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波伏瓦》:波伏瓦坚定又矛盾的一生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3-09-24

你好吗?我是自在飞花轻似烟。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非常厚,叫作《成为波伏瓦》。书名里面这个词很重要,就是“成为”。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它意味着做自己,要做自己好像也没那么容易。

波伏瓦是谁?一个女人。提到波伏瓦,很多人会想到她的那句名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

对,在波伏瓦看来,每个女人的经历都是一种成为的过程,而不是后天养成的。它叫becoming,这个词相当于是一个魔法,或者是一个愿望。这句话就出自波伏瓦的作品《第二性》第二卷,1949年11月出版。

在这里我要多讲一点,1949年意味着什么?中国女权运动在这一年也有一个高峰,女性的身影出现在革命建设的每个角落。在那个时代,女权运动追求的是一个词,叫平权,这意味着女人会和男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权利,它主要包括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婚姻自主等等内容。在今天看来,这是再普通不过的权利,但事实上,这样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数不清的女性通过努力,通过反抗才获得的。

在那个时期,中国女权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一位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邓颖超。她参与领导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主张女性应该首先要有自己的事业,然后才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爱情。有没有觉得这个主张放到今天,也显得非常前卫,所以做自己,人人生而平等,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努力。

波伏瓦在作品里说过一段话:“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引自《第二性》[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郑克鲁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版)

这段话带给人很大的震撼,所谓的捷径几乎从来都不曾有过,你所害怕的、你所想要投机的,可能只是抄了一条近路,去跟它更快地相遇。

所以我在做线下演讲的时候,常常讲到一个禅宗小故事,就是《石阶和石佛》。一块石头台阶去问那个石头佛,说:“我们是同一块石头,凭什么我天天被人踩,你天天被人拜,这不公平!”石佛怎么回答呢?石佛说:“因为你只挨了两刀,而我千刀万剐。”有没有一点启发?

“成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要有一个想法,我希望能像你那样,其实不必,你应该像你自己那样。怎么样才能像自己那样呢?要认出自己是谁,相信自己并为自己行动,这当然需要历经千刀万剐,它并不容易。我们可以来看看波伏瓦的经历,也许会带来更多的启示。

《第二性》自从出版以来销量就非常好,整个二十世纪女性想要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可以求助谁呢?毫无疑问,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指路的明灯。其中的观点和思想,放到今天来读依然珍贵,非常的稀罕。

与此同时,西蒙娜·德·波伏瓦,这个名字很长,她也成为二十世纪最声名狼藉的女性之一。她和让-保罗·萨特是一对饱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伉俪,但不幸的是,几乎在整个二十世纪,人们都认为萨特贡献了“知识分子”这个词,而波伏瓦她只贡献了“伉俪”。(引自《成为波伏瓦》[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著,刘海平 译,中信出版社2021年版)这样公平吗?

我们讲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波伏瓦当然不是普通人,她有明星光环,她的经历也非常的复杂和奇特。《第二性》出版后,波伏瓦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她的私人故事,她的个人隐私也相继被公开。人们发现这个女人她拒绝结婚,她和男性、和女性,都有过亲密的关系,比起了解她、批判她,大家更想八卦她。

有人曾经采访,问她身为女性,究竟意味着什么?波伏瓦的答案是,不要做德·波伏瓦小姐,要做自己。她在说什么?就是无论这个叫作波伏瓦的人,她是大名鼎鼎,还是备受争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是谁?怎么思考?怎么活过?怎么成为波伏瓦?意味着成为自己所选择的自己。这听起来就觉得,脑子里面要放烟花了,因为它很烧脑。

这本传记的作者,叫作凯特·柯克帕特里克,她是根据波伏瓦的相关信件,早期的日记,很多的访谈,和其他的传记作品等等这些资料,整合起来才写出了这本书,呈现了波伏瓦怎么长大,怎么受教育,波伏瓦和萨特以及其他情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波伏瓦作为哲学家和文学家的思想发展和地位。

