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背着136斤机器走完长征,主席夸他是模范,建国后回老家收废品

 历来现实 2023-04-04 发布于北京

1976年,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突然迎来了一位上了岁数的特殊访客,他就是时年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兵谢宝金。

谢宝金身材高大,精神矍铄,一边观看展览品,一边还和身边的几个朋友说笑。

然而,当走到一只老式手摇发电机前,谢宝金突然愣了一下,驻足观看了起来,光是观看还不够,已经入迷了的谢宝金居然想要伸手去摸一摸这只发电机。

看到眼前的一幕,博物馆工作人员急忙上前,阻止了他的动作:“哎哎,这位同志,咱这是博物馆,这个展品可很有革命意义,是我们一位老红军从江西于都一路背着走过长征的发电机,您不能摸!”

听闻此话,谢宝金并没有坚持,点了点头,随后沉默着转身离开了。

然而,谢宝金刚刚走出不久,他随行的一位陪同人员就开口对工作人员说道:“同志,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那个背着发电机走过长征的红军。”

此一番话出口,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听闻此言,博物馆工作人员也为自己的疏忽,追上去连连向谢宝金道歉……

一米九的革命大个

谢宝金出生于1896年,是江西于都人,由于家庭贫困,谢宝金十几岁的时候便来到了当地的铁山垅钨矿,成为了一名矿工。

谢宝金其貌不扬,也没有文化,唯一的特点便是长的高大,谢宝金身高一米九,在那个普遍营养不良的年代,他的这一副身板在南方可谓称得上是“巨人”,站在人群之中,当真如鹤立鸡群一般。

当时的毛泽民,受党中央的指示,担任中华钨矿公司的总经理,在1932年他第一次看到谢宝金,就惊为天人,经过一番了解以后,毛泽民发现对方踏实肯干,老实厚道,便有了发展他加入红军队伍的想法。

私下里毛泽民几次找谢宝金谈话,向他介绍共产主义理念。

谢宝金本就是穷苦出身,虽然个子高,但也是从小受到地主和矿主的压榨欺负,在听说红军部队是带领穷人翻身做主的军队之后,他顿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终在毛泽民的介绍下,谢宝金顺利加入了红军部队。

谢宝金加入红军部队刚刚两年时间,就迎来了长征。在当时,组织上考虑到谢宝金身强体壮,力大如牛(当时记载谢宝金能扛起300斤重物),便将他调到了中革军委情报部技术股,专门负责在行军路上,背一座手摇式发电机。

红军在行军途中是没有电力来源的,想要发电报与其他部队进行联系,就必须依靠这种老式的手摇发电机。

临行前,谢宝金的首长还特意的交代他:“老谢啊,别小看这个铁疙瘩,它可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耳朵和眼睛,没有这个机器我们打不了胜仗,千万不能出现任何闪失!”

对于首长的叮嘱,谢宝金坚定的点了点头,回答道:“首长放心,我一定会完成这个任务!”

发电机虽然个子不高不大,但通体由铁制成,重达136斤,寻常战士想要运送的话,至少得两个人,用抬担架的方式,一前一后才能勉强抬着走。

谢宝金看着眼前的铁疙瘩,倒是没二话,直接一把背在了身上,抬腿就走,速度甚至不比其他人慢,能够一口气走上几个小时不带歇。

护送发电机不是一个轻松的活,为了不对机器造成损害,谢宝金任何动作都要小心翼翼的,不能摔,不能浸水,更不能中弹。

哪怕是身强体壮的谢宝金,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当时的队伍里,有且仅有这一台发电机和另外一台发报机,为了能够保障这两台机器的安全,首长还为专门配备了一支一个连128个人的卫队,要他们保护这两台机器。

行军不急的时候,部队里就多人一起抬,给谢宝金搭把手,节省体力。然而随着红军部队后来到了雪地草原,几场仗下来,谢宝金身边的战友开始一个个减少。

先是8个人一起抬,后来又变成了6个,再后来就减到了4个,到了最后,128人的队伍,只剩下谢宝金和另外两个战士。

谢宝金明白,多一个人帮自己抬,就少一个人拿枪,于是,他干脆直接扛起,自己抬,让另外两个战士能够腾出手作战,就这样,任务慢慢落在了谢宝金一个人身上。

谢宝金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扛着这台136斤的机械,走完了大半段长征。

长征路上的艰辛险阻

如果单单是背重物,谢宝金是不怕的,但最为艰难的是在过草地阶段。

红四方面军过草原时,正值秋季,天空中不时降下细雨,草原之上,满是水洼和沼泽,有时上一秒还能勉强走人的草甸,下一秒就因为承受不住重量陷入水潭。

道路狭窄,泥泞不堪,想要背上一个这么重的铁疙瘩,几乎是寸步难行。

为了能够完成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谢宝金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用几根木板钉出一个“雪橇”,在草地上拖着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学知识:接触面积越大,单位面积所承受的压强也就越小。

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谢宝金顺利地带着这座机器走出了草原。

过草地的这段经历,是谢宝金永世难忘的。多年以后,每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总是唏嘘不已,他清晰的记得,有一次,自己正在前进,身边不远处的一名战士走着走着,就突然陷进了沼泽里,淤泥瞬间淹没到胸口位置。

谢宝金本能的想要放下机器去救人,但是却被一旁的战友拦住了,在处处都是烂草的草地上,机器放到地面指不定就沉下去了,因此这名战友便挺身而出,决定替代谢宝金去救人。

然而没曾想,这名战友死死拽住陷入沼泽的那个战友不肯松手,最终,两人一同陷入了沼泽,直至被完全淹没……

这起事件给谢宝金的感触极大,让他意识到人在自然界面前是多么渺小,表面不起眼的沼泽,能轻而易举淹死十几个战士,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能病倒上百个战士,血肉之躯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令人胆寒。

