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诏令十四篇,带你一窥古代帝王的政治风采

 星星悦读会 2023-04-06 发布于湖南

【按】

《念楼学短》共有53组530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读】&【曰】,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楼学短》第八组——诏令十四篇。

《念楼学短》选编的前七组经典都可以说是自成一体的“专著”,而第八组经典却是“散装货”,内容也颇为特别,因为这组经典的文体是“诏令”,想必除了在古装剧中耳熟能详的那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之外,诏令本身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不曾企及的神秘存在。而且,诏令的“作者”个个来头不小——毕竟都是九五之尊的帝王嘛!

虽然中国古代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王朝多达83个,帝王更迭更是有四五百号人,不过在锺叔河先生选编的十四篇诏令中,“入围选手”却屈指可数。我不知道锺叔河先生的具体“选拔”标准如何,我想,除了一个硬性条件是单篇诏令不过百字(《念楼学短》强调的就是“学其短”)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内容有价值了。

据统计,这十四篇诏令的作者,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排名,吴王夫差稳坐第一把交椅,而汉朝的刘氏家族则以五位皇帝(分别是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光武帝刘秀)上榜的成绩荣获团体第一名。若论个人最佳表现奖,则宋太祖赵匡胤以三篇诏令入选的成绩居于榜首,曹操唐太宗则以一篇之差双双屈居亚军。最后一位入围作者则比较特别,因为他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那么今天就跟着锺叔河先生的“读”和“曰”,来品味一下“入围选手”的风采吧!

一、吴王夫差:政治智慧虽不够,不以成败论英雄

《念楼学短》中选编了一篇吴王夫差《告诸大夫》的诏令。原文如下:

“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此诏令的背景是吴王夫差认为越王勾践已经完全臣服于他,于是决定接受越国乞和结盟的请求,转而举兵北上与齐国争霸。为了解除群臣的担忧,他说出了自己的策略:如果越国从此改变了对我国的态度,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果不改,就等我打完齐国再回来收拾它。

锺叔河先生认为这篇诏令要言不烦”,几句话就将自己的决策说得明明白白。只可惜吴王夫差对形势的估计不足,结果被越王勾践反杀。

虽然论政治智慧,夫差这篇诏令中的决策堪称失败,但锺叔河先生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夫差胜利时对失败者能宽大,失败后要求对手给予同等待遇被拒时也不怕死,至少形象是完整的。言外之意,自然是说勾践一翻盘则翻脸不认人(要杀功臣范蠡、文种)的做法过于穷形恶相了。

二、汉朝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前面已经提到,《念楼学短》中选编了五篇汉朝皇帝的诏令,成为团体第一名。其中,第一位实力选手便是汉高祖刘邦,他的《入关告谕》让我们学会了“约法三章”这个成语。锺叔河先生认为这篇诏令是“西汉开国第一篇大文章”,水平极高,开篇一句“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就很得人心,宣称先入关是“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也有助于安抚民心,“军霸上,待诸侯至”还颇有贤者风范,高明得很。

第二位汉文帝刘恒的一篇《却献千里马诏》让我们明白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是有迹可循的。有马屁精想给汉文帝敬献千里马,汉文帝却昭告天下不受千里马,因为出行的时候,普通车马的速度肯定没有千里马快,如果“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一个人能跑到哪里去呢?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真正像汉文帝一样能够以此为由拒受千里马的帝王却难得一见,关键还是在于汉文帝自身是俭以养德的明君吧!

第三位汉武帝刘彻则以一篇《求贤诏》告诉我们什么叫“非常之主必用非常之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意思是说,不平凡的事业,需要不平凡的人才,千里马往往不易调教,干大事的人,也难免别人对他有看法。在选人与人问题上,汉武帝秉持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所以才有了从奴隶逆袭为将军的卫青。

第四位汉宣帝刘询的一篇《益小吏俸诏》则让我们看到了古代“高薪养廉”思想的光芒。中国官吏的薪水从来都不高,似乎是古已有之。汉宣帝非常难得地看到了官员薪水高低与廉洁程度之间的利害关系,认为“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官吏不廉洁公平,国家政治就混乱......想让他们不鱼肉百姓是很难的),于是下令加工资。想必汉宣帝一朝的官员幸福指数也高于其他时代吧!