读完这本书你就能感受到,首先,作者对波伏瓦有很深的感情。她还原波伏瓦的一生,就是因为深爱这个女人,她要替这个女人鸣不平,为她正名,识破强加在波伏瓦身上的很多的偏见和不公,让更多的人知道波伏瓦是多么杰出的一个人。她有非凡的感知力,判断力和预见能力,她特别的强大而且美好。这当然是因为深深的感情。

这本书就同时会有很多主观的视角,它也许并不理性,但我觉得,恰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此。每个读者都能从这本传记里,看见一个女性在成为自己的路途中,是如何层层地受阻,她需要不断地抗争才能取得最基本的尊重。

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喜欢上波伏瓦本人,她很有个人魅力,她对世界有好奇心,而且她的思想很深刻。在波伏瓦的理想中,亲密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平等地相爱,作为伴侣的两个人,应当追求对等、互惠和友谊。如果男女双方都能同时想到对方和自己,那么双方都会受益。

波伏瓦毕生致力于推动女权运动,她为法国女性争取到了避孕、堕胎的权利,女性从此也拥有了更多的自由,包括生育自由。关于女性要不要生孩子,这个观点一直都有很多的争议,直到现在。波伏瓦究竟怎么想?她并不因为自己没有生孩子,就提倡说,所有的女性都应该不生孩子。恰恰相反,波伏瓦提倡女性去自由选择,如果这位女性意识到了孩子带给她很多快乐,那么她就应该选择生育。所谓女性主义,就是倡导女性拥有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句话非常重要。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波伏瓦在美国的时候,她有密集的演讲行程,人人都想要见她,所以她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但是波伏瓦依然和当地人广泛接触,尽力地了解这个世界,她还写了一本《美国纪行》。你说,这个女人怎么就这么努力呢?不是卷,不是压力,是她一直在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去看她的照片,她的身材非常的纤细,脚步轻盈,头发高高地盘起来。她的这张脸,几乎不受年龄的限制,眼睛明亮又显得很犀利,越来越有型。

她的思想更酷,苏格拉底说:“想要成为一个明智的人,你必须认清你自己。”尼采也说:“生而为人的任务就是成为你自己。”但波伏瓦对此提出了哲学层面上的反驳,她说如果作为女性,不被允许做你自己,应该怎么办呢?

对,在波伏瓦之前,几乎所有的男性哲学家,都不能对女人感同身受。如果成为你自己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那些你本应该成为的角色上是个失败者,比如一个失败的女人,一个失败的爱人或者是母亲。那应该怎么办呢?是波伏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成为你自己,会让你成为众矢之的,被嘲讽、被怨恨、被羞辱,那又该怎么办呢?你还愿意成为你自己吗?是的,这是个困境,在女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那么一个叫作波伏瓦的女人,她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她的经历。

1908年1月9号,波伏瓦出生在巴黎,他们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她的家族来自勃艮第,是贵族的后代,就那个出产红酒的地方。她的祖先曾经被授予贵族头衔,但因为在1790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被砍头了,所以整个家族就非常的低调,对自己的贵族身份,都几乎缄口不言。

波伏瓦的父亲叫作乔治,他是一名律师;她的母亲弗朗索瓦丝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她的父母是包办婚姻的。但在波伏瓦的回忆中,早年间父母是非常相爱的,两个人之间充满激情,他们十分热爱诗歌和戏剧。小小的波伏瓦常常看到,母亲弹奏钢琴,父亲就背诵他喜爱的戏剧独白,很多的朋友经常来家里面做客,客厅变成了剧院的后台。

在两年半后,她的妹妹埃莲娜出生了。其实,这个家族的人还是重男轻女的,所以家人们对第二个女孩的出生感到失望。但她们姐妹俩的感情非常好,后来埃莲娜在回忆录里写道,说,波伏瓦并没有站在父母那边来欺负我,她总是对我很好,帮助我。

每一年夏天,全家都会例行到姑妈和爷爷的城堡里面度假。年幼的波伏瓦就自由自在地在户外探索,她欣赏一个小叶子,落花,豆荚,或者观察蜘蛛网和蚂蚁。这种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亲近,贯彻了波伏瓦的一生。

