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1-1945:日本是如何奴役和残害东北人的?

 若悟369 2023-04-04 发布于安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在关东军的扶持下,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即位”,建立了“满洲国”。至此,东北彻底沦为了日本的新殖民地。

拓展阅读:

文章图片1

溥仪“即位”

为了让“满洲国”看着像那么回事儿,日本人不仅设计了“国号”、“国旗”和“元首制度”,还在其《建国宣言》中炮制出了“五族协和”理论

“凡在我国家领土之内居住者,皆无种族之歧视、尊卑之分别,除原有之汉族、满族、蒙族及日本、朝鲜各族外,即其他国人,愿长久居住者,亦得享平等之待遇,保障其应得之权利,不使其有丝毫之侵损”,“必使境内一切民族,熙熙皞皞,如登春台,保东亚永久之光荣,为世界政治之楷模”。

那么问题来了,何谓“五族协和”?这一理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文章图片2

“五族协和”主题海报

1)“五族协和”的本质

对于“满洲国”的本质,日本人认为,建立“满洲国”是“一君万民的日本国体的开拓”,“是日本皇道精神的发展”,“不是满洲民族的旧业复兴”。因此,“五族协和”理论,本质就是为了消除东北人民的民族仇恨和国家意识,最终达到长期霸占东北的目的。

因此,日本人在强调“五族协和”的同时,提到了支撑“五族协和”的先决条件——“必须以日本民族为核心”。因此,他们认为“日本人在满洲(东北)的地位,不是侨民而是主人”,“是满洲各民族”的“核心”和“天生的指导者”,“为了永远巩固满洲国的国家基础,必须要有日本国和日本人协助”。

为什么日本人会有如此狂妄的认知?因为他们认为,“(日本人)具有优秀的素质和卓越的实力,外部以谦虚的态度与其他民族交往,处于不持有任何特权的平等态度境地,不愧俯仰天地,不违背道义,指导启蒙其他民族”。

文章图片3

“满洲国”的日语海报,翻译过来大概是“来首都大新京(长春)开辟新天地”

因此,在“满洲国”建立后,关东军要求“满洲国”政府“(要)大力欢迎日本人移住到满洲国境内”,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方便条件,使其与原有各族同样享受土地所有权和公法与私法上的各种权利”,使日本民族牢牢地“扎根于满洲的土地上”。

1939年,“满洲国”治安部高级军事顾问花谷正,在沈阳“训练学校”视察时,就声色俱厉地训话说:

“满洲人把自己当成主人,把日本人当成客人,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在满洲的日本人绝不是客人,是地地道道的满洲的主人。谁不承认这一点民间可以请他自便,不能容许这种人存在满洲的土地上……郑孝胥说满洲国这个小孩逐渐长大了,就可以逐渐脱离怀抱了……这真是岂有此理,关东军司令部把他撤职了,这就是前车之鉴……任何一个满洲人要想把日本人当成客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文章图片4

花谷正,以经常打骂下属而“闻名”

总而言之,日本抛出“五族协和”理论的真正目的,就是想凌驾于东北各民族之上,使其成为永远受自己的摆布,听从自己的驱使的“皇民”,进而达成其长期殖民东北的险恶目的。

2)日本“副手”=中国官员的“顶头上司”

1932年,日本内阁通过的《满蒙新国家成立后对外关系处理要纲》提到,“为了在外交上和内政上掌握实权,最初应尽可能使之采用日本人作为官吏或顾问,并逐步地加以充实。”

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在发给溥仪的电报中如是写道(1932):“满洲国参议府参议、中央及地方各级官署之官吏要任用日本人,其人选委托关东军司令官推荐,解职亦需与关东军司令官协商取得其同意。对于满洲国政府的要求事项,一切均由帝国政府通知关东军司令官,通知满洲国使之付诸实施。”

简而言之,任免日本人在“满洲国”政权机构中担任要职的权力拥有者,并不是“皇帝”溥仪,而是关东军司令官。他可以通过“满洲国”国务院的总务厅,实施“内部统辖”。

文章图片5

本庄繁

根据“满洲国”《国务院官制》的规定,“总务厅”不过是“国务院总理”的幕僚机关,负责处理“国务总理”的“机密人事、主计及需用的有关事项”。实际上,总务厅是关东军控制“满洲国”的中枢机关,就连“国务总理”都要听从总务厅长官的指挥和调遣。

按照“常理”,在各重大事项和决策决定之后,都会拿到“国务院会议”和“参议府”进行走过场式的举手表决。不过,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日本方面能连过场都不走,直接命令“满洲国”的大员们“照做执行”。

