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6年江西老汉要摸军博馆文物被制止,嚎啕大哭:这是我背回来的!

 君临天下100 2023-05-07 发布于湖北

前言:

1976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仔细观看每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

就在看到一架斑驳的手摇发电机时,这位老人驻足许久,突然间伸出双手,想要摸一摸面前的发电机。

看到这一幕,一旁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阻止道:

“老人家,这可是长征留下的文物,不能摸呀!”

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后,这位老人收回了双手,满含泪水地说道:

“这台发电机是我长征期间背回来的,它像我的儿子一样亲啊!”

那么这位老人是谁?他与这台珍贵的发电机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一切还要从长征的第一渡,于都河开始说起。

长征第一渡,谢宝金临危受命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由此踏上了长征之路。

而中央红军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就是江西省的于都县。

1934年,从10月上旬开始,中央红军与中央机关从驻地出发,一同向于都县集结,计划于由于都河出发,正式踏上长征之路。

为了阻止中央红军的脚步,国民党反动派的飞机时常轰炸红军驻地,将于都河各渡口的桥梁也毁之殆尽。

想要顺利渡河,只能依靠夜色的保护,架起浮桥迅速过河。

得知这个消息后,于都百姓自发前往河岸,为红军送上药物、衣服、食物等必需品。

甚至有不少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想要跟着红军一同进行革命。

更令人感动的是,于都百姓知道架桥木材不够后,立即将家中的门窗、床板、渔船等木材卸下来,送到红军手中做架桥。

有一位老人甚至将自己的棺材贡献出来,只为红军能够安全渡河。

于都河,从此有了“长征第一渡”的不朽名号。

河岸边上演着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时,也让参军不久的谢宝金也深受震撼,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一定要跟随共产党的脚步,一定要完成好首长交给我的任务。”

想到这里,谢宝金深情地看了一眼家乡的父老乡亲,而后毅然决然地踏上浮桥,随着队伍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

这位名叫谢宝金的男子,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老人。

只不过此时的谢宝金才36岁,是一名刚刚参军的新兵,隶属于中革军委二局,主要负责手摇发电机的工作。

那时的电报机(电台)并不先进,只有通过手摇发电机供电才能工作。而作为无线电情报部门的军委二局,一共也只有这一台发电机。

为了保障长征期间红军各部队之间的联系,为了及时接收、传达重要情报,长征时必须要带上手摇发电机。

为此军委二局挑选了128位优秀的战士,专门负责发电机的安全,谢宝金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谢宝金身高一米八九,在身体状态良好时能举起两百多斤的重物。

考虑到这台发电机重达68公斤,首长决定让谢宝金全权负责发电机的安全。

长征开始前,首长特意找到谢宝金说道:

“这台发电机可是打胜仗的关键,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必须保障它的安全。”

“首长放心,我一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它!”

就这样,谢宝金与战友们抬着发电机,踏上浮桥渡过于都河,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等待他们的,除了光辉与荣耀外,还有流血与牺牲。

将发电机背到延安

自从离开于都后,红军队伍每日都面临着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改变原有行军路线更是常有的事。

但不论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谢宝金等人都有一个不变的目标——保护手摇发电机。

一般情况下,手摇发电机会由八名战士抬着前进,等这批人抬累了,就会换另外八位战士抬着走。

其余不抬手摇发电机的战士,就会将发电机围在最中央,方便遇到危险时及时掩护。

尤其是在渡江时,后有国民党的明枪暗箭,前有波涛汹涌被炸断桥梁的大江。想要摆脱困境,只有蹚着江水走到对岸。

为了尽快将发电机送到对岸,谢宝金将发电机用油纸包住,防止因为进水而无法工作。

随后便让战士们将发电机抬到自己背上,独自背着一百多斤的机器走到对岸。

在这过程中,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保护背着发电机的战友。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有许多战士倒在血泊之中。可大家来不及为战友伤感,只能尽快补上空缺的位置,代替战友守护好发电机。

离于都越远,情况就越危机,道路也越来越难走,很多时候只能由谢宝金独自背着发电机前行。

更重要的是,行军时间越长,红军的物资就越匮乏,体力消耗也就越发,对谢宝金等人的考验也就越严峻。

尤其是在过雪山和草地时,只带着行李行军都有可能牺牲在路途上,像谢宝金这样带着一百多斤重物行军,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看着自己身边越来越少的战友,谢宝金明白光靠蛮力无法完成这个任务。想要将如此重量的发电机带到目的地,还要依靠智慧和经验。

过草地时,红军食物严重匮乏,战士们的体力也下降得厉害,连走路都是个大问题,就更别提抬着发电机了。

这片草地一望无际,还不知道要走多久,怎么样才能节省一些体力,减少大家的负担呢?

当看到周围生长的竹子后,谢宝金立刻有了主意:

“咱们多砍一些竹子做成竹排,把发电机拖出草地,这样可以减轻很大的负担。”

事实证明谢宝金的办法确实行之有效,战士们轮流拖着发电机前进。

既节省了体力,减小了战士们的伤亡,又避开了沼泽地,避免发电机陷入淤泥的风险。

可当红军过雪山时,四周都是白茫茫的大雪,没有任何可用的工具不说,过膝的积雪也无法满足拖曳发电机的条件。

“大家搭把手把发电机放到我背上,你们协助我将发电机背出去。”

听到谢宝金的话,战士们纷纷劝阻道:

“不行不行,这么沉的装备,哪能让你一个人背着呀。”

“一个人背着难度太大了,咱们一起给它抬出去吧。”

看着战士们焦急的面孔,谢宝金摇了摇头道:

