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市老城变迁史

 沧桑的猴子 2016-12-14
康熙皇帝之所以在吉林建城,是由吉林具有的优越战略地理条件决定的。吉林四面环山,树林茂密,江湾开阔,顺治时,即于此处设置造船厂,并创建水师营,以抵御沙俄。其水路乘船泛松花江而下,可抵达黑龙江中下游区。其陆路,可从龙潭山下尼什哈驿站出发,中经盛京,直到北京(这条驿路是康熙九年设计建造的)。吉林地处东北地区腹地,地缘位置极佳。吉林建城可北上抗俄,西控蒙古,南卫两京,并可与宁古塔、盛京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弧形防卫圈,以保护柳条边东的“龙兴之地”。由此可见,在吉林建城能够一举四得,可谓谋虑深远,决策英明。


清康熙十二年所建的新城(此称谓区别于西汉以来所建城池),坐落于吉林市玄天岭以南、松花江北岸。康熙十年(1671年)设副都统,当时的宁古塔将军巴海派副都统安珠瑚率兵700名,会合当地八旗兵600名筹划建城,于两年后完成。

新城的形制,据《盛京通志》记载,南依松花江,东西北三面竖松木为墙,高八尺,北面280步,东西各250步,周长780步。三面各有一门。松木墙之外,又修一道护城壕。壕外有土墙,周长7里又180步(旧制每步合五营造尺,1里合1800营造尺,1营造尺合公制32厘米),计合今天4320米。东西边墙紧靠河岸。从三边的长度看,这是一座规模较大、有外城和内城的新城。

新城的特点不仅是外土内木,池河交错,而且一边依江无墙,城筑三面,自古少有。这样的形制结构,在清东北所建诸城及整个建城史上,也是独特的。吉林城建于江畔的河网地带,当时城北山麓,湖泡泽潦,东西相连,两端有河通于江中,城即建于江河湖水相连的“岛上”。而且,木城与边墙之间亦有护城河,颇似一座水都。整个城池的面积近1.2平方公里,城内可居住面积约0.185平方公里。


吉林城第二次修建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这时的宁古塔将军是鄂尔达。康熙十二年,以兵力修筑的吉林城,竖木为墙的内城面积狭小,木城外为池,池外为墙,墙外临河。这种军事城防的结构,既不能有通达的市街,也难以居住商民和在城内形成集市。正如杨宾去宁古塔路经吉林所看到的,唯“西关百货凑集,亦边外一都会也”。集市设在西关而不在城内。乾隆七年,对城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关于改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该年发生重大火灾,烧毁衙署、官民房屋数百间,因而需要修建;一是与次年乾隆皇帝东巡吉林有关,提前修城改造是为迎接皇帝做准备。

改造后的吉林城,去掉了中间的木城,废掉了木城外的城壕,修整平展,扩充了城区的面积。新城墙在外边土墙的基础上重修,基宽5尺,顶宽2.5尺,高一丈,周长1451丈(约4640米)。若以原木城区计,东伸1000余米,至今吉林大桥西,东北扩约900米,即巴尔虎门处,比原土墙周长增加300余米,城内可居住面积扩展到2平方公里有余。

新城共设五个城门,即小东门,大东门,巴尔虎门,大北门(今北极门),西门(今临江门)。在城内规划上,以将军衙门为中心,与城门相对应,开辟五条大街。通往小东门的为粮米行街,通往大东门的为河南街,通往大北门的为大北街,通往西门的为西街和西大街,通往巴尔虎门的为一条狭窄的小路。这一改建和规划,为商行和手工业的发展及在城内设集市、加强城乡交流创造了条件。为便利城内交通,避免雨天泥泞难行,城内主要街道逐步铺上木方和木板。以木铺路成为吉林市政建设的一大特点,反映了吉林城周林木繁茂、地产木材的资源特色。

此次修建后的吉林城,南部略宽,北部偏窄,北边北极门一线呈突出之势,整个城体类似琵琶状,绕城而流的松花江,在城的一侧陡然转了一个弯,于是,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来吉林巡狩,在城西欢喜岭驻马观览吉林城时,心中欢喜,遂留下了“琵琶城,弯把湾,铜帮铁底松花江”的赞语。由此,吉林城又有“琵琶城”之称。