另外,关东军还专门设立了“第四课”,可以直接向“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传达关东军司令官的旨意,并听取总务厅的汇报。各级地方政府中的监管机构,如省公署的总务厅长官,县旗公署的参事官,均由日本官员担任。

文章图片6

“满洲国”皇宫

“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稳定后方,关东军对“满洲国”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大幅度的机构调整,即“撤销总务司”,委任日本官员出任各机构的“次长(二把手)”“尽管日本官员表现得'相当的礼貌’,实际上他们全权控制和掌管着各部门的权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向“中国上级”发号施令,后者只能俯首帖耳,惟命是从。”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官员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在“满洲国”“建国”之初,“满洲国”政府的官吏为600人,其中20%是日本人官吏。以一些重要部门为例,总务厅和国都建设局的日本和中国官员比例为7:3,财政部和实业部为6:4,民政部和文教部为3:7。

到了1935年,各部门的日本官员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6000人,像国道局这样的重要机关,日本官员竟然占到了90%。

文章图片7

所有的“次长”,无一例外都是日本人

在“满洲国”的军队系统中,不仅有日本人担任顾问或教官。顾问都是日本现役军官,由日本关东军直接指派;军事教官主要是退伍军官,由顾问部指派。至于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实际上都掌握在这些日本人手里。

在“满洲国”“建国之初”,诸如司令官、团长、营长等职务还是由中国人担任,日本人主要担任参谋长或相关副职。伴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关东军直接任命日本军官担任正职。

文章图片8

“满洲国”军队

至于傀儡皇帝溥仪,同样受到了关东军的“重点关照”。关东军在溥仪身边设立“常驻代表”(1940年改称为“帝室御用挂”),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

从1931年—1945年,关东军相继派遣了上角利一、中岛比多吉、石凡志都磨、吉冈安直等人作为“常驻代表”和“帝室御用挂”。其中,吉冈安直的时间最长(1934—1945),长达11年之久。

文章图片9

吉冈安直

贵为“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几乎完全丧失了“皇帝该有的权力”,甚至连“诏书”的起草和“御玺”的加盖,都由关东军一手包办。对此,溥仪曾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如是写道:

“我出巡、接见宾客、行礼、训示臣民、举杯祝酒,以至点头微笑,都要在吉冈的指挥下行事….我要说的话,大都是他事先用日本语的中国话写在纸条上的。”

对于日本方面的肆意妄为,一旦有中国官员流露出不满情绪,就会被立即撤职或查办。比如最早出任“总理”的郑孝胥,因为一句“'满洲国’是个小孩,需要日本抱着走,但是,这个小孩逐渐长大了,就可以逐渐脱离怀抱了”,就直接被撤职了。所谓的“满洲国”,尽管有“独立”之名,但完全不存在“独立”之实。

文章图片10

实际上,中国“六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的题名,就出自郑孝胥之手

3)“五族协和”=“五族平等”?

坦诚说,尽管“满洲国”一再声称“五族协和”,但作为“领导者”的日本人,其地位和各方面的待遇,均远远高于中国人

1) 工人的工资待遇

据《满洲经济年报》对东北主要城市的中日两国工人的收入调查显示,在同一座城市中,两国工人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在20世纪30年代初:

  • 大连日本工人为3.19元,中国工人为0.86元;
  • 奉天(沈阳)日本工人为3.03元,中国工人为0.90元;
  • 安东(丹东)日本工人为2.87元,中国工人为0.90元;
  • 长春日本工人为2.96元,中国工人为0.70元。

到了30年代末,两国工人的工资差距更为明显。以昭和制钢所工人为例(1939):日本制钢工的日收入最高为4.50元,最低为1.80元,平均为2.28元;中国制钢工日收入最高为0.81元,最低为0.54元,平均为0.61元。

文章图片11

昭和制钢所

2)公务员和军官的待遇

同一级别的官员,“日本官员工资是中国官吏的3—11倍”,还特享“减免税、双重补贴等等优厚待遇”。在军队系统中,日本军官可以吃大米,中国军官只能吃高粱米;同一阶级的军官,日本军官的俸禄比中国人军官多得多。

在陆军军官学校,“日本学生穿着从上到下都是新的,中国学生除外出装外几乎都是旧的;(生活用品)日本学生使用新品,中国学生使用旧品;日本学生的主食是大米,中国学生的主食是高粱米,而且是作为牛、马等牲畜饲料的红高粱米”。

文章图片12

“满洲国”的中日军官

3)农民待遇

中日两国的农民,差距最为夸张。数据显示,日本农民每户占有土地达几十町步(1町步= 99.2公亩) 之多,而中国农民绝大多数没有土地。换言之,这些因为贫困而移民至东北的日本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了拥有超过100亩土地的大地主。

