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广韶 | 追溯卢仝故里武山村

 大河文学 2023-04-06 发布于河南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河南省济源市思礼村(古称虎头山、武山)是我国中唐著名诗人“茶仙”卢仝的故里。位于市区西约3公里的万羊山下。村落何时形成,无史可考。但从万羊山顶明代《重修九仙圣母庙碑记》载:万羊山九仙圣母庙始建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至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之间,“自周之时,旧有其迹”,以及20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发掘的西汉时期墓葬群,可以推测:最迟在西汉(乃至夏朝)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约1400余年。

村名沿革


太行、王屋二山群峦叠嶂,在济源市西北约20公里处浑为一体、派生一脉,蜿蜒东南,至今思礼村北戛然而止,突兀一峰,因山势形似卧虎,故古称虎山,亦称虎头山(今称万羊山)。该山阳坡前有一村落,依山得名,故古称虎山村、亦称虎头山村。
相传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建都称帝,时为唐高祖,其祖父名讳李虎。邑人为避讳“虎”,遂将村名虎山易为谐音武山(也有避讳“虎凶”之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即位,定为神都,史称周武王朝。邑人又因避讳“武”,遂将武山改回虎山。武则天后,沿袭武山村名,明末清初设武山镇。1943年10月,时任中共济源县委副书记于思礼在此英勇就义。1944年2月,中共济源县委、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蟒河口为于思礼烈士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并宣布太岳四地委决定,将“武山镇”改名为“思礼镇”,而后为思礼村至今。

古村旧貌


武山村依山傍水、地势北高南低,东宽西窄,南弦北弧。万羊山阳坡面呈弧形,整个村庄怀山拥抱,像坐落在太师椅上。塌七河、洪涧河(俗小沙河)绕村而过,欢歌东流。

武山古寨
明朝末年,战火频繁,社会动荡。村民为防御外侵,民生安泰,就地挖沟起土筑寨,建成了墙高壕深的“万全寨”,亦称“万泉寨”。“万全寨”祈福村民平安康宁,“万泉寨”蓄意溪水长流。寨墙高约二丈许,顶宽约丈余,寨壕沟宽约四丈,深约三丈。全寨洞开五门,分别镶嵌石刻匾额,文化底蕴厚重。寨东门上镶嵌幅刻“万全寨”;寨南门面临洪涧河,镶嵌幅刻“卢仝故里”;东南角跨沟壑矗立一门,雨时村内洪水从此门奔腾泄出,又称“水门”,镶嵌幅刻“山高水长”;寨西门遥望玉阳山,镶嵌幅刻“金炉毓秀”;寨北门面向万羊山,镶嵌幅刻“玉川凝祥”。“卢仝故里”“山高水长”二块匾额今尚存。寨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代还有部分残存,后被村民取土盖房垛墙、填坑、垫牲畜圈、村镇规划而逐渐消失殆尽。
在村西北的西门内有一数十亩大的天然土墩,高约两丈,北依南沟街(今称南大街),南临涧河,四面壁立,依地势自成一体,谓之小寨。寨内有居民数十户,唯有东面一寨门出入。寨上有一关公小庙。庙门的楹联是:“夜观春秋文夫子,单刀赴会武圣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子龙孙;秉烛夜达旦此夕心中唯有汉,华容知报德当时目下已无曹。”

古村街道
   古时武山村中主要有东西走向三条街。水门至西门谓之“南大街”,又因街两边地势高亦称“南沟”。街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时为济源县西重要的商贸之地,也是塌七河各村、乃至山西阳城进入济源的必经道路,堪为交通要塞。东门至西沟谓之“北大街”,亦称“前街”。村北由西门九曲八弯延伸东门一街,谓之“后街”。
南北走向主要有一街四路。由南门纵穿南街、北街、后街,谓之“中大街”。四路以南大街为起点,以中大街为中轴线,迤东约百米,一条石砌路连通南街和北街,谓之“水坡路”。再往东约30米“火神庙”侧有一路贯穿南街、北街直北,谓“火神庙路”。中大街往西数十米一南北路直通北门,谓之“西沟路”。再往西约百米有一路向北又折东至西沟路,因拐弯处有一古雕石狮,谓之“狮子口路”。村中有两巷,东起水坡路中段西至中大街住一姓张老户,谓之“张胡同”。南起北大街月牙池,北至李家水井,因早居李姓老户,谓之“李胡同”。

