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专刊 一杯咖啡读书笔记系列 AC专栏 这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来访者开始问我这个问题: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意义? 他们中,有少不更事的大学生,有年届不惑的中年人,有学历较高、工作较好的中产,也有在生活中挣扎的打工仔,然而,“生命的意义”成为他们普遍性的问题。 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这让我想起了心理学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维克多·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以创立“意义疗法”著名,顾名思义就是探究生命意义的。 他早年研习心理学,并且很早就开始做青少年自杀干预有关的工作。在二战时期,他被抓到集中营,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这也让他成为心理学上一个特殊的记号:一个有过集中营经历的心理学大师。 他在二战结束,经历人生最黑暗时刻后,即投入到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并有过三次非常著名的讲座,后来被整理成这本《生命的探问:弗兰克尔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再后来,他受邀撰写了更为知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书中谈及了集中营的经历,以及他对意义疗法的思考。 近期我反复研读这两本书,并制作了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全文笔记较长,因此分为两个部分刊出。这是上部,内容主要出自《生命的探问》一书。 1、康德说,万物皆有价值,但人还有尊严。人永远不应该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2、谈论自杀时候,必须区分4个基本的内在自杀意愿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一些人来说,自杀可能是一种结果。 二是,一些人自杀的决心大小取决于自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小。想报复别人的人,希望自己的复仇导致其他人的余生都被负罪感所累。认为其他人必须为自己的死亡感到内疚。 三是,有些人自杀欲望来自对生活厌倦。疲劳是感觉,感觉不是原因。一切都取决于坚持是否有意义,克服疲劳是否值得。这类人所需要的自杀一个有关生命意义的答案,即在持续厌世的情况下继续生活的答案。 四是,寻求自杀,是因为不相信活着的意义,不相信生命本身的意义。这种动机导致的自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自杀”。 3、快乐本身不能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因此,缺乏快乐也不能剥夺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巨大的义务。生活中当然也有快乐,但生活中的快乐不能被追求,不能被“意志化”为快乐,相反,必须是自发产生的。 幸福也永远不会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结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无论如何,所有为幸福而奋斗的人,都注定会失败,因为通常好运只能落在自己的怀里,永远不能因被追求而得到。 通往幸福的门总是“向外”拉开的,当人们试图推开通往幸福的门时,它反而会关上。
归根结底在于,生命意义的问题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被提出。如果以一般的方式提问,我们就会发现: 不是我们被允许去问生命的意义,而是生命在提问,在把问题指向我们。 5、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坐在我的面前,他刚刚质问我生命的意义是否存在。 他忘记了,人在生活中的位置或从事的职业,从来都不是问题,一切的关键在于他如何在生活中占据自己的圈子,填补自己的位置。 在他独特的人生境遇中,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替代、不可模仿的,不仅仅对他而言是这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生命赋予他的任务只属于他,也只有他需要完成这些任务。 一个没有充分完成自己相对而言更大的生活圈的人的生活,不会比一个真正满足于自己更紧密的圈子,并在圈子中找到任务的人更充实。在特定的境遇中,即使身为裁缝助理,他也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 6、“那么,失业者呢?”你现在可能会有这样的反对意见,但你忽略了这样的事实。一方面,工作并不是我们能够积极赋予生活意义的唯一领域。只有工作会让生活有意义吗? 让我们问问那些并不是无缘无故向我们抱怨的人,他们的工作(通常是机械类的工作)是多么的没有意义,他们的工作只有无休止地累加数列,或没完没了地在生产线上单调地推拉机械杠杆。这些人只能在他们有限的空闲时间里让他们的生活有意义。 另一方面,失业者拥有丰富的自由时间,也有机会赋予他们的生活以意义。 7、然而,我们不仅目睹了让没有“道德”的人挨饿是多么的困难,也发现了在让这类人挨饿的同时,还要求他遵守道德,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有一次,我不得不向法庭提交一份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的精神病学报告,这个男孩在极度绝望的情况下偷了一个面包,而法庭提出了一个确切的问题:这个男孩是否“低人一等”。 8、不是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命以意义,负责任地回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同样可以探索生命的意义。 在我们对美好、伟大的爱的奉献中。 不论在心理上认为这有多么不可能,都请你想象一下,你正坐在音乐厅里,聆听自己最喜欢的交响乐,它在你的耳边回响,你沉浸在音乐中深受感动。此时,有人问你,你的生命是否有意义。 9、如何应对困难才能真正体现我们是谁,也能让我们活得有意义。 我们不应该忘记体育精神,不应该忘记那种独特的人类精神!运动员除了为自己制造困难,还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通过克服困难而成长呢? 10、换句话说,如命运般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塑造我们。歌德曾说:“任何困境都可以因成就或耐力变得高尚。” 