1941年初,日本通过各移民机构,采取“收买”和无条件“征用”等手段,掠夺移民用地达2002.6万公顷,是日本国内耕地面积的3.7倍。截至日本投降前,日本向东北农业移民30余万人,每人平均占有土地在7垧(1垧=10亩)以上,每个家庭约拥有土地多达30余垧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日本“开拓团”是如何掠夺“新满洲”的?)。

文章图片13

来到中国的日本农民

另外,日本人在诸如土地占有权、经商权、开办企业矿山权、教育权等方面,都有着“高人一等”的特权。甚至连关押犯人的场所,“日本犯人不能和中国人关在一起,所涉案件也必须经由日本司法人员审理。”

4)“五族协和”和“民族歧视”

别看日本人把“五族协和”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上,他们在东北各地大搞“民族离间”,甚至要求担任地方官员的日本人,刻意制造民族矛盾。基于他们的一套“大数据调研”,关东军还对东北土著民族进行了“深度”的“用户画像”:

  • 朝鲜族:“朝鲜民族,窃盗成性,好逸恶劳,好说大话,好谈政治”;
  • 满族:“满洲民族居住在满洲的为数已不多”,“他们多被汉族同化了”;
  • 蒙古族:“蒙古是一个半开化的民族,性(情)悍野,贪便宜”;
  • 汉族:汉民族的“文化程度”虽“较高”,但“我日本民族固有的精神文明高于他族,现在的科学技术知识远非汉族所能及”。
文章图片14

“满洲国”宣传画

因此,他们提出:

  • 对于汉族要特别提高警惕,我们日本人是否能够征服亚洲称雄世界,在于是否能够征服中国,如何把握汉族。
  • 朝鲜民族和汉民族既有血缘又有宿仇,可利用它、怀柔它,化为“皇民”,可使其与汉族疏远不可与汉族亲密。汉鲜两民族有冲突时,同等是非,要扬鲜抑汉,朝鲜人理曲(理亏)时要使鲜汉人同期曲直。
  • 汉满之间还存在着历史的仇恨,要促醒满族不要忘记这个仇恨,才能为我利用。蒙古民族与外蒙有亲戚血缘的关系,容易与赤俄发生关系,特别要提高警惕,发现异端分子严惩不贷。

接下来,我们就以几个少数民族为例,共同见识一下“五族协和”是如何“实际操作”的。

文章图片15

现在看“民族协和”这几个字,着实非常讽刺

1)朝鲜族

甲午战争之后,朝鲜就逐步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因此,大批不堪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人,辗转流入东北境内。“满洲国”建立时期,朝鲜人数量接近63万人;到了1940年,朝鲜人数量已经猛增至120万人(拓展阅读:你吃的东北大米,最早是朝鲜族先民带来的)。

1938年7月,关东军出台《在满朝鲜人指导要纲》,赋予东北朝鲜人“满洲国国民”的待遇。1939年5月,他们被升级为“大日本帝国臣民”。换言之,东北朝鲜人的地位原则上仅次于日本人,属于“二等国民”或“准高等民族”。

不过,除了少数充当日本鹰犬的朝鲜人以外,绝大多数的朝鲜人对日本有着刻骨的仇恨。因此,朝鲜人实际上一直是日本人眼中的“心腹大患”。

文章图片16

延吉的街道,拍摄于1936年

为了把朝鲜人拉进“皇国臣民”的阵营,紧随日本脚步的“满洲国”当局,同时推行了所谓的“皇民化运动”。他们大肆宣扬所谓“内(日本)鲜(朝鲜)一体”、“鲜满(满洲国)一如”的理论,旨在将朝鲜人培养成“忠良的皇国臣民”,让“朝鲜的今天”变成“满洲的明天”。

另外,“满洲国”当局还强制要求居住在东北的朝鲜人,必须将名字更换成日本姓氏,否则视为“非国民”,并以“不配给粮食及生活用品,不发放居民证,成人不准就业,儿童不准就学”等条件相要挟。

文章图片17

灰幕洞(今图们市)的“满洲国”税关,拍摄于1933年

但是,日本人不仅从未将朝鲜人看做“自己人”,还时刻提防、防范甚至歧视他们。已经更改成日本人姓名的朝鲜人,在物资和粮食的“通帐”(配给卡)上,必须附以原来的朝鲜姓名,以示“内鲜有别”(拓展阅读:朝鲜族是如何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尽管朝鲜人在生活待遇等方面与日本人有着很大差异,但在履行各种“义务”方面却不能逃避。随着日本侵略军在各个战场吃紧,征兵的任务也降到朝鲜青年的头上。据统计,先后有11294名在东北的朝鲜青年被征兵入伍,其中有6178人战死。与此同时,约十万朝鲜妇女被强制充当从军慰安妇,很多人含恨死在异乡(拓展阅读:读书笔记:韩国历史中的“狂妄”和“自卑”)。

