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县董景村于氏族谱(始祖光前)

 沧州家谱穆国联 2023-04-03 发布于河北
青县董景村于氏族谱(8则)
1、序
夫传流家谱之意者,犹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矣。想吾祖当年睹源泉之水派流不息,阅郊原之木日夜长生,若非俱各有源有本,奚能随日月而畅流,从春秋而长茂哉!因是吾祖念念不忘其本,日日恒溯其源。故有家谱之传,所以彰历代之昭穆,明九族之服制,志分封之枝派,示子孙之由来,庶乎有条而不紊焉。
若吾祖之源,本出于江南省凤阳府凤县人也。回想凤县宗室懿亲,年湮代远,尚不能详考矣。但自前明永乐皇帝振兴北方,奉天承运,甲申二年,钦命吾祖明选拔贡讳光前公,迁居直隶省河间府青县董景村。想吾祖离居之日,斯时也萧萧马鸣,别故乡而奔走;依依杨柳,望帝都以驰驱。惟奉圣旨,不得不出封疆之界,过山溪之险。及至北直,占田千顷,筑室百间,虽非洪荒乍起,唐虞初开,而草野新辟,房室始造,不知几度劳心,几度劳力。众经营筹划,亦不易成其业矣。乃年代已久,人众族繁,若无谱以志世传,则枝派昭穆几何不错乱无稽乎。故吾八世祖讳番公,思世代流传已经八世,长次昭穆又分四门,所以按世录谱,上志祖宗之名讳,下注子孙之继承,继往开来,可以数世不紊矣。自弘治皇帝八年,敬修谱书,藏于敬室,传于后嗣。至吾十四世祖讳管公,常念尊卑亲疏之分,木本水源之情,惟思老谱所志,即将前代续明,而后昆尚未继续,故于大清康熙皇帝十年重修之。及至吾十七世兄讳应轼公,复于乾隆皇帝四十二年继修之。由夕至今,历有年所。余虽不才,竟于道光皇帝十年庚寅季春,与合族人等会议修谱之事,而又敬修重续焉。自始祖以至于今,遥遥四百余年,共计二十二世。长幼有序,枝派分明。惟望后世子孙,有览是谱而兴继续之心者,光前裕后。岂非于氏之甚幸哉。
十七世孙 世昌字瀛山 谨题此序
2、序
盖闻木必有根本,乃能枝叶繁昌;水必有源泉,始可派流不息。故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人生于世,苟不探本而索源,何以上昭祖宗之德功,下启子孙之心志哉。我于氏修谱,始于前明永乐二年,三世祖浩德公矢志之,厥后屡次踵修之。至嘉庆丙子春,十七世祖应轼公又重修焉。转瞬之间七十余年,使于此未之继修,不将先代之创垂,由是而替乎。故今岁我与族人参酌此事,遂起修谱之举。又因前谱仅注祖之名讳,未注祖之配偶。然谱有前规,虽宜恪遵,而后之亲眷,空其迷失。故与族人共议,将某公配某氏、姓某姓、住某村、属某公之女,又将某公生几女、适某室、属某公之配,后为详明。向之亲眷未载者,今皆附而注之。前之姻娅无考者,今皆疑而缺之。是以支派虽繁,庶有条而不紊,亲戚虽众,亦展谱而尽知。修谱一事,有关于族姓者,岂浅鲜哉。独是谱之修,万不敢谓有功于先人,亦不过望其不坠其统绪耳,使后之子孙,若有承先启后者,继而修之,则祖德常昭,何幸如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岁次壬寅孟春谷旦十九代孙 绍文 字骏声 熏沐谨成
此序,后又遗诗二首
木本水源一脉传,子孙相继更绵延。
后昆尽夜宜追远,莫忘德功五百年。
家传忠厚宜常遵,处世方端能贵身。
和睦同宗尤大事,莫因小忿忘族亲。
自光绪二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一年,三十余载此谱未曾继修,今岁十九代孙绍文与二十代孙庆澍同合族共议,又起修谱之举。故令二十四代孙长祥将未曾继修者,今则按世流传继而修之矣,后又遗七言律诗一首
尝怀于氏育贤孙,继往开来启后昆。
莫忘修祠思尽孝,尤当续谱纪分门。
宗功由是长长振,祖德相因世世尊。
劝勉儿童承我志,暂遗诗句自今存。
熏沐 谨成此序
3
