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医食同源,自然疗法

 股与道十三篇 2023-04-06 发布于上海

    “医食同源”是中医的原创优势之一,也是生命科学探索的重要方向,21世纪的医学不应该再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中心的研究方向。

     中医药文化五千年,代代相传,“药食同源,医食同根”是我们的老祖先在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来“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方法。食物是天然的药物,无毒、无副作用,使衰老病变的脏器自然而然就恢复了健康,让患者达到逆转,减药停药的目标。

     现在病人越治越多,新药物层出不穷,很多人把药当饭吃。站在科技革命基础上的现代医学,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病种,也发明越来越多的新药物,同时也越来越背离了“药食同源,医食同根”这条原则。现在很多人太依赖医院、依赖药品,远离了自然与身心,不相信本自具足的强大免疫力和自愈能力。是药三分毒,是医患公认的常识,慢性病患者选择天天服药、终身服药法理不通,与《黄帝内经》“唯主修养,不尚药石”的祖宗法宝完全相背。


   《黄帝内经》认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具有寒凉的性质,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具有炎热的性质,有蒸腾和向上燃烧的特点,属于阳。用阴阳区分药物和饮食物的气味,那么无形质的气为阳,有形质的味为阴。中草药和天然植物的四气五味纠正人体之偏,选择“药食同源,医食同根”的理法,近期用药物综合调治,远期用食物颐养天年,才是治疗慢病的古老而文明的方法。

    明朝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还融入了自己的养生心法,李时珍认为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掌握五味食物的不同作用,跟据体质的不同,合理饮食,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和自愈能力,起到养生治病的作用。一般而言,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肝病忌辛味,肺病忌苦味,心肾病忌咸味,脾、胃病忌甘酸。

1、辛味食物

    辛味食物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外感风寒的人宜食用辛辣的生姜、葱白、紫苏等。辛味有利肺。

     甘味食物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多有滋补身体的作用,但吃甜食过多易发胖,尤其是糖尿病人不宜多食。甘有利于脾胃。

3、酸味食物

    酸味食物有收敛、固涩之效,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如吃太饱太腻后,可以吃山楂,健胃消食。甘有利于肝脏。

4、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有清热、降火、解毒、除烦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症、湿症等。苦瓜、茶叶、酒、醋、橘皮、百合等都是常见的苦味食物。苦味有利于心脏。

   咸味食物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如海带有软坚化痰的作用。其他常见的食物有盐、紫菜、海蜇、海参、猪血、猪肉等。咸味有利于肾脏。

    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民以食为天,大自然中的谷物、蔬菜、果品、肉类等融入中医辨证论治,就变成了治病养生的法宝,这是古圣先贤们以本草学创出的对于人类世界的伟大贡献,炎黄子孙必须很好地传承发扬。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或不同的病情,选取相应的食物,通过合理的烹调加工,成为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把“美食养身”和“防病治病”两者完美结合,创造出“医食同源”,堪称举世无双,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在本世纪初,世卫组织就倡导自然医学和现代医学相融合,未病先防的观念被推崇,自然疗法越来越被世界的民众认可,可以通过提高人体的防御功能,进而可以应对众多疾病的侵袭。自然疗法是以生命健康为核心,重点强调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更接近于中医食疗。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