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大肆赏赐那些浴血奋战的功臣。但朱升却拒绝受赏,生怕自己不能善终。1年后,朱升要辞官还乡,朱元璋却不批

 四季视野 2023-04-04 发布于山西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大肆赏赐那些浴血奋战的功臣。但朱升却拒绝受赏,生怕自己不能善终。1年后,朱升要辞官还乡,朱元璋却不批。

为了感谢重臣,朱元璋对勋贵集团大加封赏,纷纷授予爵位和赏赐。最有名的两名文官便是李善长和刘伯温,但还有一个人,对朱元璋创业的贡献也很大,他便是朱升。

朱升不仅得到了相应的爵位,还继续在朝中任职,朱元璋甚至特批他不用跪拜,每次见面都以先生相称,对他十分尊重。

明朝初年,朱升的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书,帮着朱元璋拟定政策,迅速稳定政局,他的身份有点微妙,没有具体的职务和实权,但是至关重要,皇帝一天都离不开他。

不过,就在满朝文武都很羡慕朱升的时候,他本人却过得战战兢兢,满脑子想的都是早点离开朝堂,回到家乡养老。

原来,朱升早就看出朱元璋的本性,知道他是个可以共患难,绝不能共富贵的君主。

朱升认为,朱元璋只是暂时对他们这些开国功臣很好,一旦坐稳江山就会大开杀戒。

于是,朱升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提出辞职。但是朱元璋确实离不开朱升,说什么都不同意,老爷子无奈多干了1年,到了年满70岁的时候,再次上朝提出告老还乡。

这一次,朱元璋实在不好驳回,便勉强批准了朱升的请求。

朱元璋表示,一定要给朱升准备大量金银珠宝,让他晚年生活无忧无虑。但朱升却婉言拒绝,表示自己不需要赏赐,只想从皇帝手中得到一件东西。朱元璋有些纳闷,问朱升想要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免死金牌。

实际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给所有侯爵以上的人,都发放了一块金牌。朱升此时要求得到免死金牌,显然是预料到以后朝中会掀起很多风浪,想多一层保障。

此时的朱元璋有些意外,但是还是念在朱升劳苦功高的份上,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

就这样,朱升心满意足地离开南京,却并没有回老家,而是在安徽某地找了一处穷乡僻壤,租了一间小房子,在这里度过晚年生活。相比于那些同僚,朱升的结局确实比较好,但是他的免死金牌最终还是没有发挥作用。

朱升虽然去世了,但是他的子孙却被牵扯进很多贪腐案件中,哪怕拿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也不认账,依然对他们没有留情面。当然,这一切都和死去多时的朱升,没有什么关系了。

朱升是元朝末年有名的儒士,快50岁的时候考取功名,进入地方任职。朱升秉承儒家理念,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在当地颇得人心。朱元璋打到江南地区后,听说朱升是个人才,便主动登门拜访。

朱元璋希望朱升能给自己提些建议,他没有过多犹豫,脱口而出9个字,便是著名的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几百年来,很多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牵强附会,强行把九字真言加在刘伯温,甚至李善长的故事里,把朱元璋保持低调,不率先称王、积极发展军事和囤积粮草,说成是这两位谋士的功劳。

实际上,真正帮助朱元璋找准发展方向的人,便是看起来没啥本事的朱升。

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升一直跟随左右,还出了不少好主意。但因为李善长和刘伯温名声响亮,朱升退休得比较早,很多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明朝的开国功臣。

不过,李善长和刘伯温的下场,可都远不如朱升。

李善长是文官之首,被朱元璋当成师长对待,明朝立国后长期担任丞相,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是李善长心眼小,权力欲望很重,在位期间不断打击异己,对那些和自己不是同一阵线的人,尤其是来自浙江地区的文人十分反感。

这是因为,李善长代表的是淮西勋贵集团,是朱元璋的嫡系势力,他们看不惯那些后来投诚的浙东文人,两股势力形成党争,在朝廷上互不相让。

李善长还和胡惟庸有不清不楚的关系,对他们结党营私的事情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产生了反叛朝廷的心思,最终全家70多口人,全部被朱元璋处死。

刘伯温被称为半仙,指的是他神机妙算,什么事情都知道。其实,这些也有演义中的杜撰成分,历史上的刘伯温和李善长斗得你死我活。而且,刘伯温喜欢揣测圣意,多少有点威胁到皇权的威信。

最终,朱元璋默许胡惟庸下毒杀掉刘伯温,消除了这个巨大的威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