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传-晁 错

 西游花卷 2023-04-04 发布于江苏

晁 错

晁错(前200一前154),颖川那(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政治家。

晁错曾经从张恢学习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学说。文帝时历任太常掌故、太子舍人、太子家令等职。太子刘启(景帝)对他十分器重。

当时,北方匈奴贵族统治者不时发兵侵扰,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晁错先后上了《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募民实塞疏》。晁错主张抗击匈奴。在《言兵事疏》里,他分析了匈奴和西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指出只 要 指 挥 得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那末,抗击匈奴定能取得胜利。在《守边劝农疏》和《募民实塞疏》中,晁错提出了“徙民实边”的主张,即以大规模移民到边疆定居,让他们一边从事生产,一边进行军事训练,以守卫边疆。这些建议受到了汉文帝的赞赏。

公元前一六八年,晁错又向汉文帝上了《 论贵粟疏》和《减收农民租疏》。在《论贵粟疏》中,晁错提出了“重农”的主张。他认为,鼓励农民从事生产,减轻赋税,广积粮食,充实库禀,防备灾荒,就会取得老百姓的拥护。而当时尽管法律上重农轻商,但商人仍旧富贵,农民依然贫贱,而想要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只有“贵五谷而贱金玉”实行“以粟为赏罚”。即凡是能向国家交纳粮食的,可以受爵,可以免罪。能交纳粮食的都是富人。富人通过纳粮收爵,国家就能获取大批粮食,从而可以降低向农民征收的赋税。富人纳粟必然导致提高粮食的价值,粮价提高必然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晁错认为这是一种“取有余补不足”的办法。这一主张受到汉文帝的重视,对汉文帝时的重农轻赋有一定的作用。

西汉王朝的削藩斗争。刘邦在建立汉王朝后先后消灭了几个威胁较大的异姓王,但同时又分封了九个兄弟子侄为王,企图通过宗族关系来维持刘氏王朝。这九个同姓王的封地面积的总和要超过中央政权直接统治的地区,他们有自己的政府机构,有权任免官吏,组织军队,征收赋税。到了文帝 时,他 们的 经济、军事实力有了较大增强,也渐萌政治野心。其中以刘邦的侄子吴王刘实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文景时期,西汉中央政权同各王国之间的矛盾已渐趋尖锐,于是就出现了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晁错被升任御史大夫。他向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议,并举出吴王刘澳为例,说:刘鼻称病不朝,态度骄恣,在国内铸钱、煮盐,招诱亡命之徒,阴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急,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景帝采纳了显错的意见,在晁错的谋划下,先后削去了赵王刘遂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印的六个县,楚王刘戊的东海郡、薛郡。这对刘澳的震动很大。

晁错的父亲从颖川老家赶来,对晁错说:你坚持削藩,疏远刘姓骨肉,将会招来杀身灭族之祸。晁错回答说:事情的确如此,可是不这样做,皇上不受尊敬,国家也不得安宁啊!晁错的父亲见劝阻无效。回家后就服毒自杀,说道:我不忍心看到大祸临头。景帝前元三年(前154)春,吴王刘纠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诸王,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企图夺取中央政权。这时,晁错力主用兵平定叛乱,建议景帝亲征。但汉景帝十分恐慌,他向袁盎问计,袁盎说:吴楚七国的反叛是由于晁错主张削夺封地引 起 的,当今之计,只有杀了晁错,赦免七国的罪行,恢复他们的封地,才能使七国退兵。汉景帝偏听了袁盎的读言,错 误 地 杀晃错。

谒者仆射邓公从前线回来,向景帝报告 军 情。景帝问道:晁错已死,吴楚是否罢兵?邓公说:吴王蓄谋反叛已经数十年了,这次他纠合诸王起兵叛乱,本意根本不在晃错。晁错的削藩主张是万世之利,削藩之策刚刚 实 施,就 被杀掉,这是杜塞了忠臣之口,却替诸侯报了仇。这一席话使汉景帝醒悟过来,这才决心镇压七国叛乱。他派太尉周亚夫统率大军,经过三个月的征战,终于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

晁错的著作,据《汉书·艺文志 》记载有三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记载,梁时有《晁氏新书》三卷,注明为“汉卸史大夫晁错撰”,已散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比较完整的《论贵粟疏》等八篇,散见于《汉书》的《显错传》《食货志》、《荆燕吴传》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