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池史——上海 松江篇

 抹搭花 2023-04-04 发布于广东

本文所述松江,实指古代松江府之附郭华亭县。

文章图片1

明清松江府城大致范围示意

春秋时,地属吴国,据明代松江府志记载,吴王寿梦于此筑华亭。吴亡后属越,越亡后属楚国。

秦统一天下后,其地分属娄(今昆山东北),吴(今苏州),长水(今浙江桐乡东北)、海盐四县。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改长水县为由拳县。

文章图片2

秦代

三国时,陆逊先被封为华亭侯(华亭为由拳县的一个亭),次年又进封为娄侯。东吴黄龙三年(231年),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子和为太子,为避讳,改禾兴为嘉兴。

隋代时,有华亭镇。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乾元二年(759年),改吴郡为苏州,华亭县属苏州。唐代华亭故城周围一百六十丈,高一丈二尺,厚九尺五寸。

文章图片3

唐代华亭县是上海地区最早的行政建置

唐末乱世,华亭之地辗转属吴越国。吴越宝大元年(924年),置开元府于嘉兴,华亭县隶开元府。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吴越王钱元瓘废开元府,华亭县改隶中吴军(苏州)。后晋天福五年(940年)(一说奏请在三年,敕置在五年),吴越国设秀州于嘉兴,华亭县改隶秀州。

文章图片4

清代松江府城图

北宋政和三年,设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相当于海关)于此,政和七年,改秀州为嘉禾郡,宣和三年又改回秀洲。

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秀州为嘉兴府,华亭县属之。当时的华亭县“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一大县”。

文章图片5

1842年松江城守营汛舆图,古图上南下北,图中右侧为松江府城西门外仓城

元初,华亭故城毁于战火。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华亭县为华亭府,治华亭县。次年改华亭府为松江府(以境内有吴松江得名。本为吴地松江,宋代称吴松江,明、清作吴淞江)。

至元二十九年,分华亭县东北境置上海县,属松江府。泰定三年(1326年),罢松江府,华亭、上海二县改属嘉兴路;而设都水庸田使司于原松江府治。天历元年(1328年),罢都水庸田使司,复置松江府,华亭县仍隶松江府。

至正十六年,华亭为张士诚所据,张士诚以史文炳镇守松江,修筑土城墙。

文章图片6

抗战前夕日本间谍绘制的松江城图

明初,于西门外修建水次仓(仓城)。洪武三十年于张士诚旧城基础上加砌砖石,整修松江府城。城周九里九十三步,高二丈三尺,窝铺二十五座,敌台二十座。设陆城门四座:东门披云,西门谷阳,南门集仙,北门通波。四门之旁各有水关。四门之上有城楼,东楼迎生,西楼寶成,南楼阜民,北楼拱宸。四门之外各有瓮城。

文章图片7

嘉靖中,知县以得胜港旧堡砖石,修葺水次仓,万历四十七年,知县于水次仓建公署仓廪,崇祯八年,松江知府增建仓城城楼四座。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分华亭县西北部设娄县,隶松江府。初设治于府城西的水次仓,后移入府城,与华亭同为附郭县。雍正二年(1724年),两江总督查弼纳以苏、松大县难治,奏请分县,分华亭县东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分娄县的胥浦乡及华亭县西南一部分建金山县。次年核准,雍正四年正式分治。

文章图片8

云间第一楼,原为松江府署谯楼。松江古称云间,相传楼基是三国东吴陆逊点将台。楼毁于日寇。

乾隆二十年,因护城河驳岸陡峻导致城墙塌毁,部分城河改筑石驳岸。咸丰年间,因太平天国战乱城墙损毁,同治十一年重修。

文章图片9

松江城水门

民国元年,撤松江府,娄县被废,并入华亭县。

民国三年,因与甘肃华亭县重名,改称松江县。之后为了修筑道路,拆除了瓮城,并在城墙上新开豁口增开新城门数座。

文章图片10

1948年,苏浙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丁锡山牺牲于战斗中,头颅被反动派悬挂在松江城墙

文章图片11

同为1948年上映的电影《小城之春》,取景中出现松江城墙

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墙砖先被拆除用作建材。而夯土城垣亦在往后的时光中因填路、填河而被挖取殆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