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鸭子 像姑与堂子

 戏迷知音 2023-04-03 发布于天津
男旦与相公

论男旦与相公  弄假妇人

论男旦与相公  相公堂子

论男旦与相公 乐户等级与八大胡同

论男旦与相公 从此博士不称郎

论男旦与相公 泛谈男旦

论男旦与相公 论男伶扮演女角

论男旦与相公 京剧是男人的艺术?

男性供异性玩弄虽说古已有之,但不普及,古时仅为权贵包养,称之面首。像武则天、山阴公主等等皆有供其娱乐的男性。虽然明后期宫闱很乱,男风昌盛,也是私寓家奴之类的,自清代像姑兴起才有了职业的男堂子。民国时期曾禁像姑、划分了乐户等级、取消了伶妓等,但男性从妓并没绝迹,人们一般称之为牛郎,也习惯称鸭。

男性从事不正当职业一般有两种,一是像姑,供同性消遣,还有一种是鸭,供异性需求,但也有像姑接异性,鸭接同性的情况。虽然如此,两者还是不同的,区分的主要区别就是是否为专业伶人,像姑主要是伶人中的旦角或小生,而鸭则多是非伶界人。

一些人在极力的推崇男旦,其实多少都有一种嫖客心态。而一些非专业唱男旦的爱好者,打着男旦旗号,标榜着最美,忽悠着宾馆装、地铁装,卖弄的是艺术吗?更有竭力装扮成道德圣人者,站在道德至高点上无中生有地去造黄谣传绯闻,这些“圣人”就干净吗?

虽然探源鸭和像姑的历史都与娼妓相关,悠久的娼妓发展史不是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我们只探源一下与戏曲相关的像姑发展史,从中可以了解到一直在避讳的中国戏剧史上的一段不光彩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男乐与女乐有同等的历史,但是在重男轻女的时代,作为娱乐的主角,还是女乐。《旧京鸿印录》中这样写到“古来剧曲,多用女乐”这确实是当时的一个写照。


戏曲的定义是以歌舞演故事。一般认为,春秋时期晋优施,楚优孟是中国戏剧的起源,但当时均以歌舞戏谑为事,并未演历史故事。至南北朝,始有歌舞表演故事,但也只是具有简单的戏曲轮廓,说其为戏,不如称之为舞,直到唐代戏剧才开始正式形成。

《旧唐书》卷二十九音乐志中记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任半塘先生广征博引,对戏曲在宋代之前的发展做了认真考证,出版的《唐戏弄》一书,对戏剧起源和发展作了进一步探讨,他指出“唐朝以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戏剧”。

在中国戏剧雏形的南北朝,有一位北周皇帝宇文赟,他是公元578年即位,同时册封五位皇后,为了沉醉于酒色,即位次年就将皇位让于其子,并独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弄假妇人”。

清朝俞樾《茶香室丛钞·弄假妇人》中说:“《隋书·音乐志》云:周宣帝即位,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此又弄假妇人之始。”这也就是男旦的前身,而始作俑者则是周宣帝。

弄假妇人经历隋唐开始兴盛起来,唐朝段安节所著《乐府杂录·俳优》中这样写到:“咸通以来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由此而见此时弄假妇人已成风气。

历代都有男宠,明朝之前的弄假妇人也是供达官贵族们享乐的工具,1505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即位以后,男宠达到了一个高峰,明朝宫闱是历代陋习最严重的。




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清王朝政权稳定后,当时的京都不允许女伶演出,逐渐削弱了女性占据戏剧市场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男性戏班,戏中的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由此而产生了男旦。而弄假妇人此时有了一个好听名字:像姑,也会俗称相公。

另一方面,清政府就颁布条例,明确规定,凡是官宦封爵的,不得嫖妓,故朝中大员显吏都不敢去嫖娼,但为求赏心娱情之处,只有私坊最合适了,于是有了“跨相公”之风。

1744年夏天,魏长生来到北京,他以独创的梆子腔受到士大夫们的喜爱,又以善演金瓶梅的故事《葡萄架》,尤其以《滚楼》一剧轰动京城。“雏伶盛装侑酒,士大夫趋之若鹜,始作俑者亦即魏长生”。

清末是戏曲人才辈出的时代,相公堂子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污点。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形成了京剧,因为还没有开放女伶,所以京剧的形成也是由男性扮演女性角色。这就给后人构造了一个京剧就是男人的艺术的借口。

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北京被八国联军统辖,洋人们认为相公是恶俗,遂令清政府取缔,盘踞在八大胡同的相姑被妓女取代,但京津两地的像姑并没绝迹。同时女伶重新出现,但没被允许进京。