文章图片18

和平少女铜像

2)蒙古族

在“满洲国”时期,居住在东北的蒙古族约80万人,尽管只占有人口总数的3%左右,但其生活空间超过了全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在“局势稳定后”,日本人在内蒙古东部各省、县、旗公署,安插了大批日本官员担任总务厅(处)长或参事官等职,直接操纵这些机构的运转。

与此同时,他们大幅度削弱了蒙古王公们的封地和各项权利,推行所谓的“中央集权化”,并以“保护”东四盟“蒙地”为由,禁止汉族人流入垦殖,逐步将之收归“满洲国所有”。后来,这些土地大部分沦为日本人的私产,其中一部分被日本移民所占据(拓展阅读:虚无缥缈“建国梦”:德王与“蒙疆政权”的前世今生)。

文章图片19

满洲国兴安北省省长凌陞,右边是关东军司令南次郎,左边是警备军司令布里亚特人乌尔金(1934-35)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还将“蒙古军(即兴安军)”视作自己侵略扩张的炮灰。基于蒙古骑兵机动灵活、善于在山林作战的特点,日本人在1937年征调“蒙古军”兴安支队开进三江地区,旨在一举“消灭”东北抗联武装。

另外,日本还利用“蒙古军”挑衅苏联、制造边境纠纷。1944年,关东军抽调蒙古青年组成一支“武装谋略部队”,即所谓的“关东军第二游击队”,正式编入关东军的建制,由日本军官率领。

苏联对日宣战后,队长松浦友好率领全队潜入苏境,准备在苏联后方进行游击战。可笑的是,战斗尚未打响,800多人的队伍逃散了大半,只剩下31名蒙古族士兵表示愿意“坚持到最后一刻”。深感绝望的松浦,最终“含恨自杀”,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文章图片20

乌尔金(左)和参谋长正珠尔扎布(右),后者的二哥甘珠尔扎布的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

3)鄂伦春族

东北抗联崛起后,大兴安岭成为他们活跃的主战场。与此同时,一批鄂伦春族青年加入到抗日联军的行列,让日本人伤透了脑筋。

1934年春,齐齐哈尔和黑河的日本特务机关,通过施以小恩小惠等方式,笼络鄂伦春族的首领,组织鄂伦春族青年组成山林队,搜索山林,寻找抗日武装的踪迹。1941年底,抗联三支队在呼玛县的塔源遭受鄂伦春族山林队的袭击,包括一名大队长在内的66人牺牲,损失枪支70余支,战马80余匹。

文章图片21

满洲国时期的鄂伦春民居

除了蛊惑鄂伦春青年“充当炮灰”之外,日本人还大肆搜刮、压榨和迫害鄂伦春百姓。比如鄂伦春民众猎取的珍贵皮毛以及鹿茸、人参等物资,必须上缴给日本人经营的“满洲畜产株式会社”,换取的是不等价的粮食或布匹。后来,连粮食和布匹都没有了,直接以橡子面和更生布(再生布匹)替代。

数据显示,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初,东北地区大约有鄂伦春族4000余人;到日本战败投降,只剩下不足1000人了。因此,越来越多的鄂伦春族民众,坚定不移地举起了抗日的大旗。他们或者投身抗联队伍,成为其中一员;或者主动为抗联武装送信、领路和运送粮食。

苏联对日宣战后,一大批鄂伦春族山林队员选择倒戈。有些山林队员故意将日本军官引进山区,将其“困死”;有些山林队员主动为苏联红军带路,捣毁日本特务机关,全歼了盘踞在鄂伦春族居住区的日本势力。

文章图片22

今天的鄂伦春人

5)小结

所谓的“五族协和”理论,不过是一句虚伪的口号。他们把日本人摆到五族中的“核心民族”和“领导民族”的位置上,要求其他民族必须接受日本人的“指导”、“鞭策”或“训诫”。换言之,日本人是统治者,其他民族是被统治者。

拓展阅读

文章图片23

“满洲国”《国民道德》教材封面

至于具体贯彻或推行“五族协和”的过程,根本看不到丝毫“协和”的影子。日本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其他民族惟有老实听命,不得有半点违背或执拗;涉及经济待遇时,就开始强调“日本人的工作能力强于中国人,双方存在差距是理所当然的”。如有不满,就是无休止的迫害甚至是杀戮。简而言之,“满洲国”是外族入侵的产物,是为殖民政策服务的政权,没有任何值得“追求真相”的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