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名教育家朱永新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以其长期倡导“新教育实验”,身体力行“新教育阅读”理念,持续引领着全民阅读的前行路径和发展方向。研究着重探讨其“新教育阅读观”的五个基本内涵,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耕来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精读来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来提升国民的知识学习力等观点,以期为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想理念。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以全民阅读推广为主题的有关出版物相继问世。由于学术出版物与大众读物之间存在着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鸿沟,相关研究中能创意性地阐发全民阅读的文教学理,且落实于阅读推广具体实践的读物并不多见。作为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知名教育家朱永新长期关注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并不断践行其“新教育阅读”理念,出版了若干兼具学术性和实践性的著述,以其观点原创性、知识可读性及思想启迪性,受到读者群体的广泛欢迎。 通过研读并解析朱永新的代表性著述不难发现,作者文风的形成和学理的凝就,与其早年的读书求知经历,尤其是在本世纪初发轫于苏南的“新教育实验”的背景有关。诚然,20多年来,朱永新坚持倡导“新教育实验”,身体力行“新教育阅读”理念,长期关注“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等全民阅读核心问题,从而持续引领着全民阅读的前行路径和发展方向。而以全民阅读的深耕来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精读来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来提升国民的知识学习力,则是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主要内涵。 一、早年读书经历所造就的阅读价值观现年62岁的朱永新出生于江苏一个乡村教师家庭。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求知若渴的小学、中学时代,与同龄人一样身处特殊年代的“书荒”岁月。但比一般乡村儿童要幸运的是,他的母亲在大丰县的一个乡镇招待所工作,那时候有机会出差的旅客,常常会在随身行包中带上一两本小说,作为旅途的读物。这样,童年的朱永新既能听到他们见多识广的谈话和随口讲述的故事,又能借阅到他们随身作伴的书。正是这种既读“无字书”,又读“有字书”的经历,养成了他喜读“生活的大书”的意识和思考能力,也练成了他一目十行速读一书的“童子功”。 少时的经历使朱永新对缺乏儿童文学滋养的童年抱有遗憾。因此,他成年后加倍珍惜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机会。这种情愫,形成了他特别重视未成年人阅读、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以及学校图书馆(室)建设等一系列情结。在一篇题为《读书改变人生》的文章中,朱永新痛心疾首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导向直接造成的在校小、中学生无暇读书,阅读视野狭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的可悲情形,进而发表了“改变,从阅读开始”的观点。 1978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即今苏州大学)的朱永新,开始了自主读书、大量求知的大学生活。终于他读到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并被其“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的见解深深地震撼了,这也成为他后来执着从事的“新教育实验”的学理信条。通过倡导并引领“新教育实验”及“新教育阅读”,他所信奉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等精粹理念逐渐成型,深为有识之士所认同。 朱永新的“新教育阅读”理念,源自于教育学和阅读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洋溢着文化创意、生活激情和古今哲理,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因此成为全民阅读的时代语境中被引用率最高的观点。 在《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一书中,朱永新满怀推己及人的书文化情意,阐述了他对系统性的国民共读书目的深度思考,为人们描绘了有关“书香中国”的美好愿景,体现了其关爱未成年人和全民阅读、倾力推动“书香校园”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人文情怀。 二、“新教育阅读”理念的人文内涵“新教育阅读”理念建立在“新教育实验”基础之上,是朱永新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产品。其主要人文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朱永新的“新教育阅读”理念,首先是在观照个体的成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形成的。阅读可以成为个体的互相映照,让个体在阅读中发现自我。缺乏阅读的成长,往往是不完整的精神发育。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在阅读中汲取的知识营养和精神能量密切相关。因此,朱永新非常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不断呼吁并强调重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旨在帮助未成年人在儿童时期养成阅读习惯,鼓励儿童文学阅读,倡导大量开设旨在激发童读兴趣的阅读课程,呼吁学校普遍组织“晨诵、午读、暮省”等。 