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分钟学出版 | 比照原稿,校对校样——学会准确使用对校法

 出版与印刷 2023-10-12 发布于上海
撰稿:黄静  播讲:张晴

在校对过程中,需要综合使用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这四种校对方法。其中,对校法是最基本的校对方法,使用极其广泛。那么,什么是对校法?它又包含哪几种具体的操作方式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校对工作有两个工作客体:一是原稿,二是校样。原稿是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发稿后的图文原稿,没有经过排版,只标注了排版格式设计要求;校样是根据原稿排版设计要求,将文稿和图稿排入电脑后打印输出的供校对使用的样张。所谓的对校法呢,就是指校对人员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符号、图、表、公式等内容与原稿完全相符,同时还要注意原稿上批注的格式在校样上是否得到实现。

在具体实践中,对校法有四种比较常见的操作方式:一是读校;二是倒校;三是折校;四是点校。

读校需要两人以上合作,一人朗读原稿,另一人(或两人)对照校样并改正校样上的错误。这种校对方式较为古老。1958年,长沙金盆岭9号晋墓出土了一尊“对书俑”,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二俑是魏晋时的校书吏,二俑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在当代,读校适合难度不大的书刊,比如低幼读物等,在实际工作中已较少使用。

倒校是指对照原稿,从校样上字行的尾部开始,向字行首部方向逐字校对。横排版书刊从右往左校对,竖排版书刊从下往上校对。这种校对方式适合古籍等经典著作和诗歌类书稿

折校是将原稿平放在桌子上,再将一页校样夹在两手的手指间压在原稿上,并把校样上的字句对准原稿相应位置的字句,逐字进行比对。校对时,原稿不动,而校样逐行折叠,校对人员只移动手中的校样,头部随着字行左右移动。当然,也有校对人员习惯于折原稿,而将校样平放在桌面上进行比对。校对人员可以根据稿件实际情况,选取最合适的方式。折校可以说是最常用的校对方式之一,适用于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一致的各种原稿,尤其是改动较少的原稿。其优点显而易见,比如校对人员可以做到“一目两行”,更易发现多字、漏字;缺点呢,正因为偏重文字校对,对整体内容逻辑的判断就较为薄弱,同时手指、折缝可能会遮盖着重号、专名号等,导致漏校。

点校是将原稿放在校样上方或左方,两手手指分别按在原稿和校样上,先看原稿,后看校样,逐字逐句进行校对。校对时可以自由支配校对速度,也便于辨认原稿上的各种标注和修改。原稿改动较大或者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与校样横竖不一时,通常都会使用点校方式;对校样进行核红时也要变通采用点校方式。

为降低点校的劳动强度和提高校对的准确性,在实践中对点校方式作了一些改良,把折校的因素引入了点校。这种经过改良的点校方式呢,业内一般称之为平行点校。操作时,将原稿折叠,每折四五行,覆在校样需校对的字句图表上进行比对。一张原稿通常可折四五折,和校样上的字句不必一一对应,也不需逐行折叠。这种方式常在校样和原稿文字排列方向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以缩短原稿和校样的距离并保持平行,降低校对人员头部转动的频率,使校对人员更容易看清所校原稿中的修改情况,特别是当原稿中勾画较多时,仍能看清原稿上的着重号或专名号等,从而保证校对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对校法的四种操作方式,你掌握了吗?

录音:张晴

编辑:许彤彤

审核:靳琼 马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