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列表! 衛氣營血辨証階段 証型 主要症狀衛分溫邪犯表 發熱、微惡風寒、舌邊及尖紅,脈浮數。常伴有頭痛、身痛、體倦、咳嗽、鼻塞、口乾微渴。氣分 邪熱壅肺 發熱、有黃稠痰、喘咳、胸痛、心煩、口渴,出汗,喉痛、鼻翼煽動。舌紅苔黃,脈數。 氣分大熱 高熱、大汗、非常口渴、面紅、氣粗。舌苔黃燥,脈洪大。 熱結腸胃 午後潮熱、腹脹滿、腹痛拒按、煩躁,譫語,便秘,或泄瀉。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脈沉實有力。 濕熱蘊脾 輕微發熱、或陣發性發熱、胸悶、噁心、身重肢倦、嗜睡、口渴不欲飲水、出汗粘稠、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黃厚膩,脈濡數或滑數。營分 熱傷營陰 發熱、晚上更嚴重、心煩、失眠,嚴重者神昏、譫語,皮膚隱隱斑疹。舌紅絳,脈細數。 熱入心包 煩躁、或表情淡漠、高熱、神昏、譫語、舌頭彊硬、四肢冰冷。舌絳,脈滑數。血分 血熱妄行 高熱、煩躁、嚴重者或發狂、皮膚斑疹顯露、或有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絳紫而乾,脈數。 肝熱動風 神昏躁擾、高熱、兩目上視、牙齒緊閉、手足抽搐、頸項彊直。舌紅絳,脈弦數。
阴寒阳热是阴阳,只在真假作文章,真热口渴小便黄,有神烦躁不安宁。真寒溲频面色苍,无神倦怠但欲寐。真热口渴喜冷饮,假热漱水不欲咽,真热便干面红赤。假热面赤溲清长,真热息热气粗长,真寒息冷气短微。真热舌焦苔干黄,真寒舌青苔水滑。阴极似阳属戴阳,阳极似阴肢冰霜。 真假寒热来斟酌,阴证阳证明显了,真热阳证苦甘寒,真寒阴证温热汤。识得阴阳造化机,疑难杂病有处医。先天立极是水火,水火既济无沉疴。脾阳虚衰大便溏,肝脏因此遭了殃,乙肝病毒逞威风,附子干姜作文章。肾阳虚衰小便频,精微下泻眸不润,头昏腰痛也是因,回阳救逆四逆汤。白血病是阴寒邪,寒彻骨髓白C增,西医只知杀白C,徒将阳气杀戮尽。此病中医少阴病,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简便廉验神功显。艾滋病是阴阳离,西医验血便可知,常人验血一条线,艾滋血液两分离。阴平阳秘精神治,阴阳离绝精神绝,和合阴阳中医药,简、便、廉、验最神奇。 中医四诊辨阴阳,神色形态就是望,有神有气动止常,此是常人的体象。有神烦躁多欲动,声高气粗口气秽,此是阳证莫须问,实证面色多红颜。虚证面色青白浮,湿热阳证虚寒阴,阳浮面红肢清冷,舌苔白是感风寒,舌质青滑阴证添。舌苔白厚湿困脾,脾虚湿困有齿痕,病入太阴仔细审。舌质红绛阴津伤。绛紫浸润入少阴,少因虚寒阴证辨。舌苔黄厚是痰湿,黄多是热厚多湿,湿多寒多是阴证。无神倦怠但欲寐,声低息短语言懒,此是阴证需回阳,阳回气化神目藏。体态臃肿阳气虚,痰饮湿困太阴脾,少阴虚寒阳气低。体态轻健阳气盛,攀垣逾屋走平径。按手及足就是切,浮动滑数有力阳,口渴溲短大便干。小便清长大便溏,沉迟细涩是阴证,虚阳外越脉如葱,有胃脉缓脾气足,有神脉象力气增,有根沉取脉有力,有根有病病易治,无根无神病难疗,此是 辩证金口诀,熟记辩证不会错。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不必他山求药石,祖宗明训记心中,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 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咽喉炎证要加重。口腥味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痠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型,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 阴盛便结要温润,大黄附子煎可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加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大剂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阴阳六经辨证百病精髓论第一节 阴阳 阴阳辩证就是辨别阴阳的多少,阴就是精微物质,阳就是阳气,真寒也就是阴寒(阴证)则阳气少,真热(阳证)则精津耗。 真寒属阳虚,真热属阳盛(阴虚),虚热有阴虚(精微物质少)发热和阳虚(阴证)发热(虚阳外越)。病理上阴是寒,阳是热。真热则用温热药(辛甘淡发散类),真热则用苦寒药,阴虚发热则用甘淡寒药,阳虚发热要回阳化气药(淡附子、干姜、生甘草等)。 第二节 六经病证百病论 六经辨证涵盖了八纲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辨证尽在其中。