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误治变证之因

 新三国志 2023-04-06 发布于河北

变证是伤寒本经病经误汗、吐、下、灸或治失其度导致证候变异的一种临床状态。医者不明邪气之所,不识病程之久暂,不论表里、寒热、虚实之灵活变化, 不遵疾病之本标、先后、缓急之理,治失其度,误施药剂,致邪气内陷、正气亡失 ,病情进一步恶化,而脱离六经病的范畴,治疗上亦不可照搬六经病常证之法。 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意在表明治疗变证、坏证需遵循误治后的病情变化,分清阴阳, 辨证论治,法从证立,方随法出,注意中病即止,不可治失其宜。《伤寒论》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不仅提出了六经辨证的临证识病方法,而且系统地展示了理法方药完备的临证辨治体系,更数次警示临证误治致生变证的诊治原则。

1 误治伤津,火邪炽盛

津液是受纳的水谷经脏腑气化后形成流动全身的营养物质,具有渗脏腑、濡肌腠、充骨髓等多种功 能。张仲景十分重视津液的作用,《伤寒论》中“存津液”的思想亦是扶正思想的体现,当人体感受病邪时,机体通过调动津液以驱邪。若误施温针、烧针、误用 灸法等迫汗妄行,津液耗伤,火邪炽盛而生火逆变证。 如条文第 110 条言:“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112 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太阳病入里化热,误用火法,轻则出现伤津动血、发黄奔豚、怵惕烦躁不得眠,重则神昏谵语、惊痫瘛瘲等证,故以桂甘龙牡汤或救逆汤重镇安神,收敛浮阳。

2 误治伤正,阳气亏虚

《内经》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伤寒论》首重阳气,处处透露出阳气乃人身之根,得阳气则生,失阳气则死。误治伤阳主要体现在卫阳、中阳、心阳、元阳等耗伤,如第 20 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桂枝加附子汤主 之”,乃误汗损伤卫阳。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乃吐下损伤中阳。“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乃重汗、烧针损伤元阳。误下、复汗后耗伤肾阳,阴寒内生、虚阳外扰出现虚烦不得眠,用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损伤心阳之心悸之变,损伤脾胃阳气之中虚之变,以苓桂术甘汤和小建中汤温健中阳。

3 正虚邪陷,虚实夹杂

仲景在临证上讲求谨守病机,扶正祛邪,各司其属以求邪去而正存。若失其法,任而为之,失治误治,不仅邪气难驱,而且戕伐正气,致使正虚邪恋,虚实相间,寒热错杂,病必不除。如第 163 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 351 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皆是因误治导致邪气不除,正气受损,虚实夹杂而产生的变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