但朱永新不提倡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屏幕。因为“读书”和“读屏”是不一样的,对儿童注意力和思考力的培养大有裨益的是纸质书籍的阅读。因此,在“新教育实验”中,他特别注重儿童的纸质书籍阅读习惯的培养,期待通过阅读代表性的中外经典名著,奠基未成年人文化自信的心智基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意创新能力,从而发展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开卷有益,且受益终生。他在《推进阅读 撬动中国教育改造》一文中就特别指出:“新教育阅读首先要做到的是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的阅读。” 朱永新期待通过阐明阅读价值观与人生的关系,呼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书香儿童”及“书香少年”对于“强我中华”的战略意义,论证阅读与国民教育之间的辩证联系,建构阅读造就中国人心智的理论基础。正因如此,他热切呼吁人们要切实重视早期阅读对于人生素质的塑造功能,家长、教师等要以身作则,发挥好导航者和领读者作用,倡导专业阅读、知性阅读、深度阅读,以阅读促进阅读,及时更新既有的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精神营养,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身体力行,善于带领孩子和学生阅读中外名著,重视教师、家长和孩子的主体价值,尽量努力地改善应试教育的生态环境,促进全民阅读的系统性深化。 2.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中,朱永新从关照生命个体的阅读成长角度出发,指出阅读的高度就是国民素质的高度,全民阅读关乎民族未来,揭示了阅读、全民阅读及其推广的社会价值基础。他认为,应做好优秀图书的推介工作,让国民尽快了解优秀图书的出版信息,为全社会推荐优秀书目,为全民阅读打造基础阅读书目,从而解决在当今图书市场品种激增而又鱼龙混杂的状态下,人们为如何择书而产生的困扰。 为此,朱永新用“分众阅读”的阅读文化学理念,遴选适合专业阅读、学科阅读的中外经典名著,研制出一套组合式的合乎中华民族传统和国情的“国家基础阅读书目”,建构紧密有致的全民阅读基础。集萃以往阅读体验和前人评介,兼顾当下国民的文教科学需求,朱永新领衔主持的“新阅读研究所”,坚持脚踏实地的社会调查,保持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编制出了一系列覆盖社会主要人群的基础阅读书目,从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化指引了新的方向。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结合我国推荐书目研究的实际,为幼儿、学生、教师、父母、公务员、企业家等社会主要人群提供了中外好书、名著的书目指南,重视分析、分级、分类、分享——以读者为中心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兼顾中外,包罗古今,多达800种。这是我国书籍史上第一次完成的系统性名著经典推介书目,围绕人与自我、家庭、社会、国家、自然、世界、历史、未来八个价值领域展开,切合读者的实际需要。同时,在书目之前,朱永新还细述了书目的研制过程、选书的原则和标准,以及所寄予的人文价值导向。 阅读是学习最主要的路径。那么,如何阅读这一系列书目,让书中的文化食粮转化为国民的精神营养?一个人怎样才能学而时习、学而不厌,进入越学越想学、读了更想读,以至“读书方恨知识浅”的状态?这就需要重视面向不同读者群体进行图书推介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讲求知识性和艺术性,以激发读者阅读的愿望与激情,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3.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学校教育应特别重视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养成。在“新教育实验”中,阅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种最为基础的手段,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校教育的最关键点,就是要教会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兴趣、读好书的习惯以及善于读书的学习能力。阅读不仅能提升个体的知识素养,还能使主体在阅读中收获良好的求知习惯、丰富的精神世界、开阔的视野、理性的思维和学习的动力。因为学生处于价值观树立的关键阶段,精神发育离不开书籍的滋养,需要通过阅读来丰富。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是朱永新践行“新教育”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朱永新认为,推进书香校园建设的行动价值逻辑是尊重学校教育规律,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打造良好阅读环境,循序渐进地推进“新教育实验”项目,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运用丰富多彩的阅读互动,唤醒阅读兴趣。 在培养“完整的人”目标的导向下,兼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身体与心理、个体与集体、专业与通识、当下与未来发展需要等;通过常态化的“新教育实验”项目的推进,让书香校园建设更富有价值。只有大量营造“书香校园”,才能夯实学校素质教育的人文基础,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功能。 4.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阅读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书香阅读氛围的城市,才是令人向往的美丽城市,才是都市人真正的心灵家园,这也是现代化的城市成为人们美好的精神家园的基础。 书香城市是一个立体工程,城市为市民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必要资源。在城市里,市民作为社会的一员,在与社会的联系中,构成新的城市共同体,所以书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书香家庭、校园、企业、社区,需要多方联动,共同参与。