹭了近两周的时间才开工。

从炎热的七月开始,每天上午在忙完家务之后,一定会抽出至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坐在电脑前,把从前的文稿(好在部分有存档,其他直接在公众号里找)复制到word里(因为咨询了印书的淘宝店家,对方只接收PDF格式的文档),等所有文字校对和排版完成,再转化成PDF文件发送给店家编印。

校对文稿的过程,的确是回忆中杂糅着惊讶,文档记录显示已经有19万字,感觉自己读书不过几年的功夫,竟然写过这么多文字,就被自己的絮絮叨叨吓到了。一篇一篇读下来,校对的过程中,有明显的语法或排版错误就及时修改,几乎保持了文章的原貌。强忍着不修改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发现自己文章中有许多枯燥的见解和狭隘的理论,以及浓重的说教口吻。但是想想还是保留吧,幼稚、偏颇、不完美、不尽如人意……这些毛病正是我早起创作的诟病。反省之后,得到的结论是急功近利。总想把自己读过的书经历的事迅速变现为抓人眼球的文字,有明显的卖弄痕迹。是的!这就是曾经的我,读书做人都是为做给他人看的,为了标榜自己认真、标榜自己与众不同、标榜自己读过好多书、标榜自己比读者优秀……现在回想起来,四十多岁的人还如此幼稚的确不应该了。

还好,岁月是最好的老师。经过了上部《传家》的三十几篇以及下部前半段即兴发挥的创作历练之后,大约是从下部的《花事》开始,心境才渐渐平和,文字中逐渐弥漫起踏实纯粹不为迎合读者,只为讲述心事的空气。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在生命的旅途中骄傲自大地狂奔太远,正在逐渐放慢速度,体会内心感受,并调整姿态,一步一步踏实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每一处平坦和坑洼。不为别人的表扬,只为内心的欢喜。

这项工作大约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期间也有诸多想放弃的时刻,毕竟是个枯燥耗神的活儿,外面诱惑又多,容易放弃。但几个要好的书友却一直鼓励我支持我,有问题随叫随到帮忙解决,使我越战越勇,终于坚持了下来。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扇贝,没有她的邀请,我不可能走进《传家》,也不会发现学习的意义,是她教我一步步提笔写作和在线分享,使我在领读分享的同时得到了学习的快乐,从而走上了自主学习和创作的道路。

第二要感谢桃下成蹊读书会的这群人,因为你们自始至终都在真诚的鼓励和建议我积极阅读,努力创作。所以借这次文稿的发布,我要真诚地感谢你们一直不嫌我老,没心没肺地带我玩儿到现在。因为你们,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从此,“桃下成蹊”和你们的网名将永远记在我心里,期待我们一直作伴,阅读永远。

最后重点感谢一下老公,他包揽了大部分家务,给我腾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谢谢,有你真好!

退休快一周年了,愿未来不惊不怖,不悲不喜,静静守住每日的欢乐!

2021.08.11合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