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理解一段没有步入婚姻的传奇爱情

 阿布的书柜 2023-04-06 发布于广东

“很高兴与你见字如面”

 

点击上方图片听音乐

图片

文字  |  怀左
排版  |  四月
图片

01


最近我在读一本很不错的书——《成为波伏瓦》,先给大家推荐一下。

其实在以前上学时,我就对波伏瓦有一些了解,刚开始是她和萨特的爱情故事,后来又读了读她的《第二性》,虽半懂不懂,但多少有点印象。

聊起她和萨特的爱情,人们最常说的是他们的关系模式,两个人有爱,但没有步入婚姻,而这些都是他们在年轻时约定好的。他们的关系维持了50多年,萨特先一步离开人世,波伏瓦死后与萨特合葬。

单听故事,独特、传奇、关键点很多,非常容易就能促发我们更多的联想。于是,还会有特立独行、美好的爱情,灵魂伴侣等诸多延伸的想象点。

也许有的人会琢磨,怎么样才能拥有那样完美的爱情,且不用被婚姻束缚呢?

读了《成为波伏瓦》,我对他们的爱情,有了全新的理解。

02


其实波伏瓦最开始并不喜欢萨特,用书上的原文来讲,萨特长得又矮又丑,很难入波伏瓦的眼。这样的一个开始,就可以打破许多人对他们爱情的幻想,并不是一见钟情,也不是俊男靓女的组合。

当他们真正有了恋爱关系,并确立了那个带着传奇色彩的契约(相爱但不结婚)之后,他们的感情也不是人们想的那般一帆风顺,里面也有嫉妒、挣扎、纠结、无数次想离开,分分合合。

因为没有婚姻的牵绊,他们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各自还有过多位伴侣,这期间又诞生了许多新的爱恨纠葛。

说到底,无论再优秀的、思想有多超前的人,终归还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有爱恨情长。

也就是这段故事,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外行看热闹。

如果我们只是看关键词,看无良写手的胡乱吹嘘,再加上自己有限的阅历,很容易脱离实际去幻想,觉得他们两个人不受世俗牵绊而相爱一生,既是生活搭档又是灵魂伴侣。

了解了部分真实情况后,才会发现现实是那么接地气,一点仙气也没有。我也突然明白了在《神雕侠侣》中金庸为什么要给杨过和小龙女整那么多坎坷,因为两个人在古墓里恩恩爱爱也真的不现实。小龙女的患得患失,符合她的性格与对爱的理解,那样安排,消解了仙气,增添了真实感。

类似的案例还有许多,比如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和孙柔嘉。我们读书时,开了天眼,知道他们是怎么在一起的,也知道他们在一起之后的生活日常。方没主意、软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孙有小聪明,但也相对更务实一些。

两人结婚之后,主线是吵架和一地鸡毛,副线是偶尔的小恩爱。

刚在一起时,两人一起从大学辞职,去上海以后方的工作也不是那么顺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意气用事最后还辞掉了。小说的最后,两个人大吵一架后,孙离开了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他们,只看外在的标签,或者只听第三方讲述,也很容易就把方和孙的感情想象成完美的爱情。关键词是:高学历、大学老师、文化人、贤伉俪、在大城市生活、幸福的爱情。

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这才是真正的围城。明明里面的人吵得都打起来了,外面的人还在相互感叹:啊呀,人家真幸福啊,我要是拥有那么美好的爱情就好了!

真正的现实魔幻主义。

其实我在读书的时候,还有个疑问,就是世人都说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特别美好,那为什么钱钟书写吵架、写势利眼、写婚姻中被压制的郁闷,写得那么传神呢?过去我真的不理解,年龄过了三十以后,也就看开了。

还是那句话,都是人,是人就得经历一地鸡毛。

所有的完美无缺,要么是缺乏阅历而产生的纯幻想,要么就是一些人为了利益、为了吸引眼球,而刻意打造出来的符号产品。

03


波伏瓦一度也很郁闷。

因为许多人把她当萨特的附属,一提她,标签就是萨特的情妇。在当时那个女性地位还比较低的社会中,话语权被男性牢牢掌控,尽管波伏瓦很优秀,但许多人恶意中伤,或者压根不承认其成就。

在《第二性》中,波伏瓦说:解放女性意味着不再把她禁锢在与男性的关系中,但并不是割裂这种关系。女性应该有自己的叙事,有自己的成长故事,而不是等着被三言两语概括过去。

这一点,伍尔夫讲得更具体。

她说:快速回想一下,所谓的文学经典里那些虚构的女性角色。我觉得她们之间的关系都过于简单了。省略的东西太多,根本没有人尝试过……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例外,几乎都是在展示她们与男人的关系