关于她的幼年时期,波伏瓦反复地形容,说当时她非常非常的幸福,而波伏瓦的父母,是十分重视教育的。

在波伏瓦很小的时候,她就表现得很有天赋,三岁就能开始阅读了,家里人也很用心地去培养她。父亲乔治专门整理了一部诗集送给波伏瓦,教她怎么样声情并茂地背诵这些诗。母亲呢,她经常带波伏瓦去图书馆。在波伏瓦七岁那年,她写出了人生里第一个故事,叫作《玛格

丽特的不幸》,听起来很深刻,写了一百多页,就在外公给她的一个小笔记本上手写完成的。

在十四岁的时候,波伏瓦的家庭经历了一场悲剧。她那个身为银行家的外祖父遭遇了司法审判,宣布破产,他拥有的财富都灰飞烟灭了。而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波伏瓦的母亲尤其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她失去了家庭的资助,而她的父亲,因为投资俄国的股票贬值了,全家就只能靠一点点微薄的薪水过活。

这个时候,父亲身上那个贵族公子的做派就显出了劣势。他丢掉了好几份工作,而且他也不擅长做其他的事情,还看不上别人,这也让家里的经济日渐窘迫,已经不能够请帮佣了,这意味着他的家族地位迅速地下滑。

波伏瓦的母亲觉得,自己应该对家里的现状负责。因为,本来她应该有丰厚的嫁妆和资产,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在母亲的一生中,她在波伏瓦父亲的面前,都觉得自己犯了错。弗朗索瓦丝需要独自承担家务劳动,还要谨小慎微、精打细算撑起这个家庭,她不敢找自己的丈夫要钱,因为这个要求会招来一通吼叫。可是母亲的忍气吞声,却换来父亲的变本加厉,乔治更加看不起她,乔治把金钱浪费在酒馆、妓院和赌博上。

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不分场合地争吵,波伏瓦后来回忆说,耳光、抱怨、吵架,不仅在家人面前,甚至有客人来访的时候也是如此。最终在母亲三十五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因为婚外恋抛弃了母亲。这是一系列家庭的变故。


就在这个过程中,波伏瓦步入了摇摇欲坠的少女时代。一方面,母亲的严格管教影响着波伏瓦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看法。她的母亲,就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人一样,认为欲望是罪恶的,男人可以不检点,但女性只能默默地接受一切。母亲从来不教导女儿们任何与身体有关的知识,所以波伏瓦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认为,自己的身体是低俗的、讨厌的。

另一方面,波伏瓦敏锐地观察到,没有人可以一边说着,我在自我牺牲,一边心里不觉得苦。所以她在日记中写:“我母亲的矛盾在于,她完全相信奉献是伟大而高尚的,但是奉献和自我牺牲,所带来的厌恶、欲望和各种苦涩,已经到了母亲自己都没有办法承受的地步。”

所以波伏瓦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分裂,她眼睁睁地看着她的母亲,一面强迫自己不断地奉献和牺牲,一面苦苦地对抗自由被剥夺的痛苦。这让波伏瓦开始怀疑,自己所受到的那些教育,比如关于宗教,关于女子应该怎么做,关于政治。

与此同时,曾经鼓励她阅读的父母,开始要求波伏瓦,你停止思考、放弃阅读,不要再提问了,而且他们开始愈发重视波伏瓦的外表。这种转变其实非常自然,它和波伏瓦父母的阶级有很大的关系。

在那个时候,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或者是职业教育,意味着她要找工作,说明了什么呢?就是贵族身份的失败,所以在波伏瓦的父亲乔治看来,一个女性去学习,应该是钓到金龟婿的工具,学习本身并不重要。

在乔治的印象里,一个女性,想要在社交圈里如鱼得水,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张漂亮的脸,她还得是一个谈话高手,所以父亲欣赏那些拥有智慧的、聪慧的女性,但是他并不喜欢一个女人成为知识分子,也不喜欢女人争取权利,和男人平起平坐。