光宣年间,田际云在京活动,他接触了一些由伶而妓的同业,积极提倡恢复女子唱戏,曾欲上书请令禁止而遭权贵的陷害入狱。出狱后,于1909年又联合谭鑫培等人,以精忠庙的名义提出取缔私寓唱戏。最后只是私寓被限制,像姑并没有实质的取缔。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田际云又联合俞振亭、谭鑫培等人再次请令开放女伶唱戏取缔像姑,终于在2月底坤伶被允许进京,参加一些搭棚戏的演出。

3月24日,颁布了民政部批准警厅重订的管理戏园规则,对戏园增添坤角做了规定,标志着坤伶可以合法在京演出了。

4月29日颁布通告取缔了像姑,相公堂子也从此销声匿迹。

北京戏馆热闹起来,女伶以新兴势力压倒了男角,为了挽回局面,又不能再把坤伶禁演了,于是田际云领导的正乐育化会向外界言称,男女同台有伤风化,同时上书警厅。1913年1月1日起男女分演的禁令,算是在全北京范围内全面禁止了男女合演。

田际云本想用这种方法削弱女伶。不料,女伶独立后居然存活下来,并逐渐地壮大,在民国四、五年的时候,女班极其旺盛,这时产生了女性扮演的男性角色,甚至出现了很多颇有建树的人物。坤生就是这个时候的产物。

禁止男女合演,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经过不断努力,1930年1月18日市府发布命令,指令公安局据姜海全等呈报在广德楼男女合演戏批示通过,1930年1月30日俞振庭雪艳琴在广德楼,刘宗杨绮鸾娇在吉祥戏园同时开启了北平男女合演的第一声,由此禁锢了近二十年的男女同台演出被重新开启,梨园界又是一片新气象。

从允许坤伶进京演出,到解禁男女合演,历经了十七年的时间,男女合演后,出现不少优秀的坤角人才,像童芷苓、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等等,男伶旦角在舞台的地位逐渐成为弱势,甚至并没有更多地专项培养男性旦角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封闭了妓院,改造了妓女。在戏曲方面,规范戏曲人才培养,不再培养反性别演员,同时对男旦的演出也采取了不提倡,不宣传、不鼓励的政策,加上不断增加的禁演剧目,使一些男性旦角演员,或改行或入戏校充实师资力量,总之,还能活跃舞台的男性旦角演员寥寥可数。

解放后至今,所有戏曲学校没有再培养过任何一位京剧男性旦角演员。而男旦公认的,到张君秋为代表这一批演员,换句话说,也就是解放前培养的一批男旦演员为止,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今打着各种旗号的男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票友或票友下海。即使上过戏曲学校的大专班,也不是从小培养,还是票友出身。

四大名旦为什么不称四大男旦呢?我们翻阅民国的文献资料发现,当时对演员的称谓都是名伶或名旦,有称女伶或坤伶的,也只是性别区分,即使在解放后,男旦的叫法也不多。中国戏曲剧种非常丰富,行当非常齐全,但没有任何一个剧种有带性别的行当

1993年电影《霸王别姬》公映,男旦之风开始蔓延,特别是近些年全民追哥哥的同时,一些沾点关系的人,都得每年消费一下,男旦之风逐渐扩大,并且一些人对应“坤生”,给男旦美化了一个好听的称呼“乾旦”。

2014年北京戏曲评论学会成立后,一些专家教授们撇开历史,而大肆地鼓吹宣传,使男旦开始兴风作浪,他们把男旦说成是男旦艺术、男旦行当,梅葆玖故去以后,这股风愈演愈烈。

从改革开放后,沉渣也随之泛起,暗地里又出现了不良从业者。现在有帮专门标榜男旦的,什么最美男旦、颜值男旦、为男旦而生、男旦单传等等,这些标榜者,大部分是非专业的爱好者,根本够不上像姑水平,90%也就够个戏子鸭。而对应的吹捧者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消费不起鸭子只能嫖或意淫戏子鸭,主要是戏子鸭便宜,还能看戏充高雅,他们的骨子里都是畸形变态。

过去把捧男旦的叫老斗,那时的老斗有见识。要说男旦的前世今生,占据八大胡同时,男旦就是相公堂子的主角,说白了就是男妓,而现在的老斗们除了无知,就是以娈童的心态嫖戏子鸭。有点儿风吹草动,这些人就激动了。喜欢男的找个鸭子不行吗?干嘛非要在戏子鸭上纠缠?

男性唱旦角没什么优越性!范石人、熊佛西等先进知识分子们,在三、四十年代就讨论过了。旦角就是旦角,没有性别之分,唱戏就好好唱戏,也没必要打性别牌,凡别有用心忽悠男旦者,皆嫖客也,标榜男旦者皆为戏子鸭也!



有事联系

请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