吉林城的第三次修建是在同治五年(1867年)至同治六年十月。时任吉林将军富明阿为预防“马贼”李半疯攻打吉林,倡导文武官员和地方士绅捐资,重修吉林城。这次重修变动较大:把原来的外墙全部改为叉垛刀的土墙。老北门一带城墙向北扩展了298丈,接近千米,西南扩至临江门,城墙高1.1丈,基宽1.5丈左右,城墙上面加了3尺高的砖砌女儿墙,城墙周长约5600米,南面仍无墙。由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江堤被大水冲塌,又在沿江新修长5里的木栅栏一道,城周总长约8480米,城内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域进一步扩大。

这次整修,全城增至八个门。东西有两个城门,紧南头靠江的叫“东莱门”,俗称“小东门”,在今市广播电台附近。东面北头叫“朝阳门”,俗称“大东门”,在今河南街东头处。北面有三个门,紧东边的叫“巴尔虎门”,简称“巴虎门”,在今观音古刹北边,正中的叫“北极门”,在今8路公交车“北极街”站桩附近,最西边的叫“致和门”,在今立交桥东侧、致和街与铁路交叉处附近。西面有三个门,西南角紧靠江边的头一个门叫“迎恩门”,在今毓文中学西侧附近,再往东北去第二个门叫“福绥门”,俗称“水门洞子”,再往东北去第三个门叫“德胜门”,在今北大街与德胜路交会处的西边附近。以上各门除致和门、福绥门外,剩下的皆建有城楼,其形状与现在寺庙的钟鼓楼相似,高五丈,门宽一丈五尺。此次修建城垣,新城北墙向北扩展,整个城垣琵琶形状更加突出。


吉林城的第四次修建是在光绪九年(1883年)。时任吉林将军的希元对吉林城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建,这次改建取直了部分城墙,将土墙全部改建为砖墙。墙高一丈二尺八寸,厚三尺,每隔五尺修筑一个垛口。这次修建取消了沿江的木栅栏,又把城西门外已经倒塌的土墙废除。此次修城虽城内面积并未扩展,但工程较大,改造后的城墙巍峨壮观,给吉林城平添了几分气势。

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吉林,在东莱、朝阳、巴尔虎门外,即今吉林火车站和重庆路一带开辟商埠。为了交通方便,在东莱门和朝阳门中间,开辟了一个城门,叫新开门,地点在今市公安局附近,并将原粮米行街东移伸至新开门。

民国十九年(1930年)秋,由于当时吉林陆军训练处驻在城外原市食品厂一带,为了便于东北边防军驻吉副司令部与训练处的往来,时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吉林省长的张作相,决定在朝阳门与巴虎门之间新辟一个城门,叫北新开门,即今新八中门前向东走与南京路交叉处。于是,吉林的城门最后增加到十个。此外,民国十二年(1923年)五月初五日,迎恩门城楼被火焚毁,之后,各城门做了改建,又将迎恩门改称临江门,巴尔虎门改称巴虎门。

改建后的城门不再建城楼子,而是简化为在路两侧相对应,各立钢筋水泥方形立柱。两个立柱上端以铁木结构形成横空高悬半圆式开门标牌,上书大字,如临江门、北极门、德胜门等。有的门就更简单,只有两侧立柱,而无开门标牌,如新开门。


从清初吉林建城到民初改建城门,各城门的命名颇有文化意蕴和区位特色。迎恩门取意于迎接皇帝进城。德胜门取意于崇尚德治,此门开辟之时曾叫“得胜门”,是因驻守吉林的将士,奔赴前城或班师回营多经此门,以此寄予将士出征得胜凯旋之意。致和门取意于回汉民族和睦共处。巴虎门的“巴虎”是满语,有吉祥福地之意。福绥门取意于幸福安好之意。朝阳门取意于门处朝阳之地。大东门取意于方向,后改称的临江门取意于靠江。北极门取意于在城之最北。这些城门又往往统带一两条或更多条街巷,如大东门统带大德胜街、小德胜街,朝阳门统带朝阳街、东窖坑,临江门统带船营街、顺城街,致和门统带致和街……这些街路都是为所属城门统带而繁盛的名街大道。

吉林老城墙的拆除是从1928年开始的。由于城区繁荣发展与交通的需要,加之城墙年久失修,数十年间,陆续对城墙予以拆除。如德胜门城墙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一部分,即德胜门外右拐傅家猪店胡同的一段城墙,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尚存有近百米长的青砖城墙,5年后的伪康德六年(1936年)才彻底拆除完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40年。到1994年时,在大东门北侧原食品厂后墙处,还有一段不到100米的旧城基遗址。1996年,由于住宅小区的开发,这段墙基被清除。至此,吉林老城垣踪迹全无,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吉林老城德胜门
 吉林老城东萊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