可是对于波伏瓦来说,通过一个婚姻来获得男性的帮助,并不如靠她自己的能力来得可靠。至少她的父亲,就让她明白了这一点,所以波伏瓦十五岁的时候,有人问她说,你以后想要干什么?波伏瓦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成为一名作家。这意味着她坚信一个女人应该在经济上独立,并且获得自己的荣耀,而不希望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无声无息地度过一生。这里补充一句,我们曾经讲过一本书,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本书也很大地影响了波伏瓦。


在1926年,波伏瓦进入了索邦大学学习。在那个年代,女孩上大学还是新鲜事儿,而波伏瓦更加的特立独行,她开始攻读三个学位——文学、哲学和数学,同时发生,所以她学习压力很大,就不断地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梳洗的时间减到最少。

她经常去拉丁区的书店里面贪婪地看书,就站在那看,一看几个小时,就是入迷。她在奥德翁街七号的书友之家和对面人行道上的莎士比亚书店预定书籍,这个书店太著名了。在这里,波伏瓦读遍了所有的藏书,而且她初步学会了写作,父母对她所选择的这个道路一点都不看好,她并没有符合父母的期望,所以父母努力让波伏瓦相信,你的爱好和想法,会让你自我毁灭的。

可是波伏瓦不在意任何人的看法,她在短短的两年内拿到了六个资格证,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当时的法国,四个资格证相当于一个大学文凭。大部分的学生,要花费一年的时间,专门学习才能取得一个资格证,而波伏瓦她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六个资格证,这相当于一个半的大学文凭。

1929年,波伏瓦的生命中迎来了一个重大的时刻,她遇到了萨特。

波伏瓦在遇到萨特之前,就已经跟别的男人有过热烈的爱恋。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哥,名叫雅克。从小波伏瓦就被雅克的自信迷住,期待可以跟自己的表哥步入婚姻的殿堂,而一向很保守的母亲,也一直在撮合他们两个人,还特意带着波伏瓦,去拍了一组不常见的生活照,几乎像是一个订婚照片,用那种姿势来暗示雅克说,你快点来求婚。

可惜雅克对于波伏瓦只是逢场作戏,他丝毫没有想要求婚的欲望,后来波伏瓦发现,雅克对自己学习哲学的热情嗤之以鼻,她就对这个人失望了。波伏瓦在日记里写下,说:“我的人生只有一次,而且我有很多东西想要表达,他不能把我的人生从我手里偷走。”这个“他”指的就是雅克。

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波伏瓦更用心地学习,而且开始结识别的男人。有一个男人,在波伏瓦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个人叫作勒内·马厄,他是巴黎高师的学生。马厄不仅有一张赏心悦目的脸,他还鼓励波伏瓦去探索自己。波伏瓦非常享受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马厄为波伏瓦起了一个外号,叫作海狸,这个外号跟随了波伏瓦一生,而且后来萨特一直这么称呼她,说,我的海狸,给她写了很多情书。

她跟萨特是怎么遇到的呢?这要说到一件事儿,就是波伏瓦在备考国家哲学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在这个时候,马厄就把波伏瓦介绍给了他们的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中有很多学霸,其中就有后来赫赫有名的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

第一次看到萨特的时候,波伏瓦眼里的萨特又矮又丑,萨特的身高只有1.55米,而且还是个花花公子,的确长得也不怎么样。所以刚开始,波伏瓦根本没有兴趣认识他,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萨特的魅力就爆发出来。尤其是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波伏瓦发现,萨特的思想非常的有深度,而且别具一格,他和别人都不一样。而且这两个人特别聊得来,很默契,就是我跟你有话说。所以,在准备口试的那十五天里,他们只有在睡觉的时候才分开。

他们什么都聊,谈话的内容包含文学、艺术和哲学,常常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两个人都入了迷,萨特也一直鼓励波伏瓦,说:“你要保持最珍贵的自我,保持你对自由的热爱,你对生活的激情、你的好奇心,还有你想要成为作家的决心。”这意味着什么呢?就是萨特看见了波伏瓦的价值,叫I see you。我了解你,我欣赏你,我看见了你身上闪闪发光的那一面,这才叫我懂你。