夫祠堂者,祭先祖之基也。若于氏家祠始于前清道光二年。我十六世祖讳天枢,十七世祖讳世昌,二十世侄讳君聘,会同众族共议修筑祠堂。花费钱文未知其数,自道光二年至光绪二十九年,百十余载,正室倒塌。有二十二世孙讳清波,不忍袖观,兴起重修之举。我实赞成其意,遂与二十世侄讳庆澜,二十一世孙讳在津,会议族人于光绪二十九年重修正室五间,花费铜钱一千二百五十余吊,会中仅有钱文未满三百吊,财政不足,出卖槐树井祭田地三亩五分余,卖钱一百四十余吊,下欠钱文尽是众族与窝头双楼子凑款,多少不等,以足其数。自光绪二十九年至民国二十二年,三十载两边厢房已坏,我又与二十世侄讳庆祥、庆澍、庆瑞,二十二世孙讳清泰、清洛,二十三世孙讳培增,与合族会议于民国二十二年修两边厢房,花洋五百余元,会中仅有洋四十余元,又出卖小窝祭田地八亩余,卖洋二百二十余元,下欠洋亦是众族与窝头双楼子凑款,多少不等,以足其数。今已修筑完毕,故作一歌以勉后昆,亦承先辈之志幸无愧于于氏之子孙矣。想始祖住江南,迁居北直、来青县、修祠堂、祭祖先,报本追远理当然,前辈创、子孙继,承先启后,分所宜,我今七十六余年,前后修筑亦两番,筹公款、卖祭田,会同族人参议办,至今日甚喜欢,正室厢房皆修完,财政费花几千,修盖齐整可壮观,谕后昆莫上愁,放宽心,当出头,日久年深祠堂坏,不必忧虑无钱修,有庆澜与在津,两茔载松树要有七百根,卖一半值千金,即是落地重修无庸,再筹钱一文,前后话非闲谈,尔小生细观看,千万莫谓是空言,作此歌欲流传,我诚无别意,惟望后世子孙贤,子孙贤,子孙贤,裕于后光于前,岂非于氏甚幸焉。
十九世孙绍文字骏声作此歌鼓舞后世儿孙千万莫忘修祠堂之心示谕
4、续修族谱序
从来国有史,一代之系不紊;族有谱,一姓之世系可明。故族之有谱,尤要于国之有史也。我姓族谱,始自三世祖浩德公创修之,又经先祖数位续修之,其所修之谱,皆出之简约。至十七世祖应轼公又续修之,仍是简约。然我族自始祖至应轼祖,遥遥数百年之久,其间之支派不淆,昭穆有序,皆赖浩德公及应轼公等诸先祖修谱之力,后人不能谓为无功也。惟某公配某村某氏,某女适某村某姓,皆未注载,至戚失迷。其阙略之点,后人又不能无憾也。延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经十九世祖星垣公及绍文公等,起而续修,始将某公配某氏,某女适某室,注载略备,编修成帙。至民国二十一年,经绍文公及庆㴻公、长祥公等,又续修之。某公所配某氏,某女所适某室,虽然复又注载,尚多阙略者。迄今已二十余年,尚未续修。我族生齿日繁,倘或迟之又久,不从事续修,恐姻娅至亲难以调查。今经二十世孙庆瑞、庆池,二十一世孙春萱、春江等倡议续修,与合族公义,莫不赞成此举,遂定于正月初六日开始续修。男不满十五岁者不叙,女不出嫁者不叙。又将前谱阙略者,今复认真详查明白。某公配某氏、系某人之女、或系某人之姊妹,某女适某室、系某人之原配、或继配,追叙而添补之。其实无从调查者仍旧阙如。自有此一举,后人展谱而阅之,庶乎支派攸分,九族秩然不紊,姻娅所系一目了然能明矣。惟愿后人郑重族谱,接而续修,使族系流传,支清派明,永久不混。是诚我于氏之所幸者焉,爰为是序。
5、又序
我始祖光前公,奉旨迁移北直河间府青县董景村居住,遂家焉。至十三世祖大谏公,由董景迁居窝头村,此窝头一支之原始也。至十七世祖世德公、世公公、世成公由窝头迁居姚辛庄、双楼子村,此姚辛庄、双楼子系世,德公等三位祖一支之原始也。查我族前谱,止注载世德公等由窝头迁居双楼子,未免错误遗漏。今已调查明白,实系世德公等由窝头迁居姚辛庄后,又分居双楼子。今经正误,则本原既清,支派常明,我族之后人展阅斯序,庶无憾矣。惟我族同世不同在一个字上起名讳,未免杂乱,公议决定自二十五世起,凡我同族俱用兆字起名讳,并编制“兆、曾、其、有、连、维、绍、树、金、殿”十个字,挨世照起,以昭画一,能使我族可知在某字起,即知在多少世,方不蹈先前杂乱之弊矣。是为序。
二十一世孙 春亭熏沐谨序
6、于氏谱书
