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求是1025 2023-04-03 发布于山东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研究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电影与梦境、观影情境与镜像阶段、摄影机透镜成像与人类视觉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似性,本质上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在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中,观众(观影主体)就是“梦”的主人,作为影片(乃至电影)的起源、作为通过认同机制达成欲望的施动者而存在。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来源于S.弗洛伊德和J.拉康的精神分析学。20世纪20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导演和理论家受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试图把梦境、心理变化、无意识或潜意识过程搬上银幕,创造一种存在于艺术家内心与幻觉中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如L.布努埃尔的电影《一条安达鲁狗》,就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梦的象征意义直接表现为银幕形象。1968年,J.-L.博德里发表了《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标志着电影精神分析符号学的建立。1975年5月,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通讯》第23期发表了以“电影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系列文章,标志着电影结构主义符号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结合。同年,C.麦茨出版了《想象的能指》,全面解释电影机制、主体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的心理过程,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的代表作。

《一条安达鲁狗》剧照《一条安达鲁狗》剧照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涉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四个主要观念:①人格本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冲动引起的内驱力,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审查,于是以“转移”的形式表现为梦或者神经症。②无意识领域。人类大部分的精神活动是无意识的,无意识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③梦的机制。梦是无意识欲望的替代与转移。④性欲说。人类社会活动、精神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来自根本性的生命欲望,即力比多。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主要研究电影的三个方面:①电影文本中的欲望或者欲念,即影片中人物的无意识活动和性心理。如R.贝卢尔认为A.希区柯克的影片《西北偏北》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现。②研究无意识在电影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作用,即文本的欲念。如L.穆尔维的名作《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③电影媒体的文化功能。如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满足“窥淫癖”,观众与银幕形象的认同产生于“自恋情结”,影片结构间接反映无意识欲望的结构,无意识在构成情节、形成节奏和色彩时具有一定作用,符号学中的“隐喻”和“换喻”与精神活动中的“移换”和“浓缩”相对应等。

《西北偏北》剧照《西北偏北》剧照

精神分析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相结合形成了意识形态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与符号学和女权主义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类比方法是电影研究与精神分析嫁接的基点,但精神分析的概念不可能在所有的电影现象以及它们的生成机制中找到恰当的对应物。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沿袭了弗洛伊德非理性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缺陷,排斥人类精神活动的社会性因素和外部世界客观条件对人格与心理的影响,造成了理论体系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