然而,谢宝金并未因此而退却,战友们的牺牲对于他而言是一剂强心针,从这时他便下定决心,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也要把这台发电机背完长征,背到延安。

在之后的旅途上,谢宝金展现出了惊人的毅力,长征路上红军部队断粮是常见的事情,经常几天几夜底水米难进。但谢宝金从来没有因此而走不动路,最饿的时候他吃草根、啃皮带,没有一次掉队或滞后。

红军部队打下腊子口后,缴获不少粮食,战士们终于能够吃上一口饱饭了。

谢宝金和另外一个姓段的战友,两人在几乎没菜的情况下,居然一顿饭就吃下了三水桶的大米饭,谢宝金后来在向人讲述这段往事时,曾经开玩笑说自己就像一只骆驼,一顿能吃好几斤,之后好几天不吃都能扛住。

1935年10月,在经过将近两年的漫长跋涉后,红军部队终于抵达了延安,完成了这一伟大征程。

在延安的时候,谢宝金参加了全军3万人的庆祝大会,在这场大会上,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盛赞谢宝金为“长征模范”。

谢宝金的故事大概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最为真实的写照。

在抵达延安之后,谢宝金再也不用扛着机器了,之后的日子里,他一直留在中央军委进行工作,后来还曾经担任了“延安合作社”的主任,大大小小也算个基层干部。

到新中国成立时,谢宝金已经成为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一员干事,一个38岁入军的工人,到最后能够进入解放军参谋部工作,这是一个相当之大的转变,谢宝金的人生不可谓不传奇。

隐藏功与名,埋头在家乡

以谢宝金的功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完全能够寻求一份不错的工作和待遇,安享自己的人生,然而,就在这时,谢宝金却查出患上了肺结核病,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主动提出,要回到自己在江西的老家,度过余生。

谢宝金转业之后,靠着部队给的安家费,在老家于都盖了新房,当时恰好赶上乡里成立了供销合作社,谢宝金因为是部队退出来的,本身也是管物资的,深受村民们的信任,便被委托担任了合作社的副主任。

对于能够造福百姓的事,谢宝金向来学不会推辞,欣然同意了。

供销社没有房屋仓库,谢宝金就把自己家房子让出来给村里使用,而自己则在原址的基础上又加盖了一间茅草屋,在这里,他一住便是二十年。

多年以后,谢宝金的侄子谢林贵在回忆自己的伯父任职供销社的事情时,曾经心酸的说道:“我伯父从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他住的那个岭背供销社,就是一个黑窑洞,你们看了会难受的。”

谢宝金所工作的供销社就是一间黑洞洞的矮屋,屋子里的地面就是最为简陋的泥洼地,没有窗户,哪怕是白天也一片漆黑,甚至不能称作为一个房间。

谁能想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一位老红军居然兢兢业业的在此工作了20来年。

谢宝金在供销社任职时期,最大的任务就是整理货物。不光要整理县上工厂派下来的商品,还要手术从村里收上来的货物破烂。

当时的村民们为了换取一些积蓄,家里但凡有个铁丝、牙膏皮都要送到供销社卖掉,以便再回收,到了杀鸡宰羊的时候,还会交上来一些牛羊皮、鸡鸭毛。

谢宝金为人勤俭,有时候他看到收上来的牛羊皮上面还带着肉末,既舍不得浪费掉,也害怕发臭影响皮料的品质,便会拿一把小刀,一丝丝的将所有肉都刮下来,这项工作十分繁琐,往往一干就是干到深夜,这些刮下来的肉,谢宝金还舍不得扔掉,基本上都是自己煮了吃。

谢宝金对于供销社里的每一样货物都如数家珍,有他在,供销社的一针一线都不允许丢失,侄子谢林贵曾经记得,有一次,他家里的木桶裂开,想要从伯父的供销社里讨来一根铁丝箍上,结果却被伯父当场拒绝,斥责他不该拿国家的东西。

这些在旁人看来是“收破烂”的工作,谢宝金却一直坚持到76岁,才因为年龄大而退休。

要知道谢宝金在转业前,他的地位是不低的,多年过去,就连他年轻最小的一位下属都坐上了江西省农行行长的职务,老战友马文波,更是担任了外交部副部长。如果他愿意,完全可以找一份轻松惬意的工作,可是,他却宁愿在一个小小的供销社里,熬上二十年,只为践行自己的誓言。

谢宝金退休后,解放军总参谋部得知他的故事后,与他恢复了联系,邀请他到北京进行参观。

对此,谢宝金欣然同意,和孙子一起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

来到北京的宾馆以后,谢宝金的小孙子看见地上铺着很好的红地毯,就对总参的招待人员询问:“能不能在走的时候给我爷爷带上几块?我爷爷还在家里睡稻草呢。”

听到这句话,总参招待部门的同志都十分心塞,当场便从库房里找了4块好地毯,送给谢宝金,然而,当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谢保金却大发雷霆,当面斥责自己的孙子:“这是公家的东西,怎么能要?”坚决不肯收下这并不算贵重的礼物。

谢宝金的一生是令人钦佩的,从他的身上,我们不单单能够看到一个老革命的初心,更能感受到一种清廉与刚正。

有人曾经询问过谢宝金,在小小的供销社里,埋头一干就是二十年,待遇很有限,他有没有后悔过,谢宝金的回复是这样的:“毛主席说了,我们这些人是共产党员的种子,回地方去,就是要来生根开花结果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