所以在公布考试结束的那一天,萨特和波伏瓦都来到了考场,发现他们俩分别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他们获得了法国大中学哲学教师的资格。在这个时刻,萨特就意味深长地对波伏瓦说,从现在起,我将对您负责。这个责任,让他们两个人毕生纠缠在一起。

考试结束后,法国最年轻的,取得大中学哲学教师资格的女人,波伏瓦,决定坐上火车去利木赞度假。萨特他就借口要写作,就也到那个地方跟波伏瓦会面,他们在利木赞进行了热烈的交谈。

清晨,波伏瓦穿过田野去找萨特,直到城堡的钟声响起。他们在田野里讨论了四天之后,波伏瓦就意识到,即使谈话进行到世界末日,我可能还是会觉得时间太短了,这就是有话说。于是二十世纪最独特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波伏瓦后来回忆说:“那个夏天,我好像被闪电所击中。' 一见钟情’这个词,突然有了特别罗曼蒂克的意义。当我在八月初向他告别时,我早已感觉到,他再也无法离开我的一生了。”就是这样,两个人彼此都认定了对方。

但是幸福并没有那么简单,对波伏瓦而言,和萨特的相识给她带来了快乐,也伴随着困扰。波伏瓦首先思考了自己,面对萨特和马厄,这种感情有什么不同。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爱萨特,是爱萨特带给她的东西;而她爱马厄,是爱马厄这个人本身。

那么她跟萨特的感情,该怎么进行下去呢?萨特明确地提出,他并不认同一夫一妻制。萨特说,我们之间存在着无可取代的爱情,我们各自也会有一些偶然发生的爱情。这叫开放式关系。波伏瓦接受了这个方案,因为这也符合她的信念,波伏瓦的父亲不忠,然后给母亲带来的不幸,对她影响很深,所以波伏瓦拒绝婚姻,她认为婚姻必然会伴随着谎言、欺骗和婚外情,所以她决定跟萨特,创造一种新的关系。

1929年的10月14号下午,波伏瓦和萨特为他们的开放性关系,签订了一个关键的契约,他们从一个两年的契约开始,承诺双方除了彼此以外,还可以同时有别的情人,并且许诺要把这一切都诚实地告诉对方,所有的一切。

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很多人完全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我们并不是要按照波伏瓦或者萨特的观点那样去生活,我们只是要知道有人是这么想的。波伏瓦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也非常的大胆,她是希望自己像男人一样,独立地过完一生,她在经济上不依赖任何人,她也不愿意进入婚姻,不愿意成为拖儿带女的母亲,这种爱让她的自由有了保障。

波伏瓦在日记里写道,说:“萨特之于我,是我的心灵、我的身体,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收获了一个无可比拟的朋友。身体和心灵的伙伴,别人也可以做,但思想的朋友只有萨特,他不可替代。”这就是两个人的关系。

夜幕降临的时候,这对年轻的情侣背靠背,坐在卡鲁塞尔公园的长椅上,做出了世界上最坦诚,又最伤风化的誓言。他们当时没有料到,十五年后这个城市的上空,会回荡着他们的名字,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奇怪的契约竟然赢了,它就像一场赌博。

那么波伏瓦在这个关系中,究竟快乐吗?在波伏瓦的日记中有一些篇章,你可以发现,在他们关系的开始,波伏瓦非常的挣扎,甚至有些自卑了。她不再思考自己想成为什么人,而是一直希望成为萨特想要的样子。对,当你陷入爱情,你的满心里都是他,你就无法摆脱掉他。

波伏瓦在自传中,也形容年轻的时候,自己是一个“辅助的存在”,是一个“智识上的寄生虫”。她寄生在萨特的身上,她因为被萨特的光芒照耀,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渐渐地波伏瓦觉得不舒服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并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那种样子,她过多地被萨特所影响了,所以她想要摆脱这一切。

在这个时期,其实两个人的关系,是逐渐地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候,但是萨特的花心,依然让波伏瓦感受到不安,感受到伤心。萨特有很多的女朋友,波伏瓦也有别的情人,其中还包括她的女学生,这让萨特感受到嫉妒,书里写他总是试图插足于波伏瓦和她的偶然性伴侣之间,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女学生。

