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列表!

 图书 馆员 2023-04-06 发布于内蒙古

4种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列表!

衛氣營血辨証階段       証型            主要症狀衛分

溫邪犯表     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及尖紅,脈浮數。常伴有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口乾微渴。氣分

邪熱壅肺    發熱、有黃稠痰、喘咳、胸痛、心煩、口渴,出汗,喉痛、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數。

氣分大熱    高熱、大汗、非常口渴、面紅、氣粗。舌苔黃燥,脈洪大。

熱結腸胃    午後潮熱、腹脹滿、腹痛拒按、煩躁,譫語,便秘,或泄瀉。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濕熱蘊脾    輕微發熱、或陣發性發熱、胸悶、噁心、身重肢倦、嗜睡、口渴不欲飲水、出汗粘稠、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營分

熱傷營陰    發熱、晚上更嚴重、心煩、失眠,嚴重者神昏、譫語,皮膚隱隱斑疹。舌紅絳,脈細數。

熱入心包    煩躁、或表情淡漠、高熱、神昏、譫語、舌頭彊硬、四肢冰冷。舌絳,脈滑數。血分

血熱妄行   高熱、煩躁、嚴重者或發狂、皮膚斑疹顯露、或有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絳紫而乾,脈數。

肝熱動風   神昏躁擾、高熱、兩目上視、牙齒緊閉、手足抽搐、頸項彊直。舌紅絳,脈弦數。

根據六經辨証,三陽經病及三陰經病的表現
病証基本病變主要症狀

太陽

外風頭痛、發熱、出汗、惡風,脈浮緩。
表寒惡寒、發熱、無汗、氣喘、頭頸痛、全身痛、骨節疼痛。苔薄白,脈浮緊。

陽明

裏熱兼燥高熱、出汗多、非常口渴、面紅、心煩。脈洪大,舌苔黃燥。
胃腸實熱身熱、下午潮熱、便秘、腹滿痛拒按、煩躁、嚴重者譫語、神志不清。脈沉實有力,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

少陽

半表半裏口苦咽乾、視力模糊、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厭食、心煩、噁心。舌苔白,脈弦。

太陰

脾胃虛寒腹滿脹、時痛時止、喜溫喜按,腹瀉、嘔吐、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遲或緩弱。

少陰

陽虛內寒畏寒、精神萎靡、手足冰冷、腹瀉、泄瀉未消化食物、噁心、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微。
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燥咽乾、小便黃。舌尖紅,乾燥少苔,脈細數。

厥陰

寒熱錯雜口渴不止、寒熱錯雜、胸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嘔吐、四肢冰冷。舌苔白膩、脈弦數。

十二經絡的病証
病証表現主治
手太陰肺經胸悶、脹痛、喘咳、呼吸困難、肩背及手臂內側疼痛、咽喉腫痛、怕冷、手心發熱等。主治胸、肺、喉部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陽明大腸經下頜牙痛、流清鼻涕、鼻衄、喉痛、頸肩部疼痛、上肢外側疼痛、上肢癱瘓。主治頭面、五官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陽明胃經高熱、鼻衄、面癱、喉痛、頸腫、身體虛弱、胸部疼痛、易飢餓、腹脹、腸鳴、大腿前面疼痛、小便黃。主治胃腸、精神和五官(頭、面、眼、鼻、口、牙齒)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太陰脾經下肢浮腫、大便稀爛或腹瀉、上腹痛、腹脹、疲倦、四肢沉重感、嘔吐、噯氣、舌痛、黃疸等。主治下肢及消化疾患如胃痛、腹脹、嘔吐、噯氣、腹瀉、膝股部內側腫脹等。
手少陰心經心前區疼痛、胸脅肋區痛、咽喉痛、口乾、口渴、目黃、健忘、失眠、癲癇、上肢內側疼痛、掌心發熱等。主治心、胸、神經性病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太陽小腸經耳鳴、耳聾、目黃、牙齦及面頰腫、咽喉疼痛、肩胛部疼痛、上肢外後側疼痛。主治頭頸、五官病証、熱病、神志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太陽膀胱經頭痛、頸痛、癲狂、眼痛、鼻塞流涕、鼻衄、背痛、腰痛、小便短少、遺尿等。主治頭頸、眼睛、鼻、腰背、神志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少陰腎經黃疸、咳嗽、咯血痰、氣喘、心悸、恐慌感、飢餓但不欲進食、腰背部疼痛、腹瀉、小便短少、或無尿、月經不調、遺精、水腫、便秘、下肢冰冷、下肢內後側疼痛。主治婦科、腎、肺、咽喉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厥陰心包經心悸、心前區疼痛、腋下腫脹、癲狂、胸滿悶感、上臂肘關節痙攣、掌心發熱等。主治心、胸、胃、神志病証。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手少陽三焦經耳後疼痛、眼外角痛、耳聾、耳鳴、面癱、咽喉腫痛、肩痛、上肢外側部疼痛、小指及次指活動障礙。主治頭側、耳、眼睛、咽喉、胸脅部病証和熱病。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少陽膽經惡寒、發熱、口苦、下頜痛、眼外角痛、胸痛、季肋區疼痛、偏癱、腋下腫、腰图片疼痛、下肢外側疼痛。主治頭顳位、耳、眼睛、脅肋部疾患及神志病、熱病等。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足厥陰肝經膝關節疼痛、大腿內側疼痛、遺尿或小便不通、下腹部腫、疝氣、腹瀉、腰痛不能俯仰、胸悶滿、嘔吐等。主治肝病及婦科疾患,以及這條經脈循行的病變部位。

