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纪事:被如今吉林人忘记的六月六庙会,到底祭祀的是啥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春季里开花十四五六,六月六啊看谷秀啊,春打六九头……199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出的小品《如此包装》中,赵丽蓉老师曾演唱了一段“爆改”《花为媒》唱段。在这个唱段中,六月六这个时间节点在“沉寂”多年后,被隆重提出——在无数人回味电影《花为媒》的经典场面之际,于不经意间,也忽然忆起旧时吉林城厢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特别是一些有过下乡经历和农村生活的人,更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六月六的南北通行的“晾晒”民俗

对中国中东部地区而言,农历六月初六已然进入盛夏伏天,此时天气昼长夜短、高温多雨,自然界花红柳绿、万物竞荣。由于湿热的环境极易滋生霉菌、蛀虫,关内陆区民间有晾晒物品的习俗。传说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唐僧取经回国,于六月初六将过通天河时浸水的经书晒干的往事。非独佛家,民间早就对六月六晾晒书籍、衣物有着自己的解释——说这天乃是天龙晒鳞甲的日子,神龙通常不会驰纵天宇,行云布雨。而人间的皇帝又常以天子龙孙自居,在六月初六便效法神龙,晾晒龙袍锦服。上行下效,民间百姓也会选择这天晾晒书籍、衣物。

事实上六月初六的民俗内容远不局限于晾晒,在关内陆区,这一天也有回娘家探亲之俗,即“姑娘会”;一些地区还有赶猫、狗下河洗澡之俗,即“狗洗澡”……当然,最普遍的还得说是六月初六晾晒之俗。由于太多的民俗都指向六月初六这个这个特殊日子,于是这一天在历史上干脆附会上大禹生日,而被定作(贶,音 kuàng)。

自清代以来,关内陆区复杂的六月六习俗被东北地区接受了一部分,在与本地习俗交融后,混杂成为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新民俗。如吉林城百姓也会有在这天“晒衣曝书者”(民国版《永吉县志》)。俗谚“六月六晒皮肉(裘)”,老百姓会在六月六当天在庭院扯绳拉杆儿,把衣物、被褥,特别是裘皮衣服搭挂在阳光下曝晒,收衣物时,还会用木棍敲打衣物,据说一晒一敲,衣物不“生虫子”。为什么要强调虫子呢?因为在东北,六月六最重要的民俗还是与杀虫、驱虫、避虫有关的“虫王节”。

民国地图中新开门里虫王庙的位置,现为吉林市中心医院

老吉林城八蜡庙里的神祗

据《吉林通志》记载:八蜡庙俗称虫王庙,在城内东南隅,正殿三楹,东殿一楹,北殿三楹,西殿一楹,南配庑五楹,禅堂三楹,大门一楹,康熙六年(1667年)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东三省练兵大臣穆图善倡捐重修。而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则记载,八蜡庙在瘟神庙一侧,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修建(于康熙六年时,吉林木城尚未修筑,茫茫荒原上人迹罕至,也没有窑炉生产青砖灰瓦,尚不具备建设规模宏大的庙宇的可能,故而《吉林外纪》所载当为可信)。因在《礼记-郊特牲》中提到昆虫为八蜡之八,故而虫王受享的庙宇也有了八蜡庙的别名。

许多地方史料都记载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传说是虫王寿诞,在解放前,虫王庙在这一天要举办庙会,借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八蜡虫王爷保佑。这虫王究竟何许人也,民间传闻很多。有的说是《齐谐记》中提到在钱塘江灭虫的阳董昭,有的说是南宋名将刘锜,还有的说是金朝时因灭虫有功受封虫王的“鹙鸟”。而无论是人是鸟,大多与灭虫有关。

从每年五月下旬开始,吉林地区进入高温多雨的伏天。这时候,田野中禾苗、杂草一起拔茎舒叶,蝗虫、蝼蛄、螟蛉等害虫也大量繁殖,极易大举啃食庄稼,形成虫灾。为阻止虫灾爆发,农民们会在田间积极清除杂草,一如农谚所说“要想虫子少,除净地边草”。然而人类的努力往往还是不能遏制虫灾的发生,尤其是蝗虫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给靠天吃饭的农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于是在生产力落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臆造出一个管理所有虫子的神明——虫王。