建设充满书香的“学习型城市”,最核心的就是要培育“学习型市民”,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进而增强城市的软实力。十余年来,朱永新坚持通过全国政协提案向中央、国务院高层人士和机构建言,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把全民阅读作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全民阅读基金和国家全民阅读委员会,实行全民阅读立法等。其观点之鲜明、信念之执着、精神之坚毅,令人肃然起敬。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行为。朱永新提出构建书香城市应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明确“学习型城市”目标的导向,开展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阅读活动,让书香在城市涌动。建设书香城市,离不开阅读理念的宣传推介和弘扬阅读文化。当然,书香城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营造城市书香氛围,应从关键要素出发,也就是培育“学习型市民”:让读书求知、学习进步成为新的社会风尚;让阅读成为文明市民的自觉追求;让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市民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让阅读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在阅读中提高个人素质,并通过市民的文化选择改变整个城市的文化氛围,从而构建书香城市环境,让城市因热爱阅读而受人尊敬。 5.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阅读对强化文化认同、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核心价值观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同读—共享”可以打造参与者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取向。之所以出现这一价值研判,是由阅读活动的性质决定的。阅读活动调动大脑的机能,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为丰富生命的精神世界赋予更多意义。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体阅读活动,实则环环相扣,小到我们成长的家庭、校园,大到我们生活的城市、哺育我们的社会,甚至是我们的民族,皆是书香中国网络里不可或缺的要素,国民普遍的共同阅读活动所塑造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发挥着增强国家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营造书香氛围的举措更是刻不容缓。 朱永新在题为《共同阅读,共创幸福生活》一文中指出:“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共同阅读则是集体智慧的碰撞、团队精神的体现。”他从具体阅读方式出发,提出要打破以往读者各自为学、各取所读的随意即兴状态,应在基础阅读书目和推荐阅读书目的范畴中,建立共读同议、分享合收的阅读新机制,在审美接受的过程中,提升个体的书香共享和生命愉悦度,整体提升国民教育的高素质水平。 书香校园建设与书香社会、书香家庭建设本质相通。“通过对传统阅读以及人类文明的反思继承,逐渐形成新的价值观”,国民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英雄、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心灵密码,即复原读写的教育传统,最终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效果。为此,必须以“同读—共享”方式为抓手,打造共同的语言结构,构建群体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 三、结语凝聚着朱永新深厚阅读经历、阅读体验及阅读认知的“新阅读观”,是其奉献给“书香中国”的一份精粹文化营养和重要精神食粮。他基于对“书的力量”的迷恋,对“终身学习”理念的信奉,认定全民阅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社会系统工程,从个体的阅读成长角度出发,上升至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力量、文化软实力,强调阅读的重要价值,从而提出了诸多新颖而睿智的观点,认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国民需要“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进而才会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从而为人们生动描绘了“书香中国”和“学习型社会”的未来图卷,那是一个“人人溢书香”“处处有书香”“时时闻书香”及“好书飘书香”的场景。 难能可贵的是,朱永新还从全民阅读推广的社会实际需求出发,试图把共读中外经典名著作为文化纽带,以之凝聚班级和学校、家庭和社区、国家和民族的共识,借以深耕全民阅读,提振文化自信,进而达成通过阅读培养“完整的人”的基本教育使命。为此,他不断指引着全民阅读推广的具体工作路径,不厌其烦地向家长和教师们阐发“儿童阅读决定着民族未来”的道理。 总之,朱永新先生“新教育阅读观”的学理价值在于,以中华民族文化继往开来并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时代使命为旨归,整合长期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状态的自主性阅读行为,使之成为整体共同的、理性自觉的阅读行动,以应对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所带来的知识碎片化时弊,逐步提高国民阅读率,从而实现全民终身阅读及“书香中国”的建设愿景,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再上新台阶。 注释 |
|
来自: 平淡无奇d2n0yh > 《教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