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时,教师如何明确教学目标?

 珍影像 2023-04-06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学更是如此。备课时明确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它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

总的说来,设定教学目标既要考虑我们想要、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也要考虑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因此,我们要从学科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两个方向确定教学目标,前者体现了目标导向,后者则体现了以学定教。

图片

赵希斌

发展心理学博士,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参与多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项目,研究专长为教学评价、学业质量监测、语文教学。近十年来就高效教学、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等内容开展了近千次的讲座、培训。已出版《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好懂好用的教育研究方法》《给语文教师的阅读建议》等数本专著。

图片

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所有教学内容的组织都应该朝向教学目标。我曾在培训时看到教师出的一道小学数学题:

鲸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80种,我国约有30种,占全世界种类的()/()。

此题答案是3/8。我问数学老师:“学生填30/80可以吗?”有几个老师说可以。确实,30/80虽然没有约分,但和3/8等值。可是我认为,答案如果是30/80起码不能给满分。因为3/8和30/80虽然在数值上相等,但二者的数学意义尤其是心理意义是不同的。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任何一种数学形式都有特定的生活原型,都蕴含这种形式之所以被抽象的个体心理需求或社会需求。分数这种数学形式之所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要表达“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也是分数的一个重要价值。

设想一个场景:俏俏拿走了堂堂40块糖中的20块,堂堂为此哭了。注意,此时给孩子带来“心理冲击”的不是“被拿走了20/40的糖”,而是拿走了“总体的一半”!他会说:“俏俏把我的糖拿走了一半!”20这个数字重要,但对堂堂来说,这个数字占总体的比例更重要,1/2或“一半”更能表达这一现实对孩子的心理意义。进而,20/40还等于0.5,但堂堂绝不会哭着说:“俏俏拿走了我0.5的糖。”0.5和1/2的数值虽然一样,但二者的数学意义、心理意义是有差异的。

回到上面的数学题,这道题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理解“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因此,和在这道题里不一样,约分在这里不只是一个计算步骤,而是体现了学生能否理解“比例”的数学意义。当然,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学生学了百分比,用百分比表达更合适。

由此例可见,澄清教学的目标非常重要,直接决定了我们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习的内容是否有价值,以及我们该如何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基于此案例我们应认识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是载体,教师必须明确教学内容所承载的教学目标,后者与各学科要培养的学生素养密切相关。教学目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价值锚定。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素养提高与人生发展,指向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清晰明确。教学目标只有清晰明确才能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难度适宜。教学目标对学生应有挑战性,不能太容易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长短结合。教学有长远目标,也有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的实现往往以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为基础,教师要为每节课、每个单元设置非常明确的短期目标,同时又要在设置短期目标时观照长远目标,为长远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

图片

课程标准是设定教学目标最重要的依据。课程标准中有“课程目标”部分,包括“分类目标”或“具体目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则是对课程总目标进行了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仔细审读这些内容,将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节课、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中。

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多表述为动宾形式,也就是动词加名词的形式,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绪、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此外,课程标准中还有两种表述:一是动词加名词,同时,作为宾语的名词前有“学生”二字作定语,如“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二是动词加名词性词组(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如“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严格说来,上述动词加名词的形式提示了学生应做什么,并没有直接、明确指出学生应有怎样的表现或达到怎样的标准。

该研究者总结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普遍存在的四个问题:主体错位、层次不当、要求模糊、内容割裂。

主体错位即是上面所分析的,有关教学目标的陈述说明了教师要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经过学习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层次不当指以课程总目标或单元目标代替课堂教学目标,如“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目标太宏大、太抽象,无助于确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求模糊指教学目标不能与具体的学习行为对应起来,也难以观测和评价。如很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理解”?学生有怎样的表现才显示其理解了教学内容?因此,这样的要求就是模糊的。相对而言,诸如“选择、确认、解释、说出、找出、复述、应用”等要求更为具体和清晰。

内容割裂指制定教学目标时忽视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联与整合,甚至在这三个方面形成人为的割裂。在很多教师的教案中,教学目标部分都会有意识地分别列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且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关联起来,给人感觉某种教学活动就只能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教师应有意识地促进这三方面的融合与协调。事实上,在很多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面对生活实践中真实的现象、真正的任务时,三维目标必然会在整体上得到体现。因此,在提倡任务驱动教学的背景下,如果教师割裂了三维目标,恰恰会在教学中忽视多元目标及目标之间的关联。

重印16次

《魅力课堂》第二版

图片

《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

(第2版)

赵希斌著

本书针对如何实现高效与有趣的教学,就备课内容和上课形式提出了全面而系统的构念:备课要追求高、思、实、正、通;上课则须实现引、问、比、动、趣。并通过诸多教学案例来展示高效又有趣的教学是怎样的。

本书是《魅力课堂》第二版,书中保留了第一版的基本框架,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呈现了更丰富的案例,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了文字的表述。

适合各个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有助于教师理解教学,理解学生,进而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辑 | 陈凯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