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的忌讳 格律诗中,有两种大忌必须避免,有三种小忌应尽量避免。 大忌之一是“孤平”。所谓“孤平”,出现在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子中。当你用这种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绝不可将平通融为仄,变成: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这叫“孤平”句,就是除了押韵那个字是平声外,句子中间只剩下一个平声了。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找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个例子。 其一是高适的《淇上送韦司仓》中的句子: 醉多适不愁。 仄平仄仄平。 其二是李颀《野老曝背》中的句子: 百岁老翁不种田。 仄仄仄平仄仄平。 高适和李颀也许是一时的疏忽,也许他们是盛唐初期人,当时诗律未细,故意用古诗所容许的平仄。但是,在唐宋千万首诗当中,这寥寥的两个例外足以证明近体诗的孤平确为诗家的大忌。 大忌之二是“三平尾”,也称“三平调”、“三平脚”。三平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这种病句出现在五言的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平平仄仄仄平平句子中。当你用这两个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绝不可将仄声通融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三平结尾在古体诗中并不少见,在初唐、盛唐的五言近体诗中,也偶尔见之,但诗律渐细之后,因三平结尾破坏了诗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则视为诗之大忌了。 哪些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小忌呢? 一是“三仄尾”也称“三仄调”、“三仄脚”。三仄尾是指诗句末尾的三个字都是仄声。这种句子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子中。当你用这句式写诗时,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尽可能不要把平声通融为仄声,变成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诗的出句才会出现三仄脚,古人并不像对三平调那样视为大忌,不时可以见到,以五言为多。例如: 五绝·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的白脚句“相看两不厌”,平仄是平平仄仄仄,结尾三字连续出现了三个仄,这就是三仄尾。 再如下面的这首诗: 七律·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唐/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朝罢须裁五色诏”,这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仄仄仄,结尾三字连续出现了三个仄。 三仄尾在唐诗中时而可见,可见唐人并不以三仄脚为诗病。但诗尾接连三个短促的仄声,会使诗句节拍界限不清,失去平仄相间的音乐美,后人作诗没有特别好的诗句,是不轻易用它的。 陆游《夜泊水村》颔联:“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出句是三仄尾。“绝大漠”引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诗人隐然以霍去病自比;“泣新亭”引自《晋书》的典故:晋室南渡,过江贵族常在新亭饮宴,受王导批评,大家相视流泪。这一联的大意是:我年近花甲,倘有用武之地,还能像当年年富力强的霍去病那样横渡大漠;诸君大权在握,又何至于束手无策,像晋朝南渡诸人对泣新亭呢?这一联用典精当,充分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激情、献身豪气,并痛斥南宋朝庭屈膝投降、偏安一隅的政策。这样的好诗句,出现了三仄尾,也不以为疵。 又如毛泽东的《送瘟神》中“坐地日行八万里,行天遥望一千河”。出句“八万里”也是三仄尾。诗人“浮想联翩”从农村的灾难转到天上同牛郎谈话。地球赤道四万公里,合八万华里,人们住在地球上,因地球自转,于不知不觉中,一日走了八万里。诗人以现代科学与飞腾的想象相结合,写出大气磅礴的诗句。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曹雪芹借林妹妹之口说的这段话,是有根据的,历代大手笔不乏此类出奇之句。但是对初学者来说,还是谦逊点为好,所以应尽量避免三仄尾。 除了三仄尾之外,其他两种不规范的三字结尾也应尽量避免。不论五言还是七言诗句,标准的三字结尾共四种: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学者在未学会“拗救”之前,应按上面四种规范的三字结尾作诗,除了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之外,还应避免其余两种拗字尾,即:平仄平,仄平仄 所谓“一三五不论”,这三个字可以通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完全可以不论的,只有七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至于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平仄一般比较固定,不宜随意机动。如若机动,最好有拗有救。一三五这三个不在音节点上的字,同脚节越近,其机动性越小。 这里提到了拗救,但我们初学,暂且不讲,大家先老老实实的按照标准律句写吧,等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会给你们交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