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荣和宇文邕,相似的命运轨迹,皆是雄主却早逝,为他人做嫁衣

 茂林之家 2023-04-04 发布于湖南

周世宗刚即位,要认真对待的头桩大事,是抗击北汉。先是刘知远自太原出兵,驱逐契丹(公元947年),以其从弟刘崇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刘知远即帝位以后,又以刘崇兼河东节度使。

文章图片1

到了刘知远病死,史弘肇、郭威等擅权,刘崇和郭威有隙,开始在太原“选募勇士,招募亡命,缮甲兵,实府库,罢上供财赋,皆以备契丹为名,朝廷诏令,多不禀承”(《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后汉隐帝被杀,刘知远另一子刘勋病废,郭威迎立刘崇子武宁节度使(镇兖州)刘赟为帝,至宋州(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又把他杀害,威自立为帝。刘崇闻刘赟被杀,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即皇帝位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史称北汉。

拥有并(州治晋阳)、汾(州治隰城,今山西汾阳)、忻(州治秀容,今山西忻州)、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岚(州治宜芳,今山西岚县北)、宪(州治楼烦监,今山西静乐西南)、隆(治所未详,其地在岢岚、岚县之间)、蔚(州治灵丘、今山西灵丘)、沁(州治沁源,今山西沁源)、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麟(州治新泰,今陕西神木北)、石(州治离石,今山西离石)十二州之地。

文章图片2

刘崇做了皇帝,对他臣下说:“"朕以高祖(刘知远)之业一朝坠地,今日位号,不得已而称之。顾我是何天子,汝曹是何节度使邪!'由是不建宗庙,祭祀如家人,宰相月俸止百缗,节度使止三十缗,自余薄有资给而已。”(《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郭威即位后,北汉主刘崇联合契丹,侵扰后周的黄河以北及汾水流域诸藩镇,但皆不能得手。契丹主兀欲又想调动大军举国南下,契丹贵族反对南下,杀契丹主兀欲,诸部酋长推立前契丹主耶律德光之子耶律述律为帝,“契丹主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中谓之睡王”(《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契丹主曾动员奚、契丹兵五万,会合北汉主刘崇兵二万,进攻后周的晋州(治临汾,分山西临汾),结果败退。契丹士马也什丧三四。“北汉土瘠民贫,内供军国,外奉契丹。赋役繁重,民不聊生。”(《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

文章图片3

郭威病死,北汉主刘崇以为进攻后周的机会到了,刘崇亲率大兵三万,契丹大将杨衮也统率万余骑,联军南趋潞州(治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周世宗亲率大军往御,群臣都劝阻周世宗不必亲自前去。“帝曰:刘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

冯道固争之,帝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帝曰:“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道曰:“未审陛下能为山否?”帝不悦,惟王溥劝行,帝从之。”(《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北汉主刘崇军过潞州,不攻,越潞州而南,军于高平(今山西高平)南之巴公原(在今山西晋城东北),两军相遇。后周大将白重进、李重进将左军居西,樊爱能、何徽将右军居东,向训、史彦超将精骑居中央,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郭威的女婿)将禁兵保卫周世宗,周世宗亲临前线督战。两军合战,后周右军樊爱能、何徽引骑兵先退,右军溃,右军步兵千余人解甲投降北汉。

文章图片4

周世宗见军势危急,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刘崇听得周世宗亲临前线,更调动了精悍部队由骁将张元徽率领,乘胜进兵。元徽略阵,马倒被杀,“北军由是夺气”,周兵血战,北汉兵大败,北汉主弃大军自雕窠岭(今山西高平西北)遁归,“昼夜北走,所至,得食未举箸,或传周兵至,辄苍黄而去。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人晋阳”(《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周右军将领“樊爱能、何徽引数千骑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辎重,役徒惊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亲军校追谕止之,莫肯奉诏,使者或为军士所杀,扬言“契丹大至,官军败绩,余众已降虏矣。'”周世宗驻兵潞州,“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

帝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樊〕爱能、〔何〕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文章图片5

