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了许平教授给《为真实世界而设计》写的中文代序,这本书我爱了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3-04-04 发布于山东
最近史论君开始混迹可持续设计永续生活圈,打算为我们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尤其是上海从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保护地球,减少垃圾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该做事情。
在我们设计圈里,绿色设计,循环设计,可持续设计也一直是我们所探讨的话题,在1971年的美国,维克多·帕帕纳克的书《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就曾提到,设计师要有责任心,不能再为地球设计过多无用的垃圾产品了。正好今天史论君打算重读这本书,分享一下许平教授为这本所做的中文版本代序。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
全文字数3822字  |  建议阅读10分钟
购买链接如下
不过可能暂时无货

图片

NOW

设计,就其根本意义而言,是一种“人与理想世界的现实关系”的构建。

维克多.帕帕奈克的这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再准确不过地诠释了这一定义。

设计本身是不能创造什么的,它所创造的或者说它所提供的,只是人与外部世界交互相处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改变生存方式的提案和隐含在其中的某种创造性态度,正如莫霍里·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3~ 1946)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说中所强调的那样。

设计的结果必须通过加工实施才能转变为这个世界中某种真实的存在,所以只要不是幻想而是真实地创造提案,设计就必然涉及它与真实世界的种种关系。

在现代设计的滥觞之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将设计视为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联接的方式;在包豪斯大胆的教育改革中,设计关联着艺术思维与工业技术逻辑的对接;在美国最先活跃起来的那一代商业设计师如雷蒙德.罗威( Raymond Ferdinand Loewy,1893~1986)那里,设计则被视为高雅趣味与商业运营之间的最佳状态(MAYA方式) ...

而帕帕奈克,则将这种关系定义为设计者的理想与“真实世界”的关联。在帕帕奈克的世界中,设计不再神秘,不再为少数人专有,设计应当回归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普通人群,设计师应当学会如何与这样的人群相处共生。

巴克敏斯特·富勒( 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1895~ 1983 )在为本书1971年英文版所作的序言中,以他的远见卓识,对帕帕奈克所向往、宣示和亲身实践的这种关系予以肯定,当然也以他的方式把这种关系加以拓展,甚至扩大到人类如何与外太空的“邻里”相处,探讨“将人类和宇宙永恒的自我再生系统连接起来”的可能。

但是,依个人之浅见,我仍然认为,帕帕奈克与富勒的态度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在思想与路线的选择上还是存在着微妙的但又意味深长的区别

与富勒那种充满激情的技术想象相比,帕帕奈克对于工业设计的世界图景及设计师责任的描述,更有一种克制的、自我约束的态度

而在我看来,这种克制与约束乃是现代设计的精神发展中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值得从设计史的角度予以关注

关于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及这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是本书中文译者周博在博士生期间的研究选题。

推荐阅读 | 周博:为真实世界设计的帕帕纳克到底再谈什么设计伦理与设计的责任?

8年前选择帕帕奈克和现代设计伦理思想作为博士生研究方向时,译者也曾有一些顾虑。

当时的国内外设计学界对于帕帕奈克的认知并不似今日这般清晰和强烈,为此我曾专门请教过一位重量级的英国设计史学者,但他也只淡淡地回答一句,“他是一位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可能至今为止这种“理想主义”的内涵还是相当复杂、难以言喻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帕帕奈克针对设计界之丑恶现象直言不讳的批评,以及对设计价值严肃反省的态度,今天业已形成广泛共识。

对于现代设计的功过是非,连一向沉稳的约翰.海斯肯特( John Heskett )也选择了一种委婉的批评态度,含蓄地表述为:由于现代社会“表现方式”方面的原因,设计正在“变得既庸俗又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并非设计“变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是在人们刻意地回避设计在作为“社会批评者”的同时也完全可能成为“批评对象”这种基本现实的情况下,设计的“庸俗”才成为难以解释的困惑。

但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从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日 益成为世界关注焦点的现代设计,百余年的进程中已经表现出足够的经验和教训,它不应再被简单地视若天使降临人间,与人类在这个世间所创造的许多毁誉参半的事件一样,它也是一种需要时时反思和谨慎驾驭的行为,只是作为一种群体实践方式,这种反思和驾驭显得更为复杂和缺乏现实基础。

