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会宁柴门《王氏家训》序言二 || 作者 王侠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04-05 发布于上海

会宁柴门《王氏家训》序言二

作者    ‖    王侠


我王氏家族原本有谱无训,在研考家谱的基础上,辛丑清明祭祖之际,族内成员共议编修家训,以崇祖德,教后昆规矩行为,葆扬家风。经过一年时间查阅资料,整理文字等一系列艰辛努力,现家训业将成册,要我为其写序。写序本属一件难事,作为家族成员为本家族之家训撰序,则更是难上加难。惟恐不能表其言,尽其意,难概其要、难抒其情。

家训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教化和道德制约的作用,对个人的修身齐家、维护家庭和睦和社会生活稳定,推动社会的文化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本质上讲,家训就是家族中的祖先或类似族长、拥有较大话语权、相应权威与决策权的人在世时,留给家族子弟及后世子孙的激励方式和管理措施,并以文字而记载。《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教训子侄说,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我国从汉代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逐渐丰富多彩,家训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和“修身”、“齐家”的典范。除谢安之言,古代的《颜氏家训》、《梁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治家格言》都是很经典的范例。其实质就是教育子孙后代要成长的更“佳”,成为家庭之娇子、社会之栋梁。

据传我王氏家族始于中古时代的琅琊王氏,初奠基于山东青岛等地,后寓居山西。明末清初自山西迁于陇,在甘肃这块沃土上休养生息至今。史前列祖列宗生息之足迹,已无法研考。《槐荫堂》谱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70年)王尔禄出生,至今十世,二百五十二年,始有文字记载。其间先后经初编与续修两次,成就了王氏家谱《槐荫堂》。但是,先祖们并未给吾门后辈留下家训。尽管首版与再版的《槐荫堂》序言中也述及一些王氏家族的故事,然文字均较为简略,史实也显空泛,更无礼仪、教化和读书做人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辛丑年清明祭祖之际,族人提议拟立《王氏家训》之事宜,方有今之家训之文稿。翻阅志禄子侄在研考家谱的基础上,写就的《王氏家训》文稿,开宗明义,旨精意新,文字精炼,寓意深遂,寄情于文,希冀弥疆,满满的正能量。该家训,于纷繁衍变的历史岁月中,沧海觅珠,大体滤出了先祖生息繁衍的行踪;在追祖考谱的有限史料中,精细研判,基本廓清了家祖历代祥和处世的雅风;在修身齐家的总基调下,情之淳淳,对来世子孙将如何立身处世提出了恳切要求;按家训要求修成正果的宗旨,耳提面命,指出了力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三大任务,每个家族成员应承担的重任。概括家训之要义,我认为其体现了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悌,礼义廉耻诸方面。

仁者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与关怀。提倡“仁”的道德,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看待,就是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需承认他人亦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信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人在作为社会成员之一与别人相处时,应提倡平等友爱、和谐相处,不以自荣而凌人之上,不为自秽而屈居他人。相互尊重,共臻彼岸,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

义者公平正义,坚守原则。“义”本来之含义是适宜。作为伦理范畴的义,是指社会公认的适宜,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所以,它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前提。过去对士大夫的行为要求是行侠仗义,大义凛然,对人对事义字当先,处世公平,办事有度,见有违犯道德、有悖义之行为要勇于矫正;见体现行之符义的事要积极倡导,认真学习。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仰望贤者顶礼膜拜。此皆义之所驱,行之所存也。

礼者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旁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典范。在封建社会时代,礼的许多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在当代社会仍然十分重要。在治家树人方面,家族各成员和谐相处中要讲道德,守礼仪,和亲友邻不欺诈,相互尊重不傲视,所谓“非礼勿动”,正人正己正社会,为社会发展输送正能量。

智者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智”通常又写作“知”,动词指认识,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学说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被人类所认识的东西,而无不被人所认识的事物。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以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又十分聪慧。作为社会基本分子的家族及其成员应该从小以知识启智,以书礼树人。现实条件下,每个家庭成员都享有读书的权利与便利,社会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更是在诗礼中增长知识与才干,以丰富的知识奉献社会。正如朱子所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况非“愚”之子孙也。

信者忠于职责,诚实守信。所谓“信”即诚信。意思是对自己承诺的事情要负责任。儒家把诚信视作做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说,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国理政要敬事而信,所谓诚信赢天下。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我们常讲要言必信,行必果,即说话办事必须讲信用,守信用。在社会上和人交往,一定要有行为准则,说话、办事、处世一定要有信义标准。有一句批评不守信用的话,叫做“人而无信而不知其可信也。”这是很有鞭挞意义的。

忠者敬也,尽心曰忠。孔子言:“敬人而忠,忠利之教。”孟子曰:“教人以善为之忠。”故忠非专指臣民敬心事上,更非专指见危受命。“第谓居职任事者,当尽竭力,求利于人而已。”“死不厚其子,子民发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于之教……,耻费经实,忠而不犯。”作为国民和家亲,要尽忠,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父母。对国家的忠诚,即自觉拥护和坚持国家的法令和政策,覆行公民应尽的义务。家族内,要坚持晚辈对长辈的忠,子女对父母的忠,夫妻对爱情的忠,以忠诚维系相互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从身边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之为“百德之首,百善为先。”《孝经》曰:“教之亲爱,莫大于者。”孝,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曰:“孝子之至,是为能养。”现在言孝,往往指子女赡养,至于祭祀祖先,祭享之礼。“其事近乎迷信,然尊礼敬孝实为报本追远之正务。”正如《朱子治家格言》所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祖先崇拜,祭礼等都是家庭孝文化的延伸。

节者气节制度也。《左传·文十二年》注:“节,信也。”《周易·杂卦》:“节,上也。”《周易·疏》:“节者,制度之名,节上之义,制度有节,其道乃享。”也引申为“操守”,如节操、高风亮节等。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行为要求,就是兄弟友爱,互相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

廉,是廉洁。廉洁之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不要有想占便宜之心。所谓富贵不能淫,“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也。”

耻,是耻辱。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做,我族后生务必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念。

所编家训对家族成员的要求臻为全面,关键在于践行。认真地实施了,我们立家训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前世不表,后世各辈子孙在维护家族形象和个人行为建树上,一定要崇仁、尚义、尊礼、启智、守信、尽忠、行孝、持节、友悌、倡廉、弃耻。将本分做人、踏实做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家庭和睦、邻里相亲、勤俭持家、尚俭莫奢、严教子孙、修身明理、薄财守节、行善积德、团结友善和同心同德立为王氏家族成员的操守。遵循家训所倡旨意,维护家族良好风气,修身齐家代代相传,扬德显祖辈辈接力。保持家族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使家族各成员永远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特此希冀,至盼至瞩,是为序。

王 侠 王氏家族第七世孙

壬寅年正月十五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