蝗灾

因盛夏时节杀虫、驱虫、避虫的一系列活动,剿灭、处置的都是虫王所辖部众,“或有捕杀蝗虫,则争相告诫,谓必触神怒。捕蝗虫者或以心理作用,抑郁成疾,祈祷后,病霍然,则信服之矣。”(《东北岁时节俗研究》)出于对神祗的敬畏,百姓通过对虫王的祭祀和祈祷,来希图对自己消灭害虫的谅解,进而躲灾避害,获得良好的收成。

旧时,吉林城不大:南濒松花江,北到今天的光华路,东抵今天的南京街,西达越山路、顺城街、北京路一线。老城城周边和对岸的江南地区都是农田菜地,其中尤以菜地居多。包括船厂巨富牛子厚的先辈以及吉林市第一任市委书记李维民的先辈,都曾是东关种菜的“菜农”。靠天吃饭,自然少不了对虫王的敬畏,每逢六月初六,吉林城周边的菜农都会组织祭祀虫王爷的庙会。民国版《永吉县志》记载:六月六日虫王庙会,各菜圃备牲礼,祭神祈年赛愿。虫王庙内香火升腾,庙外则搭台演戏,一派热闹场面。同时,各地农村……即便这天不杀猪,也要宰鹅、杀鸭来祭祀虫王。人们习惯把这天吃喝称为“吃虫王日”(《东北岁时节俗研究》)。

在旧时,虫王庙会仅仅是祭祀虫王的一部分,在寺庙之外的田间,所谓“虫王祭”更加热闹。尤其是吉林城本地的旗人,由于“战为兵,驻为民”的政策,很早即从事农业生产。在原有祭祀习惯和关内传来的风俗融合后,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祭祀虫王爷风俗。

满族虫王节祭祀,图片取自“伊通发布”

满族人的虫王祭

在吉林城生活的满族人固有萨满习俗。萨满习俗并非宗教,只是一种朴素的原始信仰。萨满习俗相信万物有灵,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虎豹牛马等动物、以及桃柳芍药等树木花草、祖先英雄都加以崇拜。这其中也包括影响农业生产的昆虫,一如伪满出版的《吉林新志》所言:得驹三日,必祭马王,苗多害虫,则拜恳虫王

农历六月初六前,满族人家会事先泡米碾面,制成粘面,并在正日子包制玻璃叶(椴树叶)饽饽,为虫王祝寿。传说虫王会在自己寿诞之日“放马”,即驱赶“兵马”(害虫)到处奔走巡游,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虫灾泛滥。于是在为虫王祝寿时,满族农民会 制作很多小三角形彩旗,在旗的顶端粘上玻璃叶饽饽插在田边和地里,以表明这里是虫王爷的田地,借以阻拦虫王兵马闯入啃食刚刚抽穗的庄稼。

这种在今天看来荒诞不经的做法自然不会保证农田免除虫灾,于是一些常发生虫灾的地区还会在田边举办兴师动众的大祭祀。这种祭祀由察玛主持,设祈福祭品,击鼓摇铃,且歌且舞。盛装民众则跪拜祷告:“虫王爷,把你的兵马收回去吧!”即便如此虔诚,仍不能杜绝虫灾侵凌,故而到了伪满以后,因“生活艰难”,这种靡费过大的祭祀“亦多废除”(《吉林乡土志》)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常识的普及,虫王信仰在民间的影响逐渐势微。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义和团当作吉林城五大拳坛之一后,虫王庙在吉林城的影响也江河日下。民国后,永吉县立第一小学和县立图书馆分占了虫王庙庙舍,在庙堂祭祀虫王的活动正式退出历史。及至吉林市解放后,崇尚科学的风气遍及吉林市内外,非但祭祀虫王,甚至连六月六晾晒之俗也逐渐在民间淡化——人们开始选择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对付生产生活中的各式害虫,若非那赵丽蓉老师的唱词提醒,恐怕六月六曾是重要日子的事,也被吉林人忘记了。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