小时候读《水浒传》,里面的女性不是荡妇就是卖人肉包子的主,找个普通点的正常点的女人都很难,好像女性和作者有仇一样,非得故意那样安排。

读《平凡的世界》时,我其实很想知道少安老婆秀莲的真实想法,想知道她从山西远嫁陕北,结婚之后的真实感受,一个人在异地会不会经常胡思乱想,和少安吵架之后是如何调节情绪的。

但那些路遥都没写,或者也不会去写。

秀莲活得像一个工具人,少安想得到关爱时,享受秀莲的好;少安想表现孝心时,看到秀莲老给他单独加餐,还给了秀莲一拳;少安想创业,秀莲和家里借钱;少安创业失败,秀莲默默鼓励,再用金钱资助;最后少安真发财了,秀莲得了癌症。

好家伙,纯纯工具人,贫贱时尽全力付出,刚有钱就安排人领盒饭,真一点甜头都不让尝一下。

其实这些还算好的,确实有刻意塑造的嫌疑,但怎么说呢,提得少,对我们幼时的认知也不会有太大冲击。真正有冲击力的,其实是那些爱情小说和偶像剧,持续的虐恋、作死、灰姑娘和霸总、穷小子和富家女……变成了一大批人的爱情启蒙宝典。

有时候我都怀疑,现在离婚率高,会不会也和我们小时候接收到的那种“爱情教育”相关,当现实和内心的爱情图景不符合时,自然得出一个不合适、不爱的结果。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具体原因,还得具体分析。

错误描述,比不描述带去的危害更大。

但偏偏人们就喜欢听假话,因为假话更好听,更动人,更跌宕起伏,更能刺激人心中的爽点。

以前我还想不通的一件事,就是皇帝为什么爱听一些太监的话。电视剧里演出来,很多太监明明很坏,咱老百姓都看出来了,皇帝难道就那么瞎吗?原因很简单,人家会说话,说得话让人爽。放生活中,谁不喜欢听好话呢?

你花一千买了件新衣服,穿上其实很丑。而我是一个说真话的人,当你问我怎么样的时候,我说真丑,你真是脑子有坑才花一千买那么丑的衣服。

你就说,你想不想锤死我。

图片

看我们长大的过程,基本模式是“先听假话—感觉不对—亲自探索—重建认知”。这算比较好的,有没有在关键步骤中卡壳卡死的人呢?

有,而且很多。

进一步去琢磨,假话就假话吧,最起码还让人向往。比假话更狠的,是开局就暴击。自懂事以后,一部分家庭中,父母连番出暴击,不是吵架就是打架,最后闹得不可开交走向离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阵阵雷击。

从这个角度看,人都是被塑造成的。

04


凡事都有A面和B面

在简单的印象中,理想的爱情,或者完美的关系,仿佛只有好的一面。但所谓理想和完美,终归也是我们造出来的概念或幻想出的一种固定的模式。

但模式是固定的,而人性又是持续变化的,不同人的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性和想法,时间一久,固定模式就成了一种束缚

愿意配合演戏的,在外人面前再演一演,实在演不下去的,心态一崩,和束缚彻底撕破脸皮。所有的便签都是阶段性的,而感情的发展,应该是变化的、是曲折的、是丰富多样的。

所以我们过去看的那些偶像剧或者爱情故事,一到结婚以后就没了,因为再演下去,就会变成《我爱我家》或者《闲人马大姐》那种风格。因为到那里,理想爱情的戏份已经结束了,步入真正的生活,创作者都知道,无法再去哄骗年轻人。

看到参差多面,才是真正的开始。

费孝通先生提出过一个词,我认为可以帮助我们迈向思想成熟的阶段,叫“文化自觉”。

什么意思呢?

即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是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作用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人云亦云,就没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改变社会。

用通俗的话来讲,只有先看清,才能更好地去分析、思考、判断和决策。如果一个人看到的都是错误的,或者只能看到表象,那还谈什么正确地思考与决策呢?

具体到爱情,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反思,不要认为看到的就是对的或理所应当,去了解爱情和婚姻的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我们就能对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再去看很多文化产品时,就能看到其设计特点和过程中的缺陷。

看明白,是一种能力,说起来,对生活的帮助很大很大

很多时候我们的烦恼,都来源于过度期待

先有一个高调,卡在半空,事情还没经历就已经浮想联翩,而当我们真正去经历时,很容易就发现和期待的不一样,于是开始怀疑、烦恼,认为自己的就一定是不好的。

很可能,那才是真实。如果一开始的期待没那么高,如果尽早选择求真务实,在生活中有意识去探索真相,虚妄的想法自然也能少一些。

回到波伏瓦和萨特身上,最值得琢磨的,其实就是他们所经历的,和许多人听到的,完全不一样。明明是一件事,同样的主角,却有了不同的体验感和叙述方式。

也许大家玩味的他们的美好爱情,主角早就不是他们本身,而是两个符号与一串概念。

雾里看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