我们要么改变命运(如果可能),要么接受命运(如果是必须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们都只能通过这种不幸经历内心的成长。 “如果我遭遇不幸,我将站得更高。” 人们只是抱怨他们的不幸或他们的命运是一件多么误人歧途的事啊。如果没有命运,每个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1、让我们想象一下:一位棋手遇到了一个关于象棋的难题,他找不到答案,这时他会怎么做?把棋子从棋盘上捧下来?这能解决象棋的问题吗?当然不能。 自杀行为也是如此: 他抛弃了自己的生命,并认为自己由此找到了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人生问题的解决方案,但他不知道这样做是对生活规则的蔑视。 就像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棋手把棋子摔下棋盘,无视棋局规则一样。这种规则是什么呢? 12、也许现在有人会反对这种观点,这些人承认“自杀行为违背了所有的理由”,但他们认为“面对最终不可避免地会降临到每个人身上的死亡,生命本身难道不是毫无意义的吗? 死亡难道不会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从一开始都显得毫无意义吗?(因为没有什么能不朽)我们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不朽的呢?” 没有死亡,没有尽头将笼罩着我们,我们的可能性不再是有限的,现在我们可以毫无理由地做一件特定的事情,或者让自己妥协于刚刚经历的事,因为我们有时间,我们会有无限的时间。 13、但事实与此相反,事实也只有一个,即我们是凡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的可能性也是有限的。 这个事实使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情,开发一种可能性,并且投人我们的时间实现它,让它成为现实,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 死亡成为我们这样做的动力,因此,死亡也构成了我们的存在行为应成为一种责任的前提。 如果我们以寿命的长短来看待事物,那么,从本质上讲,事物可能会被证明与人类生命的长短无关。生命的持续时间长,并不能自动使它有意义,生命的持续时间短也不会使它没有意义。 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比作一本书,我们也不会以书的页数来判断书的深度,通常我们只会看这本书所包含内容的丰富程度,人的一生也是如此。这时,我们也应该在这里讨论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没有生育后代的人,他的生命是否仅仅因为这个事实而变得毫无意义。 14、对此,我们可以回答:一个生命,一个独立的个体就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们必须保持它的意义。如果不参与这种复制、繁衍,不参与我们称之为高度虚幻的生物学的“永生化”,这个独立的生命就没有意义,那么这个生命也永远不可能仅仅通过繁衍寻求“永生”并获得意义。 因为使原本“无意义”的东西永生这件事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就像人类的苦难一样,死亡是生命中有意义的一部分。苦难与死亡都没有剥夺人类存在的意义,而是使其有意义。 15、实现意义有三种主要的途径: 第一是做事、行动、创造;第二是体验,如体验自然、艺术或者爱别人;第三是发现不可改变的、注定的、不可避免的被人生限制的价值并主动适应限制,做出反应,接受命运。 16、在生命历程中,人类必须做好准备,随时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由于每时每刻所面临的挑战不同,所以有时候改变会来得很突然。 生命的意义只能是很具体的,是具体到某一个个体、某一小时的。也就是说,生命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会随着人和情况发生改变。 这里我想举个例子说明:改变实现意义的途径既可能是命运的要求,也可能是当事人主观的选择。 一位原本从事广告平面设计的年轻人因患脊髓肿瘤突然失业。肿瘤很快导致他的手臂和腿出现麻痹症状。 现在,他无法继续按照原来的途径实现生命的意义,他被推到另一边,被迫选择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途径。 主动体验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于是他开始从被动体验的、自身受限的处境中找到意义,从有限的可能性中汲取生命的意义。他是怎么做的呢? 住院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读了他以前做设计师时没有时间读的书。他从收音机上听音乐,与其他患者一起畅谈。 所以,他退回到了通过被动融入世界实现生命的意义、回答生命问题的存在领域。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这位勇敢的年轻人绝不会认为自己的生命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即便是在受限的情况下)。 后来,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到了双手无法拿稳一本书的程度,肌肉也已极度萎缩。他不能再戴耳机,因为这会让他产生剧烈的头痛。最后,连说话都变得困难了,他也无法再与其他患者畅谈。 所以,这位年轻人再一次被命运拒之门外,他从之前创造价值的领域,到了现在体验价值的领域。这就是他在生命走向尽头的日子里所面临的处境。但是,他依然能从这种状态中找到意义,这仅仅是因为他接受了自己的处境,这位年轻人很清楚自己时日无多。 17、我们应该想到,与活着的意义、幸存的意义同样值得关注的是痛苦的意义,尤其是徒劳的、没有带来收获的痛苦的意义。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包括揭露死亡隐藏的意义! 里尔克说每个人都应该死得其所。没错,我们应该死得其所,而不是被逼死!我们必须对此负责,就如同我们对活着的使命负责一样。但是,负责?对谁?对当权者吗?谁需要为别人解答这个问题呢? 18、比较痛苦的大小毫无意义,有意义的痛苦和无意义的痛苦之间的差别才是关键。痛苦是否有意义完全取决于个人,只有当事人才能决定他的痛苦有意义还是无意义。 至于那些坚称自己也很痛苦,并且不知情的人,他们的痛苦是否有意义呢?现在,我们来看“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这句话,在我看来,单单是宣称自己不知情就足以使他们遭受的痛苦毫无意义。 End 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4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 联系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