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筑城 1952年7月,彭德怀主持军委常务工作以后,曾多次同总参首长和作战部门的同志谈及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他说,百余年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主要是来自海上。我国以前的所谓海防工事,极其简陋,不堪一击,基本上是“有海无防”。 彭总也谈到国外的一些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只想到敌方的国土上去作战,没有在本土构筑巩固的防线,加之在战略上只强调进攻,忽视防御,结果苏德战争爆发后,一下子就被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而芬兰曼纳海姆防线的工事,虽然多数已经落后,但在苏芬战争开始后的一两个月,芬军依靠它,不仅顶住了优势苏军的猛烈攻击,还给对方造成了ft创。 彭总还多次讲到朝鲜战场的经验,认为中朝军队和美军相比,虽然处于劣势,但挡住了美军的猛烈进攻和狂轰滥炸,其原因之一,就是依托了永久性和半永久性的工事。他认为,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如果没有巩固的防御,在战争初期陷入敌手,不仅使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损失,而且对我们尔后的反攻也极为不利。 听了彭总的谈话,我感到,他是在考虑国家的设防问题。联系在华东军区组织国防筑城的实际,我很赞同彭总的想法。因为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海岸线都很长,必须及早着手,才能建设巩固的国防。 ![]() 不久,彭总就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正式建议,在海防第一线修筑永备国防工程。当时称为军事筑城,也称作国防筑城。这是彭总主持军委常务工作后,向中央提出的第一项重大建议,得到了朱德、周恩来、聂荣臻、粟裕等同志的支持。党中央和毛主席也完全赞同彭总的建议,并委托他来抓这项工作。彭总事事躬亲,先后6次进行实地勘察,几乎走遍了北起鸭绿江、南至海南岛的万里海疆。 按照职责分工,国防筑城应由总参谋部来管。总参首长又把具体的筹划工作交给了作战部,要我牵头来抓。这样一来,我又多了一份责任。好在有彭总和总参首长直接过问,业务部门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这时,朝鲜战争还在紧张进行,盘踞台湾的蒋介石集团在美国的支持、怂恿下,也在准备袭扰我沿海地区,因而设防工作必须抓紧,立即开。但我国有!名万多公里的海岸线,沿海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国防筑城不可能全面铺开,必须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于是,彭总和总参首长决定,在北方、南方各抓一个重点地区的设防,以取得经验。 在北方,重点抓了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国防筑城。这两个半岛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扼渤海湾咽喉,对首都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就是从这里长驱直入,不受任何抵抗地穿过渤海湾,在天津大沽强行登陆,直趋北京的。1952年8月23日,经中央同意,决定国防筑城首先在山东半岛进行,随后又在辽东半岛展开。 为了组织实施这一地区设防,我和尚荣同志商量,由他和军委的苏军总顾问柯托夫带领苏联专家小组,从9月开始,到山东半岛进行设防勘察。随后,我又派人到辽东半岛进行设防勘察。通过到现地去跑,去看,去研究,尽快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国防筑城涉及兵力部署、装备改进、兵器使用、通信联络、交通道路、营房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作战部便多次和各军兵种的司令员、参谋长和通信、营管、军械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商谈,还把东北军区贺晋年副司令员和山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请到北京,大家一起研究讨论,终于形成了一个方案,呈报给毛主席和彭副主席。10月12日,毛主席批示:“周、朱、彭阅,请彭处理。似可同意。”13日,彭副主席批示:“按此部署计划分年逐步实施。” 根据毛主席和彭总的指示精神,我和尚荣同志立即进行研究,于10月21日向彭德怀、聂荣臻和栗裕呈送了关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设防问题的请示报告。彭总基本同意我们的建议,并嘱作战部代军委起草《关于辽东半岛设防的决定》和《关于山东半岛设防的决定》。这两个决定,分别就两个半岛的兵力部署、永久性工事的建筑计划、守备部队的营房修建、工程领导的分工、交通及通信建设等问题作了规定。10月27日,毛主席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布了命令。 在南方,重点抓了海南岛的设防工作。