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传 “闰二月清明不宜扫墓”?多数人仍正常扫墓,专家这样说

 正义至上 2023-04-04 发布于河南

北晚在线

2023-04-03 09:04北京晚报官网官方账号

关注

今年的清明节和往年有些不一样,节日不仅在闰二月内,还只有一天假期。部分市民反映称,最近关于今年清明节不宜祭扫的传言多了起来。传言是否靠谱?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坊间传言

这个清明节不宜祭扫?

“说闰二月清明去祭扫,祸事惹上门,传得很玄乎。”江都市民徐乐飞表示,随着清明节临近,这个清明节不宜祭扫的传言多了起来,部分中老年人信以为真。

徐乐飞称,附近就有老年人提醒家里的年轻人,不要在这个清明节祭扫。这令他很不解,清明扫墓是为了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怎么今年的清明节就不可以扫墓了?

“也有人说因为今年是闰二月。”徐乐飞问了不少人,但都没听说有这一风俗。

关于“闰二月清明不宜扫墓”的传言,连日来有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

记者调查

多数人仍正常本月扫墓

闰二月清明不宜扫墓?

4月1日、2日两天,记者趁着周末前往市郊部分墓园探访,发现不少市民利用周末时间祭扫。“听说了这个传言,觉得不靠谱,还是赶来祭扫了。”在扬州墓园附近,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不相信这个,但家中的老人却相信传言,今年就没和他们一起到墓园祭扫。

“有人相信这个。今年祭扫有一部分人提前很久,赶在闰二月前来过了。”在市郊某墓园,一执勤人员告诉记者,提前祭扫的人多是一些中老年人,农历闰二月之前,就提前来墓园扫墓了。

“一到有闰月的年份,传言就比较多,现在谁还信这个?”市民秦先生表示,身边亲朋好友都选择正常扫墓。

“在周末祭扫,主要是担心清明节当天人太多。”秦先生表示。记者探访中发现,为了迎接清明节祭扫高峰,不少墓园周边道路已设置临时停车指示牌。

专家表示

类似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这个清明节,难道真的很“不一般”?昨日,记者就此咨询了扬州民俗专家曹永森。

曹永森表示,在民间,以往确实有“闰月不宜扫墓”的说法,这和古人认为闰月是凶月有关。不仅是祭扫,结婚等也有不少闰月不宜的说法。觉得在凶月祭扫会将不利的东西带回,对自己不好,这些只是古代民间的一些说法。

“其实闰月只是历法中的算法,它和凶恶并没什么关系。”曹永森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祭扫习俗也经历了不少演变,早期的清明节还是以祭扫为主,但明代以后,渐渐就与踏青、赏春游玩等相结合起来。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都在改变。比如现在,很多祭扫陋习如烧纸钱等不文明行为就被舍弃,用鲜花等文明祭扫被大家接受。因此,“闰月不宜扫墓”这样的传言,很多人不会再去信,更没必要去当真。

曹永森表示,类似“闰月不宜扫墓”等民间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清明节作为后人传承赓续孝道的传统节日,要去除糟粕取其精华,不要轻信所谓的民间传言。

今年的清明节假期只有一天,为了避免当天扎堆祭扫,部分墓园执勤人员表示,清明节前后15天都属于清明时令,避开节日当天,在这期间都可以错峰祭扫。

延伸阅读:

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代扫墓?

哀乐环绕,西装革履的男子手捧鲜花,表情肃穆,穿过一排排黑色大理石墓碑基座,在一座墓碑前站定,弯腰、献花、鞠躬……这不是电影中的桥段,而是某公墓此前推出的一项“直播代客祭扫”新服务。

顾名思义,“代客祭扫”即代客哭坟,是一个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引发争议的新式服务。

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加剧、年轻人压力增大、新冠疫情影响等多种原因,部分逝者亲属无法按民俗亲自到现场祭扫,催生出形形色色的代祭祀业务。

随着清明节的越来越近,各网购、社交平台上提供有偿代扫墓服务的卖家多了起来。上海、北京、南京、湖南、广西等多地墓园殡葬服务机构均推出代祭扫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购买布置香烛、酒水、水果、点心、鲜花等,还可根据顾客的选择私人订制。

据报道,各地私人代扫服务的价格相差悬殊,内容也五花八门。例如某承接苏州地区代扫服务的卖家介绍,自己的服务一次收费500元,需要鲜花另加100元,需要水果或糕点再加100元。磕头另外加钱,如需现场打开视频直播请扫墓者面对亲人倾诉,则要加收200元。另一称可“代倒酒、代聊天、代号啕大哭”的卖家,开价高达1000元。甚至还有公司推出“超值烧纸套装”,从108元至1998元共五个档位,宣称均会手写表文,由“专业人士”用心代烧,保证亲人能够“收到”。

代客祭扫名目繁多,但是否真的抱有诚意,到底该不该提倡?

客观来讲,扫墓传统风俗逐渐新潮化,在某些层面上具备一定进步意义。在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不少人会选择在清明小长假返乡上坟祭奠,以缅怀亲人,但一些人确实无法亲力亲为,代客祭扫恰能满足这一人群的现实需求。墓碑有人清理、坟前有人献花、悼念有人代为转达,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也让生者对逝者的哀思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依托。正如有人所说:“能惦记这个事儿,愿意花这个钱,总比什么都不做,任凭墓穴荒草丛生要强吧?”

当然,扫墓的本意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请人代为祭扫其心可鉴,其行却未必妥当。

一方面,正如网友所言,清明祭扫重在心诚,请外人会损伤仪式感和“敬”的意味。清明祭扫更多地承载和体现了中国人的孝道,为的是传播和延续爱与亲情。古人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可见,祭祀活动绝非单纯地走程序做样子,而重在心到,重在追思、怀念亲人的真心。

另一方面,生者对逝者的孝心本无价,清明节寄托的哀思本无价。卖家收跑腿费、香烛钱倒无可厚非,有的细化到哭一场多少钱,“代传话”多少钱,跪一下多少钱,当此之时,服务人员每一个动作都明码标价,对逝者的尊重在哪里,与客户的共情在哪里?也难免让人觉得这祭扫变了味儿。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代祭扫市场发展方向还不明朗,却已有个别商家逐利而动,打起了歪主意。例如,有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价值200元的“代烧”服务后,接收到几段商家发来的现场视频,却发现“除了第一个视频是当天拍的,其他视频都是一个月前拍摄的。同一个视频,不知道多少人上当受骗。”再如,有骗子编造某人的去世信息骗人随份子,或谎称自己是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以让家属提供银行账号接收“丧葬费”来设陷阱,这些清明期间容易流传的“时令性”骗局,不得不防。

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人的观念不断更新,扫墓祭祖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文明祭扫渐成主流,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祭祀代替上香烧纸,通过平台线上“云祭扫”,不受时间空间约束,也更加绿色环保、便捷高效。尤其当下,疫情阴霾仍在,选择更加绿色安全文明的祭扫方式,既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代表着一种以人为本的祭扫新风尚——让生者平安,才能让逝者心安。

又是一年清明时,春风杨柳寄哀思。只要我们在亲人在世时善待他们,在其故去后诚意哀悼,又何必拘泥于祭扫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呢?

(原标题:网传 “闰二月清明不宜扫墓”?记者调查——)

来源:综合扬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