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刨根问底吉林市】一起去看看吉林市的十座大门

 日月明书馆 2016-01-25



   素有“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美景”的吉林市,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散落各处的文化碎片,在城市的发展中不断的聚合,发展,放大,熠熠生辉。

    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古老的文化印记您可都一一知晓?从2016年1月1号起,都市110《松江潮声》推出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为您讲述家乡更多的精彩。

        您知道吗,在清朝吉林市曾经有十座大门,迎恩门-福绥门-德胜门-致和门-北极门-巴尔虎门-北新开门-朝阳门-新开门-东莱门。这些门分别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今天的《刨根问底吉林市》,记者棪琳就和您一起踏查一下这些城门的遗址。


        在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处副处长赵建敏拿出了《吉林市街图》指给记者看,从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十座大门在我市的具体位置,连接城门的是连排的城墙。城墙和松花江圈出一片封闭区域。这片封闭起来的地方,就是城区。城墙往外,就是当时所谓的乡下了。城墙外靠近城门的位置在当时可是繁华的所在,但是再往外,就越发荒凉了。而城区里,居住的大多都是行政官员、水师军官和富商等。 


老吉林城的旧图片

        市地方志指导处副处长赵建敏:第一个门是迎恩门,然后紧接下来就是福綏门,去往北山的必经之路,然后就是德胜门,现在的德胜门,然后就是致和门,致和门过去就是北极门,然后就是巴尔虎门,北极门最开始叫大北门,后来改成北极门,然后巴尔虎门最开始叫小北门,后来变成现在这个巴尔虎门,巴尔虎门下面就是北新开门,北新开门下面就是朝阳门,朝阳门下面就是新开门,现在公安局这个位置,再往下面就是东莱门,现在的天主教堂的位置。


现在还能在网上搜索到的吉林市的旧城

        当时的水师营就在如今的西关宾馆附近。我们现在熟知的临江门当时被称做迎恩门。包括当时城门的匾额上书写的也是迎恩门。迎恩门的名字,缘于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曾通过此门进入吉林城而得名。

        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赵磊:临江门名字由来跟清代皇帝巡幸吉林市有关,清代有两个皇帝先后三次,巡幸了吉林城,第一个就是康熙皇帝,他分别于清康熙21年也就是1682年,和清康熙37年也就是1698年巡幸了吉林城,清康熙21年的春天,吉林城的西门上就悬灯结彩,悬挂了三个大字,迎恩门。迎是欢迎的迎,恩施恩宠的恩。吉林城内的将军副都统首领这些文武的大小官员都出城,跪拜在新铺的黄沙路上迎接康熙皇帝进城,这个迎恩门就是在建城时在西边开的门,原来的西门也因此改名为迎恩门,迎恩门这个名字后来也有所更改,这个名字延续了230多年,直到民国17年1928年改称为临江门。


清朝时的临江门

        说起德胜门,大家就更熟悉了。7路、8路公交线还在这里专设了站点。离它不远的路就是德胜路。这里是因为曾经靠近演武厅而得名。

清朝时的德胜门

        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赵磊介绍说:清朝时,吉林省的演武厅就相当于现在的军校,位置就在现在的人民广场位置。从城区经过德胜门,就是演武厅。所以德胜门最开始叫“得胜门”。旗开得胜的得胜,寓意军队可以取得胜利,后来叫白了就成了德胜门。吉林有五个城门其中就有德胜门。清康熙二十一年就是 (1682)春和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帝曾两次亲巡吉林城,兴水师,设船厂,造战船以抗击沙俄侵略边疆。因天朝出师以仁义为甲胄,礼仪为干橹,以德服人,遂开城门德胜门,取意为“以德取胜”、“道德服人”。自以后凡遇到战事自德胜门出兵。满洲国时期吉林市沦为殖民地,因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伪政府组织吉林省立第四国高等省立市立学校师生义务拆除旧城墙,随后吉林老城各城门后也逐一被拆除,德胜门也没有幸免。

清朝时的朝阳门

        你能想象,当年的大东门东侧,如今的东市场附近,在清朝中期还是一片菜地吗?吉林市著名富商牛子厚的曾祖父,就曾在这里种过菜。大东门的正式名称叫朝阳门,如今的朝阳街名称就来源于此。不过,沿袭着以前的叫法,这里一直被称为大东门。旧时江城十大门,当属大东门最为繁华了。

        这还得从吉林市建成的时候说起,吉林市建成大家都知道是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奉命率领满洲八旗军队三千多人到吉林倚着江边建城。施工过程大概是两年,那么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吉林城初步建成。当时吉林城,南面临江,东、西、北三面是城墙。那时候城墙是用松木做的,城墙高八尺,全程周长是7华理180度,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分别在东西北三面各开一个城门。采取简易的方式,当时城门的命名就以方位命名,也就是东门西门北门,其中向东而开的城门,就是大东门。大东门这个名字在同治五年(1866年),由吉林将军富明阿、吉林副都统富尔荪带头捐款集资对吉林城进行大扩建,这个时候大东门已经修建城楼,更名为朝阳门。之后在朝阳门大东门这个名字来回更替,大概到了民国时期改名为大东门。

        大东门往北,如今的光华路与昆明街交汇处,就是当年的巴尔虎门。这里,是死刑犯出城“秋后问斩”的必经之道。巴尔虎门曾经是司法核心地带。

清朝时的巴尔虎门

        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赵磊:从大东门往北,也就是现在的光华路与昆明街交会处,是当年的巴尔虎门。巴尔虎门曾经是死刑犯出城“秋后问斩”的必经之路。巴尔虎门是南北方向,门口西侧附近,就是当时的“吉林省监狱”,东侧则是“吉林省高级法院”和“吉林市中级法院”。所以说,这里是当时的吉林省司法核心地带。 “巴尔虎”是音译,比较特别的是来自蒙语,意思是蒙古的巴尔虎部族,因为这里曾经驻扎过来自巴尔虎部族的一支劲旅。另外,大东门与巴尔虎门之间曾有一个北新开门,是1930年方便张作相卫队进出城而扒开城墙建立的。

        那么福绥门、致和门、北极门、北新开门、新开门、东莱门又都是现在的哪里呢?


清朝时的北新开门

        吉林市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赵磊:东莱门是吉林城最早五城门之一。东莱门,即小东门,在今广播中心附近;北极门,在今北大街与桃源路交汇处; 致和门,在今致和街与桃源路交汇处。福绥门俗称水门洞子,在今顺城街与福绥街交汇处。宣统元年(1909年),因为吉林市东关要开设商埠,便在朝阳门与东莱门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市公安局门前增开一门,叫新开门。国民十九年(1930年),又在朝阳门与巴虎门之间,也就是今天的吉林市食品厂东南一带,又开一门,叫北新开门。

        怎么样?说到这里,您是不是突然发现,吉林市还有许多自己并不了解的地方?没关系,关注《松江潮声》特别报道“刨根问底吉林市”,让您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





编辑:王宏    美编:小王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