卢氏宗祠
   卢氏宗祠位于古村前街,即现村政服务中心东侧,坐南向北,为三进式庭院。祠堂门临街房三间,堂门悬挂“异流同源”(为咸丰元年关阳宗亲赠匾)木质匾额,楹联为:“祖居范阳家声远 玉川梓裔艳衍长”。进祠堂向南不远处就是无梁殿(俗称卷棚),供奉的是村卢姓始祖卢伯通的灵位。进无梁殿再向南走为祠堂正殿,为卢氏家族议事的地方。正殿为立架式建筑,高大雄伟,前沿的立柱有合抱之粗,屋顶全是灰色大瓦和筒瓦砌成。祠堂内陆面为大方砖铺地,在二殿前有一块1平方米的青石板,是惩戒本家族不孝子孙罚跪的地方。祠堂西墙镶嵌十多通石碑,记载的是卢氏祠堂新建和历次修缮的时间,还有为祠堂修建的功德碑等。可惜祠堂和碑碣在1967年文革期间中全部拆。

舞 楼

舞楼(亦称戏楼)位于南大街中段路南,坐南面北,高约10余米,面阔五间,单檐四柱,青砖灰瓦,土木结构,设计精巧,古朴典雅。与坐北向南的黄龙庙相对呼应,是村民春节、重大节日的娱乐场所。正月十五在此唱大戏,或自编自演、或请外来剧团,时间三天。舞楼楹联曰:“家务耕读节日悠闲扮作生旦净丑,戏为帝王将相剧终仍是士农工商。”“愿听者听 愿看者看 听看自取两便,说好就好 说坏就坏 好歹只演三天。” 


灵山秀水



万羊山
   万羊山(虎山、虎头山)位于村北约一里许,海拔349米,此山与北武当(即金炉顶)、姑嫂山一脉相承。该山为石头山、土壤极少,蔓生白草、荆棘、野枣丛、黄菊花、野蒜及若干种中草药。

万羊山顶历次修庙,皆因山高坡陡,道路艰险,大量的砖瓦、石灰等建材人难以运到,大都依靠山羊驮至山顶,山羊为修庙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九仙圣母庙”赞赏和宠爱。

“九仙圣母庙”位于万羊山之巅,金碧辉煌、宏伟宽敞,九尊圣母神像石雕鎏金,端坐殿堂。香客或祈福求子、或占卦吉凶、或驱邪避灾特别灵验,继而香火鼎盛,且均许下“献羊还愿”的诺言。一但祈愿实现,大都会集中选择在清明节这天牵着披红挂绿,刻意打扮的“献羊”,并由鼓乐引领,沿着崎岖羊肠小道,吹吹打打上山祭祀还愿。数以万计的“献羊”如朵朵白云镶嵌在漫山遍野,煞是好看。虔诚的香客和赶会的人们近者从济源境内,远者从怀府八县、黄河南岸、山西晋东南,纷至沓来。早从雄鸡报晓,晚至夕阳西坠,万羊山迎来送往,络绎不绝,鞭炮炸响,唢呐声声,鼓乐阵阵,不绝于耳,热闹异常。时值又是虎山村的清明古会,虎头山上、山下,村内、村外,人潮涌动,喧嚣鼎沸。百货、编织、小吃、戏曲、杂耍、木材、牲畜……应有尽有,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那场面、那场景,真可谓蔚为壮观。至此,虎山(虎头山)被人们称作万羊山至今。 

塌七河
塌七河(俗称里河)发源于王屋山九里沟的深山峡谷之中,由牛圈洼的黑龙潭倾泻南下,流经郑坪、竹园、庆华、思礼等10多个村在三河村与五指河、洪涧河汇流入湨河(亦称县南河、南蟒河)。九里沟以奇异的山水风光,点缀着古老的道教文化。境内奇峰林立,猴鸟争鸣,云绕峦海,风动林涛。在数不清的瀑布中,以九龙飞瀑和石槽瀑布最为壮观。雨期的九龙飞瀑,数股激流从断崖绝壁倾泻而下,雾气升腾,声震山谷。石槽瀑布在S型的数百米河床上,连跳七级,时而漫流石上,时而如练相连,时而飞流如带,蔚为壮观。 