表証、裏証與寒

熱、虛實的關係

類屬

表証裏証
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明顯,鼻塞、無汗或有汗、不口渴。舌苔薄白,脈浮緊。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青、口不渴、或喜熱飲、噁心嘔吐、腹痛、泄瀉、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遲。
微惡風寒、發熱重、有汗、輕微口渴、咽紅而痛。舌質偏紅,脈浮數。面紅耳赤、唇乾、身熱、惡熱、口渴喜冷飲、腹脹滿、煩躁多言、出汗、便秘、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或沉數。
惡風、汗出或汗出不止。脈浮緩無力,舌體稍胖。神疲懶言、聲低氣短、厭食、腹痛喜按、頭昏、心悸、二便失禁。舌質淡胖嫩、苔白,脈沉弱。
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脈浮緊或浮而有力,舌苔白。氣粗、心煩、腹脹痛拒按、便秘、小便黃赤、手足心出汗。舌苔厚、燥焦,脈沉實。
五脏诊断对应思维导图

图片

阴阳辨证口诀!(任何中医治法必先辨阴阳)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明显了,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脾阳虚衰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肾阳虚衰小便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中医四诊辨阴阳,神色形态就是望,有神有气动止常,此是常人的体象。有神烦躁多欲动,声高气粗口气秽,此是阳证莫须问,实证面色多红颜。虚证面色青白浮,湿热阳证虚寒阴,阳浮面红肢清冷,舌苔白是感风寒,舌质青滑阴证添。舌苔白厚湿困脾,脾虚湿困有齿痕,病入太阴仔细审。舌质红绛阴津伤。绛紫浸润入少阴,少因虚寒阴证辨。舌苔黄厚是痰湿,黄多是热厚多湿,湿多寒多是阴证。无神倦怠但欲寐,声低息短语言懒,此是阴证需回阳,阳回气化神目藏。体态臃肿阳气虚,痰饮湿困太阴脾,少阴虚寒阳气低。体态轻健阳气盛,攀垣逾屋走平径。按手及足就是切,浮动滑数有力阳,口渴溲短大便干。小便清长大便溏,沉迟细涩是阴证,虚阳外越脉如葱,有胃脉缓脾气足,有神脉象力气增,有根沉取脉有力,有根有病病易治,无根无神病难疗,此是 辩证金口诀,熟记辩证不会错。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
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

阴盛便结要温润,大黄附子煎可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加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大剂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阴阳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
第一节 阴阳
阴阳辩证就是辨别阴阳的多少,阴就是精微物质,阳就是阳气,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 真寒属阳虚,真热属阳盛(阴虚),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寒,阳是热。真热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类),真热则用苦寒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生甘草等)。
第二节 六经病证百病论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 -),来表示。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 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
下面分别说明之: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爻)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1太阳伤寒: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2、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
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
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二)太阳腑证
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处方:五苓散。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处方四逆汤。
归纳如下:
1蓄水证:寒邪伤阳,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现: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
2 蓄血证:寒邪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蓄于膀胱少腹。
表现: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3尿血: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处方四逆汤。
(三)太阳温病
实际上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内经》叫:冬伤于寒春生温病。伏邪为病应与口鼻而入的瘟疫区别,瘟疫自口鼻而入,发病迅速,高热、口渴、头痛欲裂、烦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闭结或腹泻。
二 、阳明病证
二阳合明为阳明,二个阳爻在外一个阴爻在中,卦象为离,中空,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温的。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一) 阳明经证: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中空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 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教科书中所传有壮热,大汗是错误的,大汗之后,热随汗泄,热从何来?
处方:白虎汤类。
(二)阳明腑证: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处方:承气汤类。
三、少阳病证
一阳二阴为少阳,阳藏肌腠,温里而实肌腠,卦象坎,外阴内阳,内藏精汁(胆汁)。太阳病不解,一者邪热内传少阳(病态兑卦下实上虚),精汁被灼不得下传小肠上泛于口,故出现口苦,胸胁苦满,胆汁(精汁)不能顺利下传小肠,小肠分清别浊之功被伤。方药:小柴胡汤。二者太阴湿困(病理卦象坤),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处方:大黄附子汤,苍术薏苡仁半夏等燥湿药。
四、太阴病证
太阴阴多三个阴爻(生理卦象坤),阴中藏有精气神,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为运化之官职,喜燥恶湿,五谷精微靠其运,湿多困脾太阴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恶湿,太阴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寒湿困阻太阴脾,所以腹满,全身沉重,处方:大黄附子汤,湿邪寒邪上干娇肺所以咳嗽,寒邪伤肺咳嗽连声,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加甘草生姜。湿邪伤肺咳嗽沉闷,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苡仁和半夏。湿热交结要出黄疸,阳黄热重,小便黄用茵陈汤,阴黄湿重寒重,小便清大便溏加术附。
太阴病的特点:腹满、食不下,喜呕、喜温喜按。
表现为里虚寒证:腹满胀痛,不欲饮食,腹泻,时或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舌头根,扁桃体大要发热,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成之因,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燥,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一)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
(二)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
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下利或自利清谷,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六、厥阴病证
厥阴一阳托二阴(生理卦象震),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寒入厥阴伤一阳,震变坤卦太阴乡,厥阴太阴为乡邻,阳伤脾职失健运,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长清。热入厥阴伤一阴(病理卦象离,震卦上爻被邪热填实),口渴烦躁谵语因。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另解厥阴二阴藏精血(卦象震),一阳鼓动四肢健,厥阴如若伤一阴(变成病态离卦精津受伤,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卦象兑,震卦中爻被邪热填实),如若一阳再有伤(病态坤卦),下利不止胃肠伤。
总之,六经辨证不越阴阳二字,就在阴阳上下功夫。辨清阴阳治疗就会易如反掌,当今的大多数疑难病参合六经辨证就会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