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创立初期,在吉林市办公时期的合影照片

 吉林乌拉永昌源 2023-04-04 发布于吉林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最近有关供销社的新闻屡见舆论风头。许多人称供销社是”重新“出现,是卷土重来,这未免过于偏颇。仅就目前我看到的资料,供销社组织一直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并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默默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只不过几十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城乡中的供销社组织已经不是商品流通领域的主角,至少在吉林市城区,现在已经很难发现供销社的踪迹,年轻人对这个组织更是感到非常陌生了。

作为七零后,我对供销社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也谈不上熟悉。从小到大,商品流通领域的所见,要么是商店、副食店,要么是批发站、专业公司,供销社通常只是出现于家长和周围人语言交流中。直到八十年代中期乘船去江东永安游玩,才第一次在路边看到了供销社,主观理解这就是副食店加商店的形式。

作为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吉林市的供销社历史可追溯到伪满时期。据《吉林市供销志》记载,日伪当局曾建立过一些合作社组织,但那些合作社主要是为了盘剥中国人及满足伪官吏的消费享乐。抗战胜利后,为消除私商的中间剥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吉林市周边农村的人民政权,筹建了区合作社、村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和手工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合作社组织。

1948年吉林市解放后,合作社的形式和数量也有了长足提升。当时吉林省省会设在吉林市,1948年10月,省商业厅曾设“合作指导科”,统筹管理全省合作社组织。1949年5月,吉林省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吉林市召开,经中共吉林省委批准,吉林省合作总社正式成立(厅级群众团体,受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领导)。“代表党和政府领导全省合作社工作,并直接经营供销业务”(《吉林省供销志》)。1949年8月11日,吉林市合作总社成立《吉林市供销志》)。

1950年12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成立,省合作总社遂接受吉林省和全国合作总社的双重领导。这一机构的管理架构、业务项目逐步完善起来。1954年吉林省省会迁往长春市,省合作总社随之迁出吉林市。从1949年到1954年,省合作总社在吉林市存在了5年。迁往长春后,几经变化,机构名称改为吉林省供销合作社。

关于省合作总社在吉林市的办公地址,省、市史志均未有明确记录。据一些老人回忆,省合作总社大概在今天津街与青年路交汇处的东北侧,即天津街批发市场南侧和东侧的大库。这里在伪满时期是“生必市场株式会社吉林支店”,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吉林市纺织品批发站。不过这一说法只是口述回忆,由于年代久远,且吉林市解放初期省、市、区三级机构挤在规模不大的城市中,单位名称芜杂难辨,口述回忆是否准确,还有待于文献资料佐证。

在《吉林省供销志》中,有两幅黑白照片,从年代上判断,应当是省合作总社在吉林市办公期间拍摄。其中一幅题为“1949年吉林省第一次合作社代表大会会场”,由于是七十多年前的场景,物易时移,很难判断出这座建筑的位置。另一幅题为“1954年吉林省合作总社首届第二次社员代表大会合影”,由于隐约可见照片拍摄于“六月一日”,此时距省会迁出吉林市还有数月时间,因此判定其背景建筑肯定位于吉林市某处。

在五十年代初期,吉林市能够举办大型会议的场地不多,结合目前已知的老照片,该照片背景建筑不是某处影院,也不是某个机关。这个会场被一些二层楼环绕,其中右侧的二层楼很像日伪时期日本人住的那种“职工公寓房”,因而怀疑这个建筑要么是在吉林市东关某处,要么是在北安里一带(可排除铁安里、北宁里)。仔细端详这张照片,背景建筑看着是很面熟的,只是想不起这座建筑在哪里见过。

机缘巧合,在好友贾大为先生提供会场照片的次日,好友“西关土著-泉”也发给我一批照片,其中一张正是1954年吉林省合作总社大会合影”的背景建筑。这座建筑果然不应该陌生——我少年时曾多次从其门前经过,只不过没有进入其中而已。这座建筑就是位于原杭州路上的部队俱乐部。该俱乐部所在区域在日伪时期是日本关东军第二守备大队的军官、士官住宅区,这与初见照片时的推断相符。在修筑解放大路时,临杭州路一侧的老建筑全部被拆毁,现为儿童公园东侧面对的解放大路路面。

虽然省合作总社在1954年迁往长春市,但这对吉林市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并未产生绝对性影响。此后,吉林市供销合作社在吉林市及周边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长辈甚至和我提起过北大街的”三销“,并着重强调位于市区内的这个供销社,经营品种极其丰富,收购与销售并举,销售的商品不仅有日用百货,还包括建材,甚至连殡葬用品都有售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供销社这一商品流通组织,越来越倾向农村地区和农资土产,吉林市市区的供销社似乎在八十年代就居于历史舞台的幕后。

对于近期网络上激增的供销社新闻,我觉得不应有过激的情绪。供销社之所以受到人们诟病,主要是当年没能顺时顺势进行必要的改革,最终成为”守法不常变则悖“的事例而已。回想当年的国营单位,无论是商店还是饭店,哪家没有”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呢?

在如今,为了振兴实体经济,减少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传统的供销社的组织形式未必不会有活力。当然,近几十年供销社的沉浮根源,也应当引起重视,尤其是那种拿着”铁饭碗“的有恃无恐情愫,万万不可死灰复燃。且时代的发展,群众思想的进步,说起供销社,反倒是提醒某些持有小”铁饭碗“的人士,好好看看供销社的辉煌与黯淡跌宕交叠的历史,不难明白:铁饭碗并不是没有打碎回炉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