过了两个多月,周世宗又调集了大军十来万,扬威晋阳城下,值久雨,士卒疲病,不利作战,大军引退。“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羸老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

周世宗经过“高平之战,始知其弊”,曾“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膏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羸者斥去之。又以骁勇之士,多为藩镇所蓄,诏募天下壮士,咸遣诣阙”,命殿前都虞候赵匡胤(即宋太祖皇帝)“选其尤者为殿前诸班,其骑步诸军,各命将帅选之。由是士卒精强,近代无比,征伐四方,所向皆捷,选练之力也”(《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

周世宗在漕运、铸钱各方面,也作了一些变革。周世宗“以漕运自晋(后晋)、汉(后汉)以来,不给斗耗,纲吏多以亏欠抵死,诏自今每斛给耗一斗”。周世宗又以政府“久不铸钱,而民间多销钱为器皿及佛像,钱益少”。

文章图片6

乃下“救,始立监采铜铸钱,自非县官法物、军器及寺观钟、磬、钹、铎之类听留外,自余民间铜器、佛像,五十日内悉令输官,给其直”,熟铜每斤官给钱一百五十,生铜每斤一百。“过期隐匿不输,五斤以上其罪死”(一两至一斤徒二年,一斤至五斤处死)。

周世宗还下“敕天下寺院,非敕额(敕赐寺额)者悉废之。禁私度僧尼”,“惟两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听设戒坛”。“是岁(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天下寺院存者二千六百九十四,废者三万三百三十六,见僧四万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万八千七百五十六”。周世宗对他左右侍臣道:“卿辈勿以毁佛为疑。夫佛以善道化人,苟志于善,斯奉佛矣。彼铜像岂所谓佛邪!且吾闻佛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周世宗愤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中国分崩离析,“及高平之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会秦州民夷有诣大梁献策请恢复旧疆者,帝纳其言”。周世宗“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壹。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各一篇,朕将览焉。'

文章图片7

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恤)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使民以时)薄敛,所以阜其民也。

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向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

文章图片8

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

“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王朴的《开边策》成为此后后周、北宋次第削平诸国的蓝图,只有幽燕为契丹所占,不能复取,这正像诸葛亮的《隆中对》一样,以后关羽失守荆州,这是始料所不及的。

文章图片9

这时,契丹方强,北汉又是周的死敌,鉴于后唐庄宗用兵取蜀,把六万精锐部队陷在巴蜀战争中,以致中原空虚,魏博兵变,庄宗身死国亡。周世宗决定留重兵保卫大梁,对南唐首先用兵。

在对南唐用兵之前,必须先取后蜀秦(州治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凤(州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北凤州)、成(州治上禄,今甘肃西和西)、阶(州治皋兰镇,今甘肃武都东)诸州,巩固关陇防务。

周世宗于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任命凤翔节度使王景为西南行营都招讨使,宣徽南院使向训为行营兵马都监。景等屡败蜀兵,取下秦、凤、成、阶四州,蜀主震恐,聚兵粮于剑门、白帝,为守御之备。

文章图片10

南唐与后周以淮水为界。周世宗命李穀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显德二年十一月,周军自正阳(今安徽颍上西南)渡淮,十二月,败唐兵于寿州(今安徽寿县)城下。显德三年正月,周世宗下诏亲征,周军渡淮,与南唐军合战于正阳东,大破南唐军,斩唐将北面行营都部署刘彦贞,“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唐人大恐”。

周世宗亲率大军围攻寿州,并征发淮北民夫数十万人轮流攻城,昼夜不息。南唐清淮节度使(镇寿州)刘仁赡坚守待援。周世宗一方面命赵匡胤倍道袭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南二十余里),并攻下滁州(今安徽滁州);一方面又知扬州空虚,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袭取扬州,并东下泰州(今江苏泰州)。同时周军又西面攻下光州(治定城,今河南潢川)和舒州(治怀宁,今安徽潜山)。是年四月,淮南久雨,周世宗围攻寿州久不攻下,“营中水深数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颇多,粮运不继”,“乃议旋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文章图片11

“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博易)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师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人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可见后周军事上虽有所得,政治上却跟不上,因此后周取得的淮南诸州,又相继失守。