洪涧河
洪涧河(又名小沙河)发源于思礼村西北的姑嫂山下,自北向南至思礼村西后宛若一条玉带绕村平缓东流。不知何时主流已干涸。今天的涓涓溪流源自村西的水磨沟,从西向东汇人淏水。20 世纪 50 年代、雨涝天南大街的一些居民家中还常有泉水涌出,为洪涧河注流。 

池 塘
古时村中有大谷沱大小四个池塘。其一大谷沱,位于北大街中段路南。面积有约有二亩,水深丈余,形似月牙,故名“月牙池”。池塘一年四季碧波荡漾,极少干涸,塘中鱼虾畅游,鸭鹅嬉戏,村民在此冲澡、纳凉、洗衣,颇有几分江南景色。相传月牙池原系村中萧姓的浇花池、养鱼池。池岸用山石垒砌。夜月照池,水光相映,宛若明镜。风掠水面,影月摇漾,如梦如幻。夏日,别的水塘蛙声洪亮,唯独此塘蛙声低沉。冬日,水塘结冰,人履其上,唯有西南湾背阴处一箩筐大小的水面异然,何故?传说古时一年大旱,池塘近乎干涸,村民清淤挖塘,突然该处冒出一股涌泉,众人惊骇。适逢一人新买一铁鏊在此驻足观看,遂将铁鏊封堵泉眼,泉止流,随即人们也就找到了这处水不结冰的答案。池北岸有古槐伸出一枝,粗约三尺、长约两丈,枝干蜿蜒,形若游龙,伸向池中,故称“龙头槐”,景誉“蛟龙戏水”。月牙池东约十余步有一坐东向西小庙,庙前一棵古柏,粗约八尺,高约三丈,主干笔直,分枝呈圆筒状侧立,形若喇叭,故称“笛柏”,景誉“笛柏吹天”。其树与众不同,一树两叶,一种是普通柏叶,一种是塔松叶,故又称“刺柏”。其二水门路南有一圆形池塘,池塘周围树木参天,夏秋之际,蝉声阵阵,蛙声一片,震耳欲聋。蝉俗名蚂蠊,故名“蚂蠊谷沱”。其三迤蚂蠊谷沱西数十步,有一连环池塘,形似8字,酷似妇女的缠线板,故名“缠线板谷沱”。其四村东北角有一塘,因周围白杨参天,故名“东杨坑”。 

历史遗存

 

古寺庙群
万羊山顶西高东低,地势平缓。自北周起先后修建庙宇数十间,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九仙圣母庙”、“广生殿”、“白衣大士阁”,集道、佛两教于一寺。《重修九仙圣母庙记》载:九仙圣母庙始建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明朝碑记云:“自周之时,旧有其迹。”明成化年间祠宇倾圮,明弘治23年(1487年)里人卢伯通募资复修。明隆庆4年(1570年)里人再次修缮。济源县志载:清顺治16年(1659年)整修。
“九仙圣母”(亦称送子老母)因特别灵验而声名远扬、香火鼎盛。除九仙圣母庙外,从虎头山顶到武山村还有不少寺庙。依次有“九仙圣母庙”“白衣大士阁”和“广生殿”;半山腰有“没梁殿”;山脚下有“石榴寺”;村北有“后庙”;村正中有“黄龙庙”“牛王庙”;村东有“东庙”“火神庙”;村西小寨上有“关公庙”。如此多的寺庙建筑集聚在一个村落,实为罕见,足显古代武山的香火鼎盛和村镇繁华。可叹岁月侵蚀,时代变迁,这些古建或因天灾、或因人祸、或因战火,迄今均不复存在。万羊山上现有的寺庙当属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重建,且远不能与古时的寺庙齐肩媲美。
古时整个寺庙绿荫环抱,古柏参天,游人如织,香火鼎盛。登顶东望,玉川烟景,尽收眼底。西峙王屋,北横太行,峰耸峦峰、重叠岚翠;西南五指河下,虎岭传神,东北太行盘谷,大社烟穿;南岭逶迤,黄河一线;山丘川水,一览无余,美哉玉川。

清明古会


  

