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代黑釉铁锈斑嘟噜瓶

 荣纳堂 2023-04-03 发布于天津
嘟噜瓶是宋金时期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贮存酒水的器皿,口小腹大,在倾倒酒水的时候会发出“嘟噜”的声音,由此而得名。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嘟噜瓶一般多生产在北方地区的窑口,宋金时期较多,元代逐渐减少,明代时不再有嘟噜。 

在器型上,嘟噜瓶和梅瓶的上半部分有很多相似,小口,短颈,丰肩。但梅瓶瘦高,重心偏上,嘟噜瓶则呈圆形,重心偏下。由于嘟噜瓶的圆形体积,内部空间大,其容积比同样体积的器皿要大,很实用。下图所示为金代黑釉铁锈斑嘟噜瓶,高15厘米,口沿直径5.9厘米,底足直径12厘米,腹部最大直径14.8厘米。

图片
图片

该嘟噜瓶形状近似一个圆球体,圆意味着圆满,团圆,在中国圆被视为天道和人道。这件嘟噜瓶就是人们将“圆”的哲学理念与审美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这件黑釉铁锈斑嘟噜瓶是金代磁州窑烧制的精品,其制作方法是在施过黑釉的坯胎上用含氧化铁的斑花石作着色剂绘出纹饰,在高温烧制过程中,纹饰中的铁晶体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图中可见黑釉上的树叶形的铁锈红色斑块分布在瓶体上,与黑色的釉搭配在一起色调协调,灿烂发亮,装饰性强,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该瓶内外施釉,内壁施一层薄薄的釉,釉下可见明显的拉坯痕,外壁施釉不及底,有垂釉现象。(见下图)

图片

底足无釉,露胎,胎质呈灰白色,质地坚硬。底足面积大,圈足较宽,这样增加了嘟噜瓶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见下图)

图片

该嘟噜瓶釉色明亮,光洁如新,釉面无气泡,无开片,但老化现象依然明显。在侧光下釉面呈现出蛤蜊光,在铁锈花的釉面上有局部的结晶现象。(见下图)

图片
图片

嘟噜瓶的圆之美,体现在嘟噜瓶不仅注重瓶的内与外,虚与实的结合,而且注重神与韵,形与意的美。嘟噜瓶的瓶口呈现出的竖直圆,瓶身的三维圆,瓶底的二维圆,构成了三圆图像。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态象征,浸透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哲学。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在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嘟噜瓶不断会增加新的涵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