现代人把六经病证只理解为外感热病的各种表现是错误的,其中也包括温病和杂病。 首先要明白六经的概念: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是三阳(经)。太阴、少阴、厥阴是三阴经。 六经的概念是《内经》提出的,后来经张仲景充实,这六经是用阴阳的多少来判别的。中国古人没有文字之前是用结绳记事的,一个结就是阳用(—)表示,两个结用(- -),来表示。再复杂的事物就用这些结排列组合来表示,然后把相同的性质归类,就延伸出阴阳八卦。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为八卦)是由三个爻组成。 每个卦有三个爻组成,其中有阴爻、阳爻,或者全是阴爻,或者全是阳爻,或者阴阳爻驳杂。八卦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含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无论多庞大,还是多渺小尽在其中 下面分别说明之: 一、 太阳病证 太阳病就是太阳的三个阳(爻)被寒、湿所伤后造成的。 太阳是由三个阳(爻)组成的,阳(爻)多所以叫太阳,卦象是乾,乾健也。太阳代表手足太阳(经),也为一身之藩篱。手太阳是小肠有分清别浊之功,足太阳是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太阳经证由于病邪性质、感邪轻重和体质强弱等因素,太阳经证可分中风和伤寒两类。 太阳经证 1太阳伤寒:一阳被伤是伤寒(病理卦象兑上缺),卫阳被寒所侵先伤上一阳爻,如果正气充足(也就是其它二爻本身不病),这时寒郁化热出现发热,寒为阴邪,其性收引,所以头项强痛,身痛腰痛,寒闭玄府毛窍,所以无汗,肺与皮毛相表里,玄府堵塞,所以喘促,邪在表未入里所以脉浮紧。发散风寒可用麻黄汤类。 2、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 二阳伤寒为中风(病理卦相震),素体阳虚(中阳虚弱),寒邪入侵之后营阴受伤,卫气不足,卫气者卫外煦肢体也,因此出现发热,恶风,自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甚至可出现鼻鸣,干呕。 主要病机是营卫失调。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类补足中阳营卫调和邪则驱外。 (二)太阳腑证 太阳寒邪直传足太阳膀胱,膀胱气化不利产生蓄水证。处方:五苓散。 太阳寒邪伤阳,阳少气化不利导致水蓄膀胱可用五苓散。太阳寒邪不解郁而化热循经而入膀胱,热结膀胱,络脉损伤则蓄血,处方桃核承气汤,久则三阳俱伤气不摄津血可产生小便尿血不止(阴证),用药回阳化气,处方四逆汤。 归纳如下: 1蓄水证:寒邪伤阳,邪入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水液不行而致蓄水。 表现:小便不利,微热,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 2 蓄血证:寒邪入里化热,热与血搏结,蓄于膀胱少腹。 表现:少腹硬满疼痛,小便自利,其人如狂。 3尿血:四肢清冷,大便稀溏,尿血,处方四逆汤。 (三)太阳温病 实际上太阳温病是由于贪恋淫乐冬不藏精,阳随精泄,少阴虚寒,寒邪入于少阴,没有即时发病而成伏气,遇春天少阳之春气生发,阳气触动伏邪而发病,因为是伤精所致,所以口渴发热而不恶寒。《内经》叫:冬伤于寒春生温病。伏邪为病应与口鼻而入的瘟疫区别,瘟疫自口鼻而入,发病迅速,高热、口渴、头痛欲裂、烦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闭结或腹泻。 二 、阳明病证 二阳合明为阳明,二个阳爻在外一个阴爻在中,卦象为离,中空,藏而不能满,平时的胃脘是温温的。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胃腐熟水谷以化气血,大肠传导糟粕以化津液。 (一) 阳明经证:太阳病不解邪热循经传入阳明,中空之爻被邪热填实,二阳与邪热交织成病态乾卦,乾为大赤,所以发热(大热)、面赤、 口渴、心烦,饮冷饮,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只有无形之邪热,没有有形之燥屎。教科书中所传有壮热,大汗是错误的,大汗之后,热随汗泄,热从何来? 处方:白虎汤类。 (二)阳明腑证:邪热陷阳明日久,津液被灼,粪便不下(病理卦象乾),乾为坚硬,邪热与燥屎并存也就是“胃家实”,多简单的三个字,言简意赅。