武山清明会始于唐代,是济源市规模最大的古庙会,号称怀府第一会。古会形成、壮大的原因是:

古今名镇为清明古会的形成奠定基础。武山村从古迄今是济源西部一个重要集镇,又处在豫西北、晋东南的交汇处,是豫晋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处,自然形成货物贸易的场所。
祈子还愿是清明古会形成的重要诱因。香客若祈子如愿,都会选择在清明节这天自己牵着披红挂绿,刻意打扮的“献羊”,由鼓乐引领,沿着崎岖羊肠小道,吹吹打打上山祭祀还愿。虔诚的香客和看热闹的人们,近者从济源境内,远者从怀府八县、黄河南岸、山西晋东南,纷至沓来。数以万计的“献羊”如朵朵白云镶嵌在漫山遍野,煞是好看。早从雄鸡报晓,晚至夕阳西坠,万羊山披星戴月,迎来送往,络绎不绝。鞭炮炸响,唢呐声声,鼓乐阵阵,不绝于耳,热闹异常,那场面、那场景,蔚为壮观。由此虎头山得名万羊山。
名人效应为清明古会的兴起推波助澜。卢仝出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睿智聪颖,少年奇才。成人后常往来于江浙、洛阳一带,与外界交往颇多,结识了不少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尤其在洛阳结识韩愈,成为“韩孟诗派”主要成员后,名声大振。唐朝提倡儒、释、道三教相融,济源与都城洛阳毗邻,名山胜迹颇多,俗称东都后花园。故名道、高僧、大儒常在济源往来如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豪留下诸多赞誉济源的不朽诗篇。卢仝家乡清明节的“献羊祭祀”活动,声名远扬,自然招来四面八方的文友雅士前来观瞻,他们积聚一起,祭天拜祖、谈古论今、品茗吟诗,远县近乡的人趋之若鹜、慕名前来看热闹,带来轰动的“名人效应”。清明节那几天,万羊山上、山下,武山村内、村外。人潮涌动,喧嚣鼎沸。百货、编织、木材、牲畜、古玩、戏曲、杂耍、小吃、占卦……古代的、现在的、中国的、西方的……目不暇接,令人眼花缭乱。

武山清明会远长,始于北周兴隋唐。

儿时记忆古会址,万羊山前主会场。

长者说起会起因,世代传承历沧桑。

山顶修庙路陡峭,建材运送凭山羊。

“九仙圣母”心宠爱,祈子还愿须献羊。

清明时节古会至,善男信女纷登场。

披红戴绿装扮羊,唢呐引领上山岗。

 漫山遍野飘白云,从此虎山唤万羊。

“茶仙”卢仝声名扬,“韩孟诗派”一猛将。

游子乡愁未敢忘,时邀骚客回梓桑。

设下宴会待宾朋,品茗吟诗话衷肠。

达官贵人离东都,渡过黄河来观光。

怀府八县人聚集,洛阳晋南客赶趟。

商贾闻讯来淘金,日用百货搭棚装。

摊位绵延四五里,琳琅满目摆路旁。

荆竹编织坐地货,车笆小篮箩头筐。

镰刀草帽木掀板,杈刨扫帚备麦场。

犁镂锄耙农家具,悉心准备三夏忙。

鸡鸭鹅兔啼买卖,骡马牛驴叫高亢。

椽檩梁材靠墙放,供给百姓修建房。

雄鸡打鸣戏开场,曲子豫剧老怀邦。

杂技跑马布围帐,无有门票掂脚望。

粽子肉丸羊杂菜,玻璃咯嘣芝麻糖。

冰糖葫芦豆沙糕,垂涎三尺缺银两。

旗幌摇动揽顾客,叫卖声杂脑膨胀。

比肩接踵势潮涌,人声鼎沸汗湿裳。

改革开放国运昌,盛会空前不细祥。

古会停摆已三载,缘自新冠太猖狂。

动态清零定铁律,斩获魑魅捕魍魉。

生命至上彰初心,使命担当共产党。


石榴寺


石榴寺始建于隋朝,因其周围生长许多野石榴树而得名,位于原武山村北的虎头山脚下,是卢仝少年读书的地方。济源县志载:“其荫不随日移,但随人转。卢仝读书树下,踱于东,荫覆其东,踱于西,荫覆其西,南北亦然。”该村60岁以上的人大都清晰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原石榴寺的遗址周围还长有野生石榴树,可惜当年修“引沁济蟒”三支渠时损毁殆尽。处在荆华路旁的石榴寺为村民20世纪八十年代重建。


