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山好汉与2斤牛肉,你以为的反常现象,才是真实的世界

 昭烈名臣 2023-04-04 发布于河南

中国的史学之发达,几乎可以替代宗教的作用,人们从历史中,总结王朝的兴亡得失,看透人性的善恶美丑。

很多人其实对于历史记录,都有一定的误解,古代的史书浩如烟海,那是相对于整体而言,因为我们记录的历史很长,但是具体到某个人,某件事上,却是寥寥几笔。

再牛的人,再大的事,在史书上不过是几句话,一个人漫长而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书上也就是那薄薄的一两页纸。

所以史书从来都不是太厚了,而是太薄了,选择写什么,一直都是史学家们非常头疼的事情,毕竟笔墨是有限的,很多事情的记录必须做出取舍,就像之前的胶卷相机一样,交卷数量有限的前提下,拍照必须有所取舍。

很多事情,能被记录下来,本身就已经很说明问题,而记录下来的事情,站在历史真实性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会有完全相反的结论。

我们经常看梁山好汉,到酒店里动不动就是非常霸气的说,老板,来两斤牛肉,感觉这才是英雄豪杰该有的样子。

很多人针对这个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古代的耕牛很重要,毕竟农耕社会,就靠种地吃饭,因此不杀耕牛,保护耕牛,也就成了历代的国策。

不能杀牛,也就意味着牛肉是稀缺品,梁山好汉们,要两斤牛肉,意味着他们是反叛者,有种跟朝廷对着干的感觉。

这种分析对不对,从史料上上看是没有问题的,宋朝的皇帝短时间内,还曾经下过两次诏书,禁止民间杀牛,以稳定农业生产。

表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的,皇帝为什么要短时间内两次下诏书禁止杀牛呢?

当然是跟前面说的保持一致,中国古代对于牛是很重视的,但这件事的真实情况是,民间杀牛已经是高频率普遍现象了。

只有当民间杀牛,成了一种现象,皇帝才会两次颁布诏书,来禁止这种行为,当你下诏书三令五申禁止某件事的时候,这事已经很泛滥了。

同样的道理,当皇帝经常提倡某件事的时候,极可能这件事发生的概率很小,发生的少,所以才要提倡,才要大力弘扬。

好汉们吃牛肉就是豪情万丈吗,要知道他们只是在店里吃的熟牛肉,真正杀牛的,可是店家,所有好汉们去的店铺,都给人一种唯唯诺诺的感觉,但这样的店去在卖熟牛肉,足以说明,杀牛吃牛肉,在当时已经很普遍。

好汉们吃牛肉,并不能证明他们有豪气,只能说明他们很有钱,任何时代吃肉都需要有钱才能吃到,哪怕是到了现在,七八十一斤的卤牛肉也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吃两斤的。

书上说的,排除和修正故意造假的成分,写出来的东西摆在那里,如何理解和解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比如书上特意记录了一次降雨,真实的情况极可能,当年的旱灾其实已经很严重了,而且只看单纯得失史书,有些问题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比较荒谬。

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如果较真的话,这个事在各个王朝都有很大的例外,甚至例外占了主要部分。

春秋战国的分野,韩赵魏的诞生,各自都在考虑继承人问题,都已经开始在选择能力强的,而非嫡长子。

唐朝前期都不是嫡长子,后期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不立皇后的,也就谈不上嫡长子,清朝则干脆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需要遵守嫡长子继承制这个规则。

比较遵循这个规则的是宋明,但翻看书看看,例外情况比比皆是,这就是原则和例外的奇特关系,书上记录下来的一两件事,是因为他值得被记录,而值得被记录的,往往不是常态的,稀松平常的事情,而靠着零星的记录去推断古代事实,结论可能是非常荒谬的。

文字记录,可以反映真实,但这种真实,往往隐藏着文字的背后,只看文字,对于当时的真实情况,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