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看得几清明:向死而生,清明节并不只是一个哀伤的节日

 渐华 2023-04-05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白,柳深青,今日清明,又复清明。

《岁时广记》曰:“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万物生长,天清地明,故谓“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们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清明时节,人们去到郊外扫墓祭祀,追忆先祖;也踏青郊游,休闲娱乐。

清明,是一个忧伤与快乐交织的日子,也是一个向死而生的日子。

01

清明节的来历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都伴随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故事有的美好,有的哀伤,有的有趣,关于清明节的来历,就和一个哀伤的故事有关。

文章图片2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躲避内乱,流亡出走。

逃难过程异常艰险,九死一生,身边跟随他的人纷纷离去,只剩下一个叫介之推的人不离不弃,始终跟着重耳东躲西藏。

有一天,因为一直找不到食物,重耳饿晕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介之推正在喂他肉粥,而介之推的腿正在流血。

原来,为了救重耳,介之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熬了一碗肉粥给他吃。重耳大为感动,发誓如果能重回晋国,他一定重重报答介之推的救命之恩。

十九年后,重耳霸气回归,不仅做了晋国国君,还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帮他恢复大业的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

文章图片3

有大臣悄悄提醒晋文公,晋文公才想起了当日的誓言,他要重重封赏介之推,介之推却屡拒不受。最后,他干脆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在绵山三面点火,只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必定会背着母亲出山。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之推出来。火熄灭后,晋文公命人搜山,在深山里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介之推母子的尸体。

晋文公悲痛万分,命人安葬遗体,却发现介之推背后的柳树有一个大洞,洞内放着一块介之推衣服上撕下来的布,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第二天,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发现那棵烧死的大柳树死而复活了,碧绿的枝条如万千丝绦,随风飘拂。

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又下令清明节的前一天,也就是介之推烧死的那天,不许生火,人人都要吃生食,来祭奠介之推,这就是后来的“寒食节”。

不过,故事是感人的,历史却不是这样的。其实,清明节的起源来自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

文章图片4

据考古学发现,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有两种,一种是天地信仰,一种是祖先信仰。上古时期,人类在春秋两季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追忆先祖,而春祭后来被固定在某一天,这天就是后来的清明节。

寒食节则是源于上古的改火活动,《周礼》记载: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春雷发生,也容易引发山火。

古人便在这个季节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旧年的火种全部熄灭,即为“禁火”。然后,重新钻木取出新火,即为“改火”。

在“禁火”和“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生冷食物,所以称为“寒食节”。

汉唐时期,新火总是由宫中点燃,然后传到宫外官员府上,再传到百姓家中,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即描写了这一情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02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天朗气清,花开,柳绿,水暖、草长,是踏青寻春的清明,也是情深追思的清明。

如今的清明节,是上巳、寒食、清明,三节合一,清明的习俗内涵相当丰富,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

唐代以前,祭祀祖先并没有上坟祭扫的习俗,但是庶民百姓无法在宗庙里享受祭祀,民间为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悼,常常去墓地祭扫,唐玄宗为此曾下《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允许百姓在这天上墓祭奠。

朝廷有了诏令,寒食扫墓的人就多了,久而久之,寒食祭扫就成了习俗。

唐朝以后,寒食式微,因与清明日期相近,宋元时期,清明地位更加上升,并融汇了寒食禁火、改火、冷食等习俗,寒食、清明便逐渐合一了。

文章图片5

上古时期,还有一个三月三上巳节,这时,天气逐渐转暖,人们结伴去河边沐浴,洗去一冬天的泥垢污秽,名曰“袱禊”。

《论语》有曰: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记载的就是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沂水洗濯、去除宿垢,祛除晦气,祈福情景

《后汉书》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因上巳节袱禊沐浴活动都是在河畔水边举行,人们沐浴完常常在河边草地上临水宴饮,把酒杯放在河流里随波逐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这就是著名的“曲水流觞”。

文章图片6

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载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春日宴饮雅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唐代,因为三月三也靠近清明,有时甚至两节重合在一天,人们便把上巳、清明、寒食三节一块儿过了。

杜甫的《清明》诗曰:“逢迎少壮非吾道,况乃今朝更祓除。”写的就是清明上巳合一而过的景况。

踏青郊游不仅是民间最受欢迎的活动,宫廷贵族也也不例外,杜甫的《丽人行》就描摹了唐代贵妇人春游的壮丽景象:“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据说,其中“丽人”之一就是杨贵妃的姐姐。

文章图片7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北宋京都汴梁清明时节从皇家到百姓全民出游的盛况。

除了郊游,荡秋千、插柳、吃青团也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尤其是吃青团,用糯米、艾叶、豆沙制作而成,绿油油、香糯糯的,咬一口,满是春天的味道。

因而,有人说:只有吃过几颗青团,才算真正进入了春。

这个清明,让我们都来吃青团,把春天吃进嘴里,也吃进心里吧。

03

向死而生,哀乐交织

清明节,是一个欢乐与泪水交织的日子,一边是春回大地、生机盎然,一边又感叹韶华易逝、春光短暂;一边是欢声笑语的结伴春游,一边是慎终追远的黯然销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每到清明,人们总是先想到杜牧的这首《清明》,清明的雨是忧伤的雨,是我们怀念先人的眼泪;清明的雨,也是喜悦的雨,是润泽万物的雨。

清明,是生的希望,也是死的哀伤。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古人为何选择这样一个万物生长、花繁叶茂的时节,而不是在衰败萧索、枯寂凋零的秋冬之日,来祭奠、缅怀死者呢?

文章图片8

这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文化,由生入死,由死而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中国人文化认为:人的死亡,是一种回归,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然后重新生发,清明就是逝去与生发交替的时节。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树上哀哀鸦鸣,是生者对逝者的悲哭,古墓上青青碧草、棠梨花开,白杨挺拔,是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日,是人们生离死别的地方。

清明这天,人们回到故乡,祭奠逝去的亲人,也是回到家,汲取新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出发。

《红楼梦》中凄美的黛玉葬花,固然是黛玉对青春易逝、花落飘零的感怀,也蕴含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寓意,生与死本就是一种生命的轮回,是生命存在的两种方式。

既然如此,又何必问生死?又何惧生死?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的这首《苏堤清明即事》记叙了清明节人们畅游西湖苏堤,日暮才收拾笙歌恋恋不舍地归去的春游景观。

清明,让我们又一次回归自然、回归山河,也让我们感受新春的气息,感受新的希望。

文章图片9

《金瓶梅》中写吴月娘、孟玉楼等女眷清明节去郊外祭奠西门庆,归来途中,万物复苏、百花竞妍、姹紫嫣红的美好春光,冲淡了众人的哀伤,孟玉楼更是在这次游玩之时重遇良人,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清明,是悼亡节,更是一个生命与生活都重启的时节。

04

清明

今日清明,又复清明,凡春之所及,皆风光无限。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天明气清、万物欣欣向荣,一切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样子,一切都是充满希望的样子。

今日清明,正如苏轼所言: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文章图片10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