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产婆”赵凤昌:以平民身份驳回慈禧懿旨,被称为孔明再世2

 历来现实 2023-04-03 发布于北京

1900年6月,身处深宫中的慈禧太后下达了一封懿旨,向十一国列强进行宣战。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在朝堂中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这一次却没有受到任何好脸色:

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在看到电文以后,说道:“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态度更加冰冷,回复:“臣死不奉诏”。

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甚至毫不掩饰对于慈禧的鄙夷,曾经拿着那纸电文对身边的好友说道:“清朝完了,现在那个老太婆已经完全控制不了局面了。”

紧接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纷纷上书,表示拒绝执行这份诏书,一夜之间,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开始公然“造反”,最终迫使清廷只得收回成命。

此时的慈禧太后怎么也想不到,在半壁江山造反的背后,居然离不开一个人的作用,他的名字叫作赵凤昌。

赵凤昌的崛起之路

赵凤昌出生于清咸丰六年,也就是公元1856年。早年赵凤昌家境优渥,祖辈曾是南方有名的富商,然可惜的是到了赵凤昌这一辈,却恰好赶上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了躲避战乱,赵凤昌的父母只得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家道也从此中落。

为求温饱,赵凤昌在十几岁的时候,便来到了一家钱庄当学徒。

不过虽然生活艰辛,但赵凤昌从小便展现出了勤奋好学、处事练达等特点,几乎每一个与其接触过的人,都盛赞其必成大器。

赵凤昌二十岁的时候,偶然结识了一位朱姓富户,对方见其聪明伶俐,便劝他读书入仕,还拿出银子为他捐了有一个“广东候补”,赵凤昌也由此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对于这来之不易的机遇,赵凤昌万分珍惜。凭借着才干,他曾经先后拜入广东布政使的姚觐元,以及两广总督张之洞的门下,担任文职。

赵凤昌聪明好学,颇受张之洞的赏识,很快便成为了张之洞身边的得力助手。

张之洞个人生活颇为随性,他作息不严,想睡就睡,手边的书籍公文也经常看到哪就随手扔到哪,整个房子都是乱七八糟的。

然而,赵凤昌却能够对张之洞的政务如数家珍,每每张之洞想起某件事,他都能第一时间迅速找到其所需要的文件,这让张之洞颇为满意。

后来张之洞提拔他为督署文案,不但允许其参与决策,甚至还把一些自己需要亲自处理的事情交给他,时间久了,赵凤昌居然能够模仿出一手惊人的张之洞笔迹,足以以假乱真。

张之洞后来曾经到武汉,主持湖北新政,在这时,赵凤昌已经成为他身边最重要的幕僚,当时武汉的街头曾经有着这样一句话:“湖广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将赵凤昌称之为张之洞的“夫人”。

虽然这只是类似于调笑郭德纲和于谦的戏言,但也足以看出赵凤昌在张之洞身边的地位。

从一个钱庄学徒,再到湖广总督身边的重要幕僚,赵凤昌用短短几年的时间,便完成了个人身份的惊人转变。

然而,赵凤昌的生活并没有就此顺风顺水起来,在1893年,随着“张之洞大参案”的爆发,赵凤昌的前途,也在一夜之间尽毁。

当时清廷保守派官员联合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捎带着把赵凤昌也带了上去,称其徇私枉法,声名甚秽。

这起事件在当时闹得很大,甚至还惊动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本不想理会,但是为了能够保全张之洞,同时给保守派官员一个交代。最终决定拿赵凤昌开刀,一纸命令将赵凤昌革职回籍。

就这样,赵凤昌刚刚拥有的一丁点政治地位,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

赵凤昌被革职之后,张之洞颇为歉意,为了能够照顾赵凤昌的生活,他保留了赵凤昌的俸禄待遇,送他来到上海发展。

当年的上海还不是日后那个国际都市,但在这里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聚集了不少中外名士。

之后的赵凤昌利用上海的地理优势,一方面为张之洞搜集情报,购买枪械,另一方面也开始经商创业,结交豪杰。

赵凤昌的个人能力本就出众,在张之洞的支持下,他很快便在上海当地兴办实业,成为著名商人,就连著名实业家张謇都和他成为了莫逆之交。

东南互保

赵凤昌虽然曾经是清朝官员,但他却拥有着难得的开阔思维,虽不在庙堂之上,却能够精准地把握整个国家的脉络。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爆发,义和团因势利导,后来打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也使得慈禧太后萌生了利用义和团来消灭列强的打算。到了后来,慈禧太后居然作出了对十一国宣战,并通告全国,一时之间,举国沸腾。

此时身处上海的赵凤昌却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义和团本身军事素养极低,全靠“刀枪不入”的鬼话来支撑士气,而慈禧太后封建闭塞,如果义和团运动真的扩张到了全国,那么势必会在华夏大地上掀起新一轮的血雨腥风,到那个时候,割地就不是一城一岛了,恐怕半个中国都要沦陷。

为此,赵凤昌向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提出了“保护东南”的策略,尽最大可能来杜绝与列强的直接冲突,防止列强借机出兵。

在盛宣怀的支持下,赵凤昌又联络了“东南三大帅”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互相约定拒绝听从慈禧太后的懿旨,维护东南地区稳定的现状。

就这样,身为“白身”的赵凤昌,在极短的时间里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东南互保”。

到了后来,东南互保的倡议,还得到了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的集体响应。

东南互保是清末汉族官员首次公然反抗朝廷,最终,在如此“逼宫”之下,清廷只得放弃宣战。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对于国家、民族,乃至清帝国都是有利的。