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屿,面积3.2万多平方公组,海岸线1多公里,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早在1952年8月下旬,军委就曾两次致电中南军区,明确设防方针,确定了强固守备第一线阵地的指导思想。中南军区首长也十分重视,9月上旬派专人来京,向军委清示海南岛设防事宜。彭、聂、粟首长指示作战部和中南军区共同研究,起草一个设防计划,再呈报毛主席审批。 作战部经过多次研究,并和中南军区协商,不久就提出了一个设防草案。草案充分考虑了海岛防御的特点,就主要设防方向的兵力配备、守岛兵力的调整、工事构筑(包括坑道工事)的地点选择以及施工顺序、修建机场、设立军事通信网和保密措施等问题,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 9月22日上午,彭总亲自主持会议,研究海南岛设防草案。聂总、军委工兵司令员陈士渠和我都参加了。彭总介绍了朝鲜战场工事建设的经验,要大家在考虑海南岛设防方案时参照。他还说,有了工事,火器也要加强。此外,还要有物质保障,有好的公路和有经验的司机、绵密的防空哨一与隐蔽的装卸处和仓库等条件,缺一不可。他还叮嘱说:工事的设计,一定要特别慎重,要反复考虑。 彭总常说自己是个“粗人”,其实在重大问题上,他考虑得很周密。根据他的指示精神,我又对草案作了修改、补充。关干加强火力问题,我在草案上加了“在战术上着重以小的机枪火力巢织成火网,并依地形编成多层火力,使我设防地带成为不可通过的火网,且可节省兵力”;“依朝鲜设防情况来看,工事编成之后主要是加强火器。这样,使每点均能独立守备,又能互相支援与节省兵力。因此,担任海岸守备部队,轻重火器要加强,做到武器多人少,依战术需要来确定编制。例如,一个班有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六0炮、无坐力炮、战防炮等,每个战士都会使用土述武器......这样,虽然部队人数少,但火器强,可弥补之。”这里说的战防炮,后来统一军语,称为反坦克炮。军委同意了海南岛设防的意见,随后颁发了《关于海南岛设防的决定》。 除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海南岛这两个重点方向外,军委还研究决定,在朝鲜战场和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几个方向的有关地区分期重点设防,从而确定了设防的总体规划。 大规模的国防筑城建设开始后,为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8月25日,军委在关于建筑国防工事的决定中,就确定组成国防工程建筑委员会,后改称军事建筑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军事建筑委员会与军委工兵司令部的职责分工有些交叉。他们两家和相关的大军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军委再次进行了研究,于11月4日决定成立军委军事建筑部,领导国防筑城工作。该部与军委工兵是合一体制,由军委工兵司令员陈士榘兼任部长。 在理顺国防筑城领导体制过程中,我和尚荣认为,各军区也需要有专门的办事机构。东北军区就曾正式建议,在军区司令部设立工程处。于是,我们在10月21日写给彭、聂、栗首长的《关于辽东半留、山东半岛设防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对全军工程修建的领导关系与体制问题也提出厂建议:整个工程设计,统一由军委工兵司令部负责,制定统一的施工标准。各种材料规格,也统一由军委工兵司令部提出,总后负责调拨。各大军区对本区的国防工程修建应负全责,均应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以加强对该区工程建设的领导。其办公机构内须有:工程、器材、财务、运输、动员、供应、秘书等部门。军委采纳了我们的意见,同意在各大军区司令部增设负责国防筑城的处和科。 随着国防筑城工作的进行,各军区向作战部请示、报告的问题很多,而作战部没有相应的业务处,许多工作只好临时指派,比如前面讲到的起草海南.留设防方案,我是交给作战教练处办的。于是,我和尚荣又商量,如果军委决定设防上作由作战部门负责,也需要考虑设立专门的机构。当然军委也可决定国防筑城由军委工兵司令部负全责。所以,我们在上述报告中,没有提出明确的请求,只是把问题摆了出来。军委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情况,最后决定在作战部增设国防筑城处。为了明确工作关系,军委还责成作战部起草各级工程部门的职责。后来,总参谋部还审定、颁发了《国防工程各级组织及其职责》的文件。 由于部队各级指挥员对国防筑城都没有经验,怎样才能把这项重要工作很好地开展起来呢?我考虑应从培训干部入手,为部队培训一批业务骨干。经军委、总参首长批准,1952年10月,分别在沈阳和青岛举办了筑城集训班。沈阳片包括东北、华北两军区和志愿军司令部,青岛片包括华东、中南、山东等3个军区,参加集训的于部有590人。各有关单位对此项工作都很重视,派出得力干部具体组织。军委工兵司令部印制了各种工事的图样,各军区自备设防地带的万分之一地图;我们作战部组织拟定了勘察守则,还请苏联顾问讲课,介绍筑城的基础知识和苏军的筑城经验。集训时间虽然不长,大家普遍反映收获很大。 我在作战部期间,国防筑城的工作刚刚起步。我也只是在这个阶段,做了一些具体的组织工作。国防筑城的全面展开和实施,则是在我离开作战部以后的事了。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里,我们建立了比较巩固的边海防。是中国共产党领钵的入民军队,结束了旧中国“有海无防,有边无防”的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