就本来的意义而言,设计的结果之所以可能变得既充满悬念又生动有趣,就是因为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无数的变数,有创造价值的可能也有毁坏价值的风险。

但只有对这种关系的复杂性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认识,才有可能让这种结果成为体现价值的创造,而不是相反。帕帕奈克的贡献,在于将一种一度被商业化炒得炙手可热的设计重新冷却,回到认识这个真实世界的复杂表现和设计价值两重性的起点,所以它是一个分水岭。

人类工业文明的发达是以石化型资源的价值发现和利用为前提的,资源分布的不均和资源开发的资本投入构成工业社会全部生存竞争的“合理”依据,借势发展并盛极一时的商品模式和消费主义文化实质加剧了这种竞争恶性膨胀的风险。

帕帕奈克在书中指出的种种设计劣迹,正是缘于在这种商品文化价值观笼罩之下的“设计”对价值创造的双重性及竞争内涵的复杂性都缺乏清醒的意识和足够的反省而形成。

“二战”之后的西方设计,正是商业主义设计风头最劲之际,但纵观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思想,整个国际设计界对利益驱动之下的商业主义设计的蔓延,及其放弃社会责任考量的、去伦理化的设计态度明显警惕不够,其中还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可以说,帕帕奈克毫不含糊的批评、强调克制和自我约束的态度为这段设计价值观含混不清的历史划出一条界线。

尽管此言一出,设计圈内一度舆论哗然,甚至扬言要将其逐出业界

然而今天人们都已看到,40多年来的设计发展,正是朝着帕帕奈克及其同道者(持这种思想的并非仅他一人)当初期冀的方向出现明显的转移,今天全球设计界的伦理自觉,已经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心理空间和更清醒的文化态度反省和审视自己,有更广阔的胸怀思考和选择设计的未来。

今天的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为这个世界提供智慧服务的设计同样充满不确定和变数,以往所有成功的经验可能都需要重新的审视和修正。催生了整个现代设计诞生的工业文明将在新世纪中走向何处,也同样成为一个需要反思和审视的问题。

最近出版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归纳为一种能源方式与通信方式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既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历史性与逻辑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历史生成的逻辑影响着历史的走向,使得人们必须在已经到来或即将到来的变革中作出选择。

设计史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而在当下与未来,人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判断,是历史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如果说,煤炭与蒸汽动力推动了印刷技术的普及,催生了平面设计的专业领域;电气动力、电力资源带来了一个电气化产品与消费文化的时代,催生了工业设计的专业领域;那么今天,新能源方式与互联网通信方式的出现已经为新的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提供了可能性,设计如何为这即将出现的新社会方式提供更自觉和有效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的挑战。

里夫金还大胆地预言,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协同”将取代“竞争”成为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强大的动力,那么立足于差异化竞争并由此获得动力的设计将如何寻找新的支点以及发展的动机?而作为经济与文化正处于上升通道的中国,则需要怎样的设计创新才能不辜负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所有这些,似乎都是本书所关注的“真实世界”中未曾出现而在当下又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某种意义上,无论是帕帕奈克还是富勒,都未曾穷尽关于设计的使命及其指向的思考,人类究竟应当如何创造真正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中最为合理和适当地构建“人与理想世界的现实关系”,探索仍在继续,路就在脚下。

2012.11,于望京果岭里

图片

*文章下载自知网,仅供学习交流

如果你是一名致力于成为一名将要改变世界的设计师,史论君强烈建议你仔细认真的阅读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你可以在设计史论公众号的平台上购买本书,京东购买链接如下:可惜好像京东没货,但是购买链接还是要放一下的,大家可以点击查看一下。
然后我又去了当当网上找这本书
嗯,不再销售了

图片

大家还是自行前往各家图书馆里去找这本书吧

当然,在互联网上可能已经有

中文电子版或者英文电子版资源

检索资源能力强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寻找

图片

如果你需要电子版可以私信史论君索取

注:非免费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