慈禧太后下达懿旨之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仓皇逃窜,最终还是不得不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辛丑条约》而告终。

东南互保虽然谈不上是有效的反击,但是,它在最大程度上为整个国家止了损。

首先,它使得大半个中国免于战火,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保全,其次,它也维持了清王朝的统治,没有直接灭国。

这起事件过后,回过味来的清廷对此也没有追究,反而认定“东南互保”是件好事,赏赐事件的发起人盛宣怀为“太子少保”,官进一等。

后来盛宣怀得到封赏以后,曾经颇为愧疚,觉得自己夺了赵凤昌的功劳,可赵凤昌却十分大度,表示自己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为了封官赏赐。

赵凤昌以一己之力,劝说了半个中国的地方大员冒着掉脑袋的罪名,团结在一起,这种魄力胆识,在整个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毫不夸张的说,赵凤昌就是这个时代的主角。

《辛丑条约》签订后,赵凤昌意识到了清王朝的软弱无力,从这一时期开始,他就与张謇等一批实业家,探求立宪改革之路。

此时的清廷也开始注意到赵凤昌这么个人物,在清末国家即将覆灭的时候,清廷主动联系了赵凤昌,希望在其帮助下,进行君主立宪制,维持清帝国的统治。

对于清廷的重视,赵凤昌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来,立宪的确是一件推动社会进步的好事, 但二来,赵凤昌对于清廷的统治十分失望的,他曾经断言过:“清廷之无可属望,谋国必出他途以制胜矣”。

最终,赵凤昌婉辞了邀请,继续居留在上海。

民国纷乱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赵凤昌立即召集“立宪派”,准备响应革命,在赵凤昌的帮助下,立宪派与革命党达成了合作,准备建立共和制政府。

当年12月25日,孙中山还曾经亲自拜访过赵凤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赵凤昌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出于对老前辈的感激之情,孙中山曾经邀请过赵凤昌担任临时政府的“枢密顾问”。对于这份盛情邀请,赵凤昌却选择了拒绝,于他而言,能够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便足以,何求功名利禄?

虽然没有什么政治身份,但是赵凤昌所扮演的角色实际上是相当重要的。

1912年清政府垮台之时,当时的国家分为南北两派:北方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而南方是孙中山为代表的民党控制区域。

在南北议和中,赵凤昌也发挥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当时曾经有人说过:“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总代表,但实际上没什么用处,真正能当事决断的,反倒是这个赵老头子。”由此可见,赵凤昌在当时中国的名望。

在赵凤昌的帮助之下,中华民国总算是诞生了,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特殊情况,以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一职而结束。

袁世凯上台之后,曾经极力拉拢过赵凤昌,希望他能够北上追随自己。

对于袁世凯的邀请,赵凤昌没有听从,相较于政治,此时的他更热衷于兴办实业,用实际行动来提高国家的经济力量。

可以说,在赵凤昌的内心里,他是真正的希望国家能够繁荣富强,一步步走向成功。

然而,无情的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愿望,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遇刺,一时之间举国为之哗然,南北双方之间,剑拔弩张。

为了能够避免内战,赵凤昌在这一时间再度出面,希望能够缓和局势。

可惜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权欲熏心,面对赵凤昌的调节,他一面假意答应,一面准备战争。直到“赣宁之役”爆发,赵凤昌才意识到,昔日的袁世凯,现在已经彻底失控了。

这次事件过后,赵凤昌坚定地站在了反袁的阵营之中,哪怕后来袁世凯的势力如日中天,甚至就连他昔日的战友,都选择倒戈,赵凤昌却依然没有低头。

为了能够打压赵凤昌,袁世凯对其进行了大肆造谣,“污蔑无所不至”,赵凤昌顶住巨大的压力,始终活动在反袁的一线。

他发报纸、造舆论、游说官员,甚至支援军队,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仍然为国家而操劳,令人不可不对其敬畏。

现实往往总是令人失望的,在举国动荡之中,赵凤昌一个人的力量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本来赵凤昌曾经寄希望于直系将领冯国璋,企图劝说对方反叛袁世凯,逼迫其下台,然而,冯国璋本就是首鼠两端的小人,最终还是为追求个人利益,背叛了革命。

后来经过全国爱国人士的努力,袁世凯终于下台,赵凤昌老先生还没歇上一会,却又迎来了小丑般的“张勋复辟”,赵凤昌只得又投入到了反对张勋复辟的道路上。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又和孙中山争起了权,赵凤昌又站出来做了双方的调停人,好不容易双方暂时统一,随着段祺瑞入主北京,这场调停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1917年之后,随着民国政府的疲软,全国从统一迅速转变为割据分裂状态,大小军阀林立,互相攻伐,国家陷入到了外侮内患的状态。

看到眼前的一幕,禅精竭虑了一辈子的赵凤昌此时大感失望,从此一蹶不振。

这一刻的赵凤昌,心情是绝望的,自己奋斗一生,为国贡献无数,到头来,国家非但没有变好,反而日益衰败,这种落差与打击,不是常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虽然在1919年,南北双方再次邀请赵凤昌进行议和,但是这一次,仍旧是以失败告终。

从那以后,赵凤昌干脆销声匿迹,闭门不出,费心半生的他彻底选择了放手,在自己的书房中,读书礼佛,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时光。

1938年,被世人敬为“民国产婆”的赵凤昌去世,终年八十二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