最后一位汉光武帝刘秀的《与严光》也是一篇求贤诏,不过是专门写给老同学严光的。刘秀虽贵为东汉的开国皇帝,求贤的态度却相当谦卑。严光同学故作矜持,三请不至,刘秀依然恭恭敬敬地自称“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譬之疮痏,须杖而行”(担负着国家的重任,我如履薄冰,就像腿脚有伤需要扶持),希望严光同学不要像许由一样宁愿老死在箕山,也不愿出山辅佐尧帝。

三、曹操:能文能武,亦刚亦柔

《念楼学短》选编了两篇曹操的诏令,一篇是对吴宣战的《与孙权书》,一篇是抚恤死者的《军谯令》。这两篇文章刚好全面体现了曹操能文能武、亦刚亦柔的风采。

《与孙权书》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之前写给孙权的战书,“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短短三十个字,将一场即将到来的八十万人大会战描写得如此轻松,且毫不装腔作势,怪不得锺叔河先生高度评价曹操:“又能武又能文的帝王,曹操该排在第一位”

《军谯令》则体现了一代枭雄柔性的一面。谯县是曹操的家乡,当年跟随曹操征战的士兵中有不少谯人。打了十多年的仗,曹操已经破袁绍,逐刘备,再次带兵经过故乡的时候发现“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感到“凄怆伤怀”,于是下令抚恤阵亡将士的后人,给他们分田地,买耕牛,让他们受教育,为死者建祠庙,此积德行善之举也为曹操加分不少。

四、唐太宗李世民:谦卑自省,帝王模范

如果说曹操给众人的印象可能比较多元的话,唐太宗李世民的人设似乎比较一致,勤政爱民,从谏如流,谦卑自省,而他和魏徴的模范君臣关系更是传为史上佳话。锺叔河先生在《念楼学短》中选了唐太宗的《大水求直言诏》和《问魏徴病手诏》正好展现了以上特点。

在《大水求直言诏》中,唐太宗将暴雨洪灾当作天心示警,不仅率先开展了自我批评,还要求文武百官提出批评意见,为救济灾民出谋划策。

在《问魏徴病手诏》中,锺叔河先生认为魏徴的病也许不是真病,而是因为跟皇帝进谏时闹了不愉快所以假装请病假。于是唐太宗亲自写信向魏徴作检讨,“不见数日,忧愤甚深,自顾过已多矣,言已失矣,行已亏矣”,几天不见就觉得自己过错甚多,然后请求魏徴“若有闻知,此后可以信来俱报”,以后想说啥就说啥吧!

五、宋太祖赵匡胤:有勇有谋,头脑清醒

宋太祖赵匡胤是荣获个人最佳表现奖的选手,锺叔河先生欣赏他的政治智慧和清醒的头脑。

在《敕曹彬伐南唐》中,赵匡胤在大军南下平定南唐的行动中,给大将曹彬定下了“南下三条”,与汉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上尊号不允》中,赵匡胤拒绝弟弟赵匡义给他上尊号(加一长串伟大的称呼)的提议,与拒受千里马的汉文帝不谋而合,保持了极度清醒的头脑。在《戒碑》中,宋太祖更是立下了誓言,对待前朝皇帝的子孙要宽容,“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锺叔河先生认为,正是因为保证了读书人的言论自由,才成就了宋朝的文化繁荣。

《念楼学短》第八组的最后一篇是孙中山先生的《就职誓词》,锺叔河先生认为此篇乃民国开国第一篇大文章,“难得短,尤难得体”,这篇八十一字的就职誓词既短且得体,所以入选。不过我总觉得民国时代与前面的封建王朝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就不在此相提并论啦。

总之,都说“文如其人”,诏令作为帝王的言论载体,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其本人的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读诏令的同时,也是读帝王人生了!

(图片来源网络,编辑工具秀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