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VAR术后截瘫(SCI) SCI是TEVAR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5%。尽管预防意识增强、重建锁骨下动脉、脑脊液引流和强化监测等手段,但SCI率一直保持再9%左右,永久性截瘫率为4%。 SCI分型及预后 分型:SCI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种。速发型:从麻醉中醒来时发现的SCI;迟发型:有一段正常功能期,随后出现神经损伤。TEVAR术后SCI以迟发型为主,发生率为2%~9%。 无功能改善者1年存活率只有25%,功能改善者存活率为92%。SCI的长期生存率低,住院期间恢复的迟发型SCI与TEVAR后无SCI者预期寿命相同,出院前没有恢复的速发型SCI预后不佳。 脊髓供血解剖 上区:来源于锁骨下动脉发出的颈升动脉、椎动脉等分支,供应颈髓和上胸髓(T1~T3); 中区∶来自主动脉发出的肋间动脉,供应胸髓T4~T8,该区域动脉细,数量少,血运较差; 下区︰来源于腰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该区域动脉较粗,数量较多。 Adamkiewicz动脉 脊髓前动脉(ASA)提供75%脊髓供血;ASA闭塞是脊髓缺血的最大原因,其最大分支根大动脉(AKA)是下部脊髓的主要供血动脉,大多起源于T5~T12。AKA是脊髓前动脉的主要滋养动脉,AKA 75%发自T9~T12肋间动脉;15%发自T5~T8肋间动脉;10%发自L1~L2肋间动脉。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侧支循环对脊髓供血的影响超过了Adamkiewicz动脉。 脊髓损伤危险因素 血管因素:LSA封堵;使用过长覆膜支架,支架覆盖范围在T6以下;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动脉硬化严重,脊髓供血侧支循环网差。 其他因素:高龄、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血脂异常、COPD、急诊手术、全身麻醉、女性。 TAD产生SCI 假腔封闭、真腔太小、侧枝循环未建立、腰动脉无血供。TEVAR术后发生SCI的发生率是1%,腹主动脉和胸主动脉同时修复SCI发生率是14.3%。 预防措施 1、CTA或脊髓动脉造影 肋间动脉、腰动脉发出的脊支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后,再发出许多前、后根动脉,分别汇入脊髓前、后动脉。通过CTA或选择性动脉造影,判断根最大动脉的起源,指导支架的选择和准确释放,以保留主要肋间动脉或腰动脉。 2、脊髓动脉进行预栓塞 对SCI高风险人群可尝试脊髓动脉进行节段性预栓塞,当患者侧支循环有效建立后再行TEVAR手术。Geisbüsch等利用动物实验证明,预先栓塞2~4个节段的脊髓动脉有效地降低了截瘫的发生率。 3、分期TEVAR的策略 复杂性的胸腹主动脉瘤可以考虑采取分期TEVAR的策略,脊髓动脉对缺血产生代偿并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能降低单次手术的创伤及时间,可降低15%的SCI发生率。 4、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术后迟发性戴难或轻瘫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生机制还不很清楚。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稳定细胞膜和溶酶体膜,清除氧自由基,并改善脊髓微血管灌注,减轻脊髓水肿,从而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选择性中枢神经系统钙通道阻滞剂、氧自由基清除剂。 5、脊髓供血灌注压(scpp) EVAR时候可短暂造成主动脉阻断,远端动脉压(ABP)明显下降、近端ABP增高,导致脑血流增加、促进脑脊液分泌,使脑脊液压(CSFP)升高,进而使SCPP减小,影响脊髓血供。脑脊液引流(CSFD),可显著降低CSFP,在术中将SCPP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维持良好的脊髓血供。 6、脊髓的代谢率 降低脊髓的代谢率,降低TEVAR术后发生截瘫或轻瘫的危险性,通过低温麻醉和巴比妥盐的应用。 7、术后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术后8 h内每小时评估一次,随后每2 h一次。如果患者出现截瘫症状,应尽快进行神经内科评估。发生SCI,尽快尽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提高脊髓灌注压。提升血压:术后尽量将动脉压维持在90 mmHg以上,术后48 h内将血压维持在130~140 mmHg。降低脑脊液压力:脑脊液引流(指南建议将脑脊液压力维持在10 mmHg左右,不应超过15~20 ml/h或350 ml/d)。 出院后随访 TEVAR后的SCI易损性可能性持续存在,特别是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TEVAR后随访期间还应注意患者的一般情况,如贫血或胃肠道出血,以防低血压或缺氧。 小 结 截瘫是TEVAR术后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TEVAR术后生存率,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前认真的评估,对预防截瘫有一定意义。手术方案的制定,尽可能规避产生截瘫的因素。发生截瘫要积极治疗,脑脊液引流结合综合治疗是处理的关键,给予补液、升压、脑脊液引流、脱水、激素等联合治疗。可能发生截瘫的高危患者,包括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糖皮质激素在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能减小发生截瘫或轻瘫的危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