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的韵味

 雅轩书屋图书馆 2023-04-05 发布于天津
清明雨上 (笛子版)

         清明的韵味

                  ——墨雪如书✍🏻📖(原创)

     《岁时百世》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清明,得名于此。顾名思义,清明,就能给人温凉气静,春和景明的感觉,况且它是体现自然变化的节气,也是祭祖追思的节日,因此总有似曾相识的亲切和历久弥心的韵味在心头回旋,激起情感的涟漪……
       清明节,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仿佛就没有一次是晴天,也记不起有过什么开心的事,它总是湿湿的,冷冷的,朦朦胧胧,悲悲戚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诗句,仿佛是最恰当的应景,是最扣人心弦的节律。

Image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的60年代初,童年又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烙印在童年记忆最深处的,就是贫穷与落后,痛苦与无奈。而每个清明节,总有些难以名状的凄婉与悲凉的韵味,就连空气中也都弥漫着惆怅与伤感,甚至还有一种阴森森的恐惧感。稚气未脱的童眸里,洋溢的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充塞着一座座的坟茔,坟茔上肆意滋长的青草和飘飘荡荡的吊幡,耳畔萦绕的是吊幡下声声哭坟的女人撕心裂肺的悲嚎……

Image

清明那天,天还没亮, 一声声悲怯的哭声就隐隐约约,此起彼伏地回响在整个渔村。还没睁开惺忪的眼,心头的悲凉却已如雾般弥漫周身。推开窗户,扑面而来的春风,也仿佛在呜咽,悲鸣与恐惧笼罩整个屋子。走出家门,与表姐斗胆步入荆棘丛生的一座座坟堆,去寻找我的祖母。循声找去,很难看到哭坟人的身影,只有一座座高高的土堆,突兀在眼前,显得愈发荒凉和恐怖,而大伯父和爷爷的坟堆也在其列。大伯父是打鱼时,大半夜被行驶过来的船撞死的,去世时才四十不到,死得很惨。爷爷也是六十出头,因积劳成疾,离世的。奶奶虽有五个儿子,可家里却依然穷得叮当响……

Image

像这样残存在记忆里的痛苦的碎片,却凑成了我童年最大的“新闻”,而且,近乎三天两头就会出现,诸如, 谁家的父亲打鱼时葬身大海了,谁家的爷爷批斗时呕血死了,谁家的哥哥打坑道时被哑炮炸死了……谁家穷得揭不开锅,谁家的媳妇弃家出走,谁家的儿媳,因为不付公婆饭钱与公婆吵翻了天……似乎家家都有一本心酸史。清明在我童年的心中落下的是伤痕,是涟涟的泪,就如这绵绵不绝,冷冷的,湿湿的雨,印证了一个时代的苍凉和凄苦……

Image

也不知从哪一年起,清明的哭声似乎渐渐淡了,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脆的鸟鸣,是孩子的嬉闹,是老人娇宠孩子的嗔骂声,这些声音和着泥土和艾叶的清香弥漫山间,散发着乡村独有的淳朴与美好的韵味。人们带着自家做的青饼和青团,来到已故亲人墓前扫墓。尽管逝去的还在逝去,但活着的却少了悲凉。扫墓时,人们以静穆而庄严的仪式祭奠逝去的亲人,一改过去的烧纸钱,点蜡烛的习俗,而是以更文明、更安全的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亲人的缅怀和敬爱。有的献上一束花,有的供敬上三杯清茶,摆上水果糕点和清饼,唯独没有改变的是在亲人的坟头总要插上白幡和三支清香,在肃穆中以最庄严的姿态深深地鞠躬叩拜。

Image

可不,随着岁月的更迭,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裕,人们对于清明的理解,也有了新的内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清明,已不是悲鸣哀哭的代名词,更是对冥冥之中的祖先和亲人的敬仰与怀念,是弘扬孝道亲情,体会一份血缘亲情的纯真和温暖。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认祖归宗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慎终追远,寻找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去向哪里?清明,更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一种越来越滋长在心头的追思与寻根的文化的韵味。因此,才有许许多多离开故乡的人们,携家带口,千里迢迢,风尘仆仆,络绎不绝地赶来,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清明祭祖寻根的洪流,成了清明一道独有的风景……

Image

清明,无尽的思念在流淌,跨越千年的亲情与孝道表达,让清明历经岁月而愈加“清明”,在现代人眼里,清明,也是一个踏青赏景的节日。人们踏青游玩,尽情沐浴春天的阳光,享受春天的美好,山间田野,竹林山谷,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孩子们嬉笑玩耍,互相追逐,大人的心里藏满了幸福,眼里溢满着慈爱,家人如果泉下有知,也会为后代的快乐与幸福含笑九泉。

Image

清明,自唐朝起,至今不辍,这是一个喜忧参半的节日,尽管带着肃穆,带着说不清的韵味,但在清明节那一天,“清气满乾坤,温暖满人间”的幸福感总会涌上心头。清明,是民俗的盛典,亦是文化力量的绵醇持久,清明的怀念是永远的主题,而清明的人间烟火、人暖情长的韵味,更是意味深长,令人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