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老城:吉林巴尔虎门和倒座观音堂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民国初年吉林巴尔虎门内陆图,取自《吉林旧影》

算上民国时开辟的“北新开门”,始建于清代的吉林市古城墙上先后开有十座城门。随着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到了现在,所有的城墙与城门早已不复存在,甚至一些以城门为源的地名也已荡然无存。位于今天光华路与昆明街交汇处路南就曾有一座城门——巴尔虎门,因这座城门,周围地域也在历史上被市民称呼为巴尔虎门里和巴尔虎门外。

这座城门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在乾隆七年(1742年)吉林城墙二次扩建时,巴尔虎门就是新建的五座城门之一。清朝同光时期,吉林城墙再次改扩建,巴尔虎门新修筑了具有8个砖垛的新门楼,远望去,城楼威严高耸、蔚为壮观。这座城楼一直存在到1929年,才为了方便交通而拆除。城门原址换为砖垛铁筋大门:门高3.6米,顶端有弧形钢筋相连,嵌有圆形厚铁板,铁板直径0.24米,上面楷书“巴虎”二字。这座新的大门一直存在到1958年才被最终拆除。

网友提供的阿拉肯家族旧族谱局部,此家族已改汉姓“佟”。

与其他九座城门不同,巴尔虎门的城门之名并非取自汉家典籍,而是得名于一个蒙古部落名称。在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东侧有一条叫巴尔古津的河流,河流周边草原古称巴尔忽真隘地,一部分东蒙古人世代在这里生息繁衍,被称为巴尔虎部落。清代早期,巴尔虎部落阿玉喜台吉曾率领一部分部众归附,被安置在克鲁伦河两岸的呼伦贝尔草原上(也有一些巴尔虎人留在故土生活,其后裔即今天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的布里亚特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由于驻防旗人换防变动,一部分巴尔虎人被编入旗藉,在一名叫阿拉肯的首领带领下由呼伦贝尔草原的克鲁伦河畔来到吉林城驻防。

经文史专家皮福生先生考证,此城门即清代的吉林巴尔虎门。

到达吉林后,大部分巴尔虎人和吉林原有旗人一样分散屯居在吉林城周围,他们聚居的屯子名称通常省略掉“尔”,被简称为巴虎屯。在今吉林市周边有很多叫巴虎屯或者巴虎的小地名,市区内延安路东侧和江南烽火社区,直到解放后仍保留着巴虎屯的地名(清代这两处属于城外)。巴尔虎人来到吉林后放弃了逐水草而居的习惯,开始了定居生活。不过有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巴尔虎人即便是在城中居住,或多或少还保留着饲养牛羊的习惯(圈养)。我幼年时居住的昌邑区永昌胡同就有一户在旗的蒙古人,他家直到解放后很多年仍保留着饲养奶牛的习惯。不过到达吉林后的巴尔虎人,即使在城郊村屯居住,也绝非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作为吉林蒙古八旗的骨干,他们和满洲、汉军旗人一起肩负着守土保境的军人职责。这其中有一部分巴尔虎人在乾隆年间被安排驻守北侧城门,那座城门也因而得名巴尔虎门

这个街口就是巴尔虎门旧址,远处石牌坊后为观音堂

在清代巴尔虎门内,吉林驻防各旗的专门管理机构“关防处”分列街路两厢(详见拙文《明明说满族八旗,为何吉林城会有十旗》),共同拱卫着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观音古刹。观音古刹也叫观音堂,直到近代一直为吉林佛教最大的寺院。至今,巴尔虎门周边景物早已天翻地覆,唯有观音古刹得以留存,静静地伫立尘世风中,见证着城市的变迁。

吉林的佛、道、儒三教皆来自关内,和北方其他城市一样,自古吉林的庙堂建设都遵循坐北朝南的旧制,以便躲避冬季凛冽的北风并尽可能多地获得光照。唯独巴尔虎门内的观音堂却是坐南朝北建造,属于民间所说的“倒座庙”。倒座寺庙在中国北方并不常见,这类有悖于规制的寺庙通常与一些特殊的事件有关,吉林的这座观音堂既然采用违反常规的建筑形式,自然也少不了一些与迷信有关的传说。

观音堂初建就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民国版的《永吉县志》记载:“相传乾隆元年,某总管得大士金身于清溪之中,供奉茅庵,后总管出征,屡蒙神佑,遂于乾隆三十五年,特建是庙。”寺庙选址于巴尔虎门里的“裤裆街”岔口,正对着城门。传说这种迎街对门的方位煞气重,必有震慑布置,才能保住一方平安。而庙址周边衙署仓廪密集、旗汉民众混居,法力无边、大慈大悲的观音大士平素为各阶层、各民族共同信仰,建观音道场正是不二之选。

在清代,吉林城各门出入常存一些民间说法:皇帝来吉林走迎恩门,军队出征、凯旋走德胜门……这座巴尔虎门内侧是监狱、法衙的驻所,砍头正法的死囚历来皆由巴尔虎门押解出城。当年,著名的反清爱国烈士熊成基,正是一路对围观人众呼喊:“诸君!诸君勿疑我为盗、为奸、为杀人之凶徒,我固一慈善之革命军人也!”慨然由巴尔虎门出城,赴九龙口刑场就义。因此一提起巴尔虎门,百姓大都心怀惴惴,颇有忌惮之情萦胸。于是将观音堂建为倒座的形式,正对着城门,若挺身护佑身后官、民之势——假观音大士南来之名,实为阻挡城门外刑场上游荡的厉鬼入城作祟,安抚城内百姓民心。而迷信上巴尔虎门在八卦上本属于艮位,是仓库、监狱、坟场所处的凶位。选巴尔虎人守卫此门,也是当时传闻巴尔虎人野性尚存,凶悍孔武,借一个“虎”字,协助观音大士在此压得住“茬”。

吉林市在松花江上放河灯

作为解放前吉林城佛事活动的中心,观音古刹的法会虽有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涅槃日等数场庙会,可规模最大的还是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也叫鬼节,对吉林城而言,安抚亡魂似乎是观音古刹肩负的重要职责之一,故此鬼节当日,观音堂举办的法式已然跨出了寺庙本身的范围。《吉林市区文物志》记载:(解放前)这天在寺内搭经棚,请外地名僧来吉诵经外,还举办水陆道场,设斋供十方僧众。入夜以后,在北山上悬起千百朵莲花灯,灯光如群星争灿……还要备舟,舟内满载荷花灯,从临江门顺流而下,随着缓缓舟行,荷花灯撒满江面。船上僧人则身着法衣,吹奏佛家乐曲,直至船和灯过东莱门外为止……

时过境迁,当年在城门驻守的巴尔虎旗人早都融于吉林城的市民百姓之中,非是特殊提及,已没有人记得孰是巴尔虎人,何为巴尔虎门了。今天,吉林城虽还有七月十五放河灯的旧俗,可祭祀追忆的都是信众自家亡人,更与观音古刹没有太大关联。随着巴尔虎门的消失,观音古刹这座坐南朝北的倒座寺庙前已无刑场,肃杀之气为寻常巷陌代替,连那一带的地名也早就改为“向市场”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