大明永乐二年,岁次甲申,奉旨由江南凤阳府凤县人氏,迁居北直河间府青县迤南距城三十里董景村居住,占田千倾,筑室百间,编入南柳里第八甲。始祖至四世祖俱葬于北茔,至五世祖讳谅公葬于南茔。
7、续修族谱序
明永乐二年(公元一四〇四年)对于所有于氏族人是一个相应当永志纪念的日子。当其时天下初定,开疆拓土的伟业成就之后,必然是民众的修养生息,而规模浩大的迁徙,往往是统治者积蓄国力,分配利益的一个环节。由此可以想见,先祖光前公正是受历史大潮的裹挟奉旨离开了明媚的江南。展阅族谱,所谓奉旨者,虽非封爵赐侯,但我祖之迁徙绝非迫于战乱灾荒等的四处流寓,斩洪荒,草莽辟,荆天棘地成就一份安身立命的基业,必须付出十分的辛劳。几百年间族人历沧桑,经波澜,一脉相沿,子子孙孙如云蔚然,如雨沛然,且知廉耻,明礼义,修身齐家,多有显达者。应当说是对祖德的继承光大,和告慰天下可以为家,但不可不知其所从何来。一四〇四年先祖的迁徙是族人生生不息的起点,穿越时空隧道,这也是凝聚宗族亲情的支点,长幼、昭穆、尊卑有序,支脉分明,编修族谱的意义历代先贤已言之谆谆,我族之谱自五十年代续修以来,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间人事代谢,子孙繁衍,不可惘然。于是热心族中事务者,不畏卷帙浩繁,组织续谱,全族响应遂成新谱。
谨序
序言人
二十四世孙长安 二十三世孙培忠 二十二世孙清浔 二十一世孙春隆 长乐
长平 清华 清祥 清政 清水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8、续修族谱序
自一九九八年续修族谱,至今二十年倏忽过矣。二十年间世事宁静祥和,族人得仰天时,生息繁衍。二〇一七年孟冬,二十二世孙清政公首倡再续族谱,族中各支及窝头、双楼子、东姚辛族人响应。历时数月,由二十三世孙洪伟公执笔校勘的续修后董景村于氏族谱定稿初成。此次合族议定,以后每历二十年续修族谱一次,不论年龄、婚否,出生即续入,期望后昆不惮烦劳,传承永业。
续修族谱,以明昭穆,以记变迁。回望几十年来沧海桑田般的世事变幻,先辈们殚精竭虑,胼手胝足建成的于氏家祠现已荡然无存。家祠于一九六三年八月的滔天洪水中倒塌,一九六四年春。全族努力,将家祠原址原貌重建。经此天灾,家祠中供奉的祖先牌位遭到损毁。重建后的家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逐渐丧失家祠的功能,被用作小学校舍。至一九八一年,家祠被彻底推倒,原址建成后董景村小学。于氏祖产,片瓦无存。至一九九一年,后董景村建设新村,全村夷为平地后重新分配宅基地,家祠原址成民居。家祠之毁,抑或天灾,抑或人祸。谚曰:天作孽犹可恕,人作孽不可活。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毁则毁矣,惟愿族中有志之士常存恢复之心,重建家祠,以敬天法祖,凝心聚力。
祖茔原址已于一九九四年清明勒碑建亭,以志纪念。
二十四世孙 长乐 熏沐谨序
公元二〇一七年孟冬
(于长武 提供)



编者简介

      穆国联,河北南皮人,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沧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出版著作有《沧州古今书征》(1996年内部出版)、《沧州名门望族与文化世家》(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策划主编《沧海书系》(团结出版社)、《大运河书系》(团结出版社)、《华夏园丁文丛》(团结出版社)、《文苑书香文丛》( 中国电影出版社)、《沧州骄子》等40余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