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庙东墩:向十三陵传递烽火的腹里接火墩,旁边有墩军的铺房残址

 客舟听雨 2023-04-03 发布于北京

红庙村东,不高的山头上,有一座墩台。

台顶有凹坑,应是烽火台的灰坑。

墩台西立面保存非常好。墩台北侧,有低矮的残墙,不知是墩的基础,还是现代果园的墙。但附近并无其他阶梯档墙,因此可疑。判断很可能是墩军遮风挡雨的简易铺房遗址。

这座墩台已经位于长城内侧,修建这座墩台的用意为何?

从卫星地图上看,这座墩台与大北梁上的2座“北齐”墩台、再向西的昌平大岭沟北齐长城基本处于同一条山梁的走势上,再向东可连接驼岭关南侧的山险。是否有可能,在这一带构筑又一条防线?何况,大北梁2个的隘口,均有隘口墙。

但是,站在这座墩台上,才发觉这个想法确实不合实际:怀九河河谷非常宽阔;西岸的山并非大北梁,而是一列地势较低的小山,其与大北梁之间地势非常低缓,并不足以构成屏障,无法构筑防线。但这座墩台向北视野非常开阔,可以瞭望黄花城一带边关形势,如有敌情,可及时获知,并向内陆传递讯息。

这座墩台,是典型的腹里墩。

那么,这座墩台的烽火,会向哪个方向传递?

城堡均已在前方了,烽火是要向京城传递吗?如果是这样,沿途该有大量的墩台。

向老乡打听,老乡并不知道这座墩台,但提到这座山有一处”山嘴“。

关于山嘴地名的由来,一是有一个类似石门的凹坑;二是沿公路自九渡河村一路过来,公路基本向西偏北方向,转过山角(嘴),公路随河谷折向北偏东行,视线霍然开朗,因此被称为山嘴。

有以此命名此墩为“洞山嘴墩”的,或许是此山嘴在白庙村东,以“东山嘴”讹为“洞山嘴”。

为免歧义,按现代命名方法,以附近村庄命名,名之为白庙东墩。

白庙村南,怀长路经昌平北庄、延寿寺、辛庄、黑山寨可通十三陵。

这给了我们清晰的启示。

《四镇三关志》之昌镇制疏收录一篇崔学履的《防守黄花镇论》,开篇即言:“陵寝之重,以黄花镇为之紧要”,黄花镇的设置,极为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护明祖陵。

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中记载,嘉靖十六年三月壬辰, 命塞天寿山东西通黄花镇路口。

因此,大北梁两侧的隘口墙,很可能是这个时候修建的,而不是一道完整的长城防线。而大北梁上的2座“北齐”墩台,大概率是明代所建,其形制特征具有明嘉靖年间的特征。

而这座墩台,正是向十三陵方向传递烽火讯息的墩台,是一座腹里接火墩。墩台北侧的残墙,应为墩军的铺房残址。

2023-4-1,次日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