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汗多,腹中鞭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腹中转矢气,烦躁,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寐,舌苔黄厚燥或苔焦黑燥裂,舌边尖有芒刺,脉沉迟实或滑数。处方:承气汤类。 三、少阳病证 一阳二阴为少阳,阳藏肌腠,温里而实肌腠,卦象坎,外阴内阳,内藏精汁(胆汁)。太阳病不解,一者邪热内传少阳(病态兑卦下实上虚),精汁被灼不得下传小肠上泛于口,故出现口苦,胸胁苦满,胆汁(精汁)不能顺利下传小肠,小肠分清别浊之功被伤。方药:小柴胡汤。二者太阴湿困(病理卦象坤),也可造成精汁不能下泻而上泛于口,所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处方:大黄附子汤,苍术薏苡仁半夏等燥湿药。 四、太阴病证 太阴阴多三个阴爻(生理卦象坤),阴中藏有精气神,太阴包括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脾为运化之官职,喜燥恶湿,五谷精微靠其运,湿多困脾太阴病,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恶湿,太阴为阴脏体阴而用阳,寒湿困阻太阴脾,所以腹满,全身沉重,处方:大黄附子汤,湿邪寒邪上干娇肺所以咳嗽,寒邪伤肺咳嗽连声,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加甘草生姜。湿邪伤肺咳嗽沉闷,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苍术苡仁和半夏。湿热交结要出黄疸,阳黄热重,小便黄用茵陈汤,阴黄湿重寒重,小便清大便溏加术附。 太阴病的特点:腹满、食不下,喜呕、喜温喜按。 表现为里虚寒证:腹满胀痛,不欲饮食,腹泻,时或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腻,脉沉缓弱。 五、少阴病证 少阴一个阴(爻),阴少所以为少阴(卦象离),阳(爻)多本身不病,二阳抱阴是为心(离),少阴阴中藏精津,少阴病则阳不伸(阳气减),恶寒、踡卧但欲寐,虚阳外越舌头根,扁桃体大要发热,头昏、头胀高血压,四肢逆冷成之因,坎阳被伤变成坤,死气沉沉谁知因?太阳邪热传少阴(病态乾卦,离中阴爻被邪热填实),阴伤之后精津损,烦躁口渴多冷饮。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卦象为坎,二阴抱一阳。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形成一个既济卦,化成热融融的一团气。这融融的一团热气是生命之根,今人不知珍惜,贪凉饮冷,日耗其阳,日久阴盛阳虚,虚阳被盛阴逼外,四肢烦燥,高血压、脑溢血、脑梗塞等病要发作,口渴而不喜冷饮,或喜而只漱口而不欲咽,咽喉炎等病要发作。 总之少阴病以虚寒为主,多见少阴寒化证,少见少阴热化证。 (一)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不足,病邪入内,从阴化寒所表现的全身性虚寒证候。 表现:恶寒,手足厥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蜷卧欲寐,脉沉细;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处方:四逆汤类回阳救逆。 (二) 少阴热化证︰是指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而出现的里虚热证候。 表现:口燥咽干或痛,心烦不寐,下利或自利清谷,小便黄赤而短,或腹胀不大便,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处方:黄连阿胶汤类滋阴清热。 少阴病的特点:少阴寒化,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热化,脉微细数,烦躁欲寐。 六、厥阴病证 厥阴一阳托二阴(生理卦象震),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寒入厥阴伤一阳,震变坤卦太阴乡,厥阴太阴为乡邻,阳伤脾职失健运,湿困太阴脾阳陷,消渴引饮溲长清。热入厥阴伤一阴(病理卦象离,震卦上爻被邪热填实),口渴烦躁谵语因。病(或寒或热)入厥阴寒热杂,姜附椒柏乌梅下。 另解厥阴二阴藏精血(卦象震),一阳鼓动四肢健,厥阴如若伤一阴(变成病态离卦精津受伤,消渴气上要撞心,心中痛热饥不食(卦象兑,震卦中爻被邪热填实),如若一阳再有伤(病态坤卦),下利不止胃肠伤。 总之,六经辨证不越阴阳二字,就在阴阳上下功夫。辨清阴阳治疗就会易如反掌,当今的大多数疑难病参合六经辨证就会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