 黄龙庙  


黄龙庙位于南沟街中段路北,始建年代失考,现已不存。该庙坐北向南,分前后两个的大殿。正殿高约10米,面积约60平方米。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殿脊用黄、蓝、绿琉璃砖和筒瓦砌成。脊顶正中,耸立一金黄葫芦,两侧系以环链。脊的两端各饰一龙形的鸱尾,张口衔脊。脊壁饰有黄色蟠龙、绿色狻猊。两旁的山梁,筒瓦砌合,前饰龙头,飞檐栱角。庙宇前有三层梯台,正殿居高台,前沿插廓。台前砌条石,高1.3米。台阶前为献殿,宽敞明亮,台阶高约1.7米。台阶前为约1亩大的平台。平台东西各长一棵古槐,主干粗3米余。西边的槐树有三条根隆起地面,盘若龙蛇。东槐树枝杈中,有两枝粗约1.3米,彼此相距约1米,中间有一横枝相连,天成“连理”。


卢仝故里碑 


卢仝故里碑系清广州道前御史济源籍人刘迈园拜谒卢仝墓时留下的墨宝,卢氏后裔镌刻而立。“卢仝故里”碑文革期间曾遭损毁,断为两截,所幸失而复得,现矗立在“卢仝文化苑”的碑亭内。

相传当年日寇侵占济源,村民抗战,两兵命丧,日寇动怒。一天小鬼子兵分两路扫荡武山。一支鬼子小队先从南门进村烧杀抢劫,另一支鬼子小队则从东门向村里袭来。奇怪的是,这队鬼子走到村口矗立的"卢仝故里"碑前时突然止步。鬼子军官下马端详了一番碑上的字迹后,竟带头向石碑顶礼膜拜,深深鞠躬,屠刀入鞘,匆匆离去,武山村因此免遭了更大的劫难。何以为然?人们猜测,卢仝的茶道在日本影响深远,这个日本军官可能是一位虔诚的茶道尊崇者,故来到"茶仙"故里,也就不敢造次妄为了。故事虽匪夷所思,却广为流传。


西汉墓葬群 


 

20 世纪 60年代修引沁济蟒三干渠时,曾挖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出土的宝剑、铜镜、陶器等文物散落人间,难以寻觅。有人说是“卢仝墓”,时值“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期间,无人鉴定,留下疑团。2012年4月7日卢仝文化苑建设工地又惊现汉代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详见《济源晨报》4月13日三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高江涛博士亲临现场勘察并与市文物考古专家共同呼吁:此处是唐代名人卢仝的埋葬区域,施工务必谨慎。

“茶仙”卢仝墓


《济源县志》记载“在县西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传宗接代、香火续缘。武山村民大都知道卢仝死后葬在万羊山东坡头,与武山寨北门“玉川凝祥”匾额遥望,据传明末清初尚有坟茔存在。贾岛《哭卢仝》诗云:“冢侧志石短,文字行参差。无钱买树栽,自生蒿草枝。”清知州段元文《题卢仝墓》诗云:“武山云影外,洒酒憬高情。诗共昌黎和,田从花洞耕。凄断封丘草,春风吹又生。”都描写了当时卢仝墓地的凄凉。

结束语


岁月流逝,时过境迁。文行至此,令人扼腕。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文明与野蛮的交织、碰撞、磨合,让笔者感慨智者的聪慧和执著,哀叹愚者的无知和蠢味,无奈时间的涤荡和侵蚀,埋怨自然的摧残和吞噬,惋惜逝去的、难以再现的、恢宏的武山古老文明,深感无论怎样的妙笔追忆都显得无力苍白。喜今日中华盛世,政通人和,国举新策,文化自信,顺昌民意。衷心祈愿家乡明天更美好,望大家携手、同心鼎力,共建现代文明,让灿烂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作者简介
 

卢广韶,河南济源思礼村人。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济源市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多家国内教育学术核心期刋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15项。合著《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