周军从显德二年十一月起,围攻寿春,到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月,没有把寿春攻下,但城中食尽,守将清淮节度使刘仁赡病危已不识人。周世宗训练了水军数千人沿淮而下,至赵步(寿春东百余里),和唐军会战,“唐兵战溺死及降者殆四万人,获船舰粮仗以十万数”(《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周世宗在大捷以后,耀兵寿春城北,寿春城内知外援已绝,只得开城出降了。

四年十一月,周世宗再至淮南,到了显德五年三月,唐主上表称臣,“请献江北庐(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舒(州治怀宁,今安徽潜山)、蕲(州治蕲春,今湖北蕲春)、黄(州治黄冈,今湖北黄冈)四州,岁输贡物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文章图片12

这十四州,谓光(州治定城,今河南潢川)、寿、庐、舒、蕲、黄、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州)、和(州治历阳,今安徽和县)、濠(州治钟离,今安徽凤阳西北)、泗(州治临淮,今江苏盱眙北)、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扬(州治江都,今江苏扬州)、泰(州治海陵,今江苏泰州)、通(州治静海,今江苏南通)。

在淮南取得前后,周世宗疏理了淮南北漕运水路。“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在今安徽宿州)东南,悉为污泽,周世宗命武宁节度使(镇徐州)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二年)

“时淮滨久无行人,葭苇如织,多泥淖沟堑。”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诏疏汴水北入五丈河(河自大梁历曹州、郓州、济州,其广五丈,旧名五丈河),由是齐鲁舟楫皆入于大梁”(《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显德五年三月,“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资治通鉴》后周显德五年)。

文章图片13

周世宗“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在楚州,今淮安市北五里,淮水低,沟水高,舟行渡堰入淮,今号为平水堰),不得渡。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周世宗亲到其地视察,“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

显德六年二月,周世宗“命王朴如河阴(今河南荥阳北)按行河堤,立斗门于汴口”。命侍卫都指挥使韩通“发徐、宿、宋、单等州丁夫数万浚汴水”。“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发畿内及滑、亳丁夫数千以供其役。”(《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河道漕运的沟通畅达,为大梁城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图片14

周世宗在进攻南唐的时候,契丹乘虚进攻河北,后周取得南唐的淮南之后,周世宗自扬州北还至大梁城,派遣大将抗击契丹。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亲至沧州(治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帅步骑数万,直趋契丹之境。周世宗命大将韩通治水道,补坏防,开游口三十六。

周世宗“御龙舟,沿流而北,舳舻相连数十里”,至益津关(在河北文安境内),契丹守将以城降,“自是以西,水路渐隘,不能胜巨舰”,周世宗乃舍舟登陆。大军先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契丹守将举城降。契丹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刘楚信和瀛州(治河间,今河北河间县)刺史高彦晖相率举州降,瓦桥关以南之地,尽为后 周所攻克。

周世宗取得瀛、莫诸州以后,还想麾兵北上,直取幽州,命先锋都指挥使刘重进提兵先发,进据固安(今河北固安),西北至燕京一百二十里。周世宗因身体不适,乃在数日后,自瓦桥关南还,回到大梁。六月,周世宗病危,卒年三十九,子梁王宗训嗣位为皇帝,时年七岁,是为恭帝。

文章图片15

显德七年正月,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大兵南下,与北汉合兵,周帝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统兵往御,赵匡胤掌军政已六年,从周世宗征伐,屡著功绩这时主少国疑,人心浮动,将士阴谋推戴。

军次陈桥驿,一天清早,“诸将擐里执兵,直叩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时匡胤检校太尉)为天子!匡胤惊起,未及应,即被以黄袍,呼万岁”。(《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元年)。诸将翼戴赵匡胤入大梁城,诣崇元殿行禅代礼,诏定国号曰宋,改元建隆。

文章图片16

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迁周恭帝宗训居房州(治房陵,今湖北房县)。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宗训死于房州。周世宗三子熙谨卒于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其余二子熙让、熙诲,史称“不知其所终”,大概也是被杀害而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