“这里地势太陡峭了,根本无法抬着它行军,反倒会将它摔在地上。”

“万一把发电机摔坏了,电报机就不能用了。”

“我力气大抬得动,你们帮我扶着点。”

听到谢宝金的解释,战士们也就不再坚持,一起将电报机抬到谢宝金背上。

就这样,谢宝金将发电机背出了雪山,一路背到了延安,等到延安时,原本128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了3个人。

虽然为了保护发电机付出了一百多人的伤亡,但却为长征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长征时的贡献,引荐人毛泽民

长征途中,电台就是中央红军的眼睛和耳朵。一方面能检测到敌人的动态,另一方面能将重要情报向其他部队传递。

电台能够正常工作的基础,就是谢宝金保护的手摇发电机。

每当架起电台与其他部队交换情报时,谢宝金看着投入工作的手摇发电机,都会从心底生出厚重的责任感。

尤其是在面临重大转折点时,军委二局截获了多封蒋介石发出的电报,及时掌握敌军的动向,做出最准确的判断。

并将重要指令快速传递给其他部队,使得红军获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

比如四渡赤水时,军委二局截获了蒋介石的调兵情报。

并模仿蒋介石的口吻,伪造了一封假情报,将赶来支援的周浑元和吴奇伟部队向反方向调走,成功渡过赤水河。

不久后的飞夺泸定桥时,也是因为截获了蒋介石的调兵情报,及时改变了坐船渡河的计划,成功摆脱几十万敌军的包围。

可以说在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份谢宝金付出的努力。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的庆功会上,毛主席看着将发电机背到延安的谢宝金,直夸他为“长征模范”。

值得一提的是,谢宝金之所以能够参加红军,还来自于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推荐。

1932年,毛泽民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谢宝金恰好是公司中的普通员工。

谢宝金一米八九的身高本就显眼,再加上他三百斤的力气及远超常人的饭量,很快便得到了毛泽民的注意。

经过一番调查后,毛泽民得知谢宝金出生于贫困的农民家庭,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却对革命思想比较认同。

对谢宝金进行了一番考察后,毛泽民决定试着将他纳入红军队伍。

一天下班后,毛泽民找到谢宝金询问道:

“你愿意加入红军队伍,一起帮助贫困老百姓吗?”

“你的力气这么大,一定能找到适合你的岗位。”

在此之前,谢宝金就了解过红军队伍。如今一听毛泽民的建议,立刻答应下来。

没过多久,谢宝金就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被组织上安排到军委二局,负责唯一一台发电机的工作,于是便有了发生在长征中的故事。

毛泽民推荐入伍的战士,用生命保护了发电机的安全,使得电台能够在长征途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长征的胜利。

但令人诧异的是,曾经为长征做出这么大贡献的谢宝金,却在胜利后选择了最累人的工作。

这是我背回来的

1952年谢宝金以自己学历低为由,辞去北京体面又高薪的工作,坚决申请转业回到了江西老家。

供销社成立后,谢宝金被被安排到供销社收购部当收购员,这份工作他一直干到退休。

有些人觉得不应该把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派去做这样的事,还说谢宝金傻。

谢宝金却不以为然,反而笑着和人家说:

“做这样的事儿有什么不好?我就愿意当一辈子这样的傻子。”

据谢宝金的孙子谢华元表示,在他们那里,“宝金”都成为了傻子的代名词,如果有人说你“真是个宝金”,就是说你太傻太老实了。

正是因为谢宝金的“傻”,他的家庭条件一直都不太好。即便有人让他求助政府,他也会以“不能麻烦国家”为由拒绝向政府“伸手”。

而由于谢宝金的坚持,他的五个孙子也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奋斗,从不依靠谢宝金。

谢华元是自己考进县食品公司的,他哥哥是自己找到赣州储木场当上工人的,还有三个弟弟,一直在家种田。

最令人敬佩的是,谢宝金对于他在长征时立下的功劳,只字不提,就连他的家人都不知道他老人家的经历,以为他只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

直到一次去北京看病,谢宝金才对人说起自己长征时期的经历……

1976年,已经78岁的谢宝金感到身体不适。虽然不想麻烦别人,但架不住家人的劝说,只能答应让孙子谢华元带着自己去北京看病。

看病之余,谢华元带着谢宝金前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

谢宝金仔细地观看每一件文物,耳边听着谢华元为自己读出文物的介绍。

等走到一台陈旧的发电机面前时,谢宝金却突然停下脚步。

谢华元好奇地看了看爷爷,结果发现谢宝金双眼充满泪水,非常激动,颤颤巍巍地伸出双手,想要抚摸眼前的发电机。

就在谢华元疑惑之时,突然间听到工作人员传来急切地呼喊:

“老人家,这可是长征时期的文物,千万不能摸呀!”

听到工作人员的话后,谢宝金收回了双手,慢慢转过身。

这位淳朴老实、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的人边哭边说,

“这台发电机是我背着它从中央苏区走到延安、走完长征的,现在摸一摸都不可以吗?”

说完这句话,谢宝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这台老式发电机嚎啕大哭起来。

之后在工作人员的询问下,谢宝金才将当年长征时的经历讲述出来。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谢宝金的家人才知道他的光辉经历。

结语

从北京回到家乡后,谢宝金的经历也随之流传开来。许多领导想对谢宝金进行经济上的帮助。但都被谢宝金拒绝了。

一直到1984年离世,谢宝金一直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从未向国家提出任何要求,也从不向人提起自己曾经的光辉。

在他心中,这些荣耀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共同保护发电机的128人,更属于所有为了中国而奋斗的战士。

有这样一位老英雄作为榜样,吾辈后人应传承这种红军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