比如一个叫奥尔加的女生,还有一个深深迷恋着波伏瓦的女生,她叫比安卡。也由于波伏瓦对待萨特的态度,让她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复杂,给所有人都带来了伤害,比安卡还因此产生了误解,认为波伏瓦是一个为萨特寻找年轻和新鲜肉体的狩猎者。

不仅如此,波伏瓦的父母也会觉得非常的失望。她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很满意波伏瓦的教职工作,因为女儿是一个职业女性,但母亲认为萨特跟波伏瓦的关系,简直是不伦不类,母亲说:“与其这样,你还不如做一个老处女。”母亲直到过世,都没能跟波伏瓦和解,她始终认为,波伏瓦是活在罪恶当中。

而波伏瓦的父亲乔治,女儿的作品迟迟没有出版,他一点也没有安慰波伏瓦,反而去挖苦和讽刺女儿,嘲笑说:“你只能做一个无名小卒的荡妇罢了。”这是男人对于女性的蔑视。

接下来,波伏瓦遭遇到了更大的危机,她的一个偶然性伴侣叫作纳塔莉,也是非常的年轻。纳塔莉的母亲,索罗金夫人向当地的教育局,提交了一份申诉,指责波伏瓦诱骗未成年少女。实际上纳塔莉和波伏瓦,在一起的时候已经二十岁了,但是索罗金夫人的指控,还是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

这个指控的第一条,就指出波伏瓦的生活方式不合常规,具体是指哪些行为呢?索罗金夫人就罗列出来,比如单身未婚,住在酒店,去咖啡店写稿子,做萨特的情妇,公开教授普鲁斯特和纪德的作品,而这两位作家是要反对的。因为他们是同性恋,这就是道德沦丧。这些指控说明了什么呢?波伏瓦有罪吗?并不是,但很多人看了这个指控,都会有一个想法,说那么这个女人如此的非主流,她就是道德上有问题的。

在当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也是比较保守的。法国政府是由贝当元帅统治,他正试图通过弘扬家庭价值观,来找回失去的尊严,所以教育部也很认同这些指控。波伏瓦就经历了一年半的调查,在1943年6月17号,这个指控以吊销波伏瓦的教师资格证收尾。从此之后,波伏瓦就失去了工作,她再也不能教书了,但这个经历也带来了一个好的后果,就是波伏瓦开始了专职写作。

她的产量非常的大,但随着她的作品一部一部地出版,她的作家身份还是会带来很多的争议,人们不把她当成一个严肃的作家,而都在关心她跟萨特的关系。在世人的眼中波伏瓦无论做什么,也都是依附于萨特而存在的。

直到1949年,波伏瓦的《第二性》在法国出版,她为自己书的封面上选了一句话,说,女人,这个陌生人。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是女人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命运,是男性硬安在她们头上的,是用来限制她们自由的,所以我们并非生来就是女人,而是后天变成的。这是波伏瓦的反抗,她自己就摆脱了这个身份,跳出了社会的束缚,活得那么的不一样。

但是她的活法和她的观点,都像炸弹一样震动了整个社会。人们没有办法接受它,所以《第二性》的出版,会在当时引起了两种极端的反应。梵蒂冈直接把它列为禁书,可是女性主义者却把它奉为《圣经》,这是很分裂的。

这本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最为健全、最理性、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它也被认为是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基石。可是在当时,波伏瓦的确是过于惊世骇俗了,对她个人来讲,《第二性》在没有面世的时候,她不管在生活上还是文学上,都只被认为是萨特的附庸,是萨特的情妇之一。

随着《第二性》的出版和影响力不断地扩大,波伏瓦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她从萨特的背后走向了前台,影响力与日俱增,甚至超过了萨特。但这意味着波伏瓦可以摆脱萨特,独立存在了吗?从来都不会,波伏瓦的地位越高,大家越关心她跟萨特究竟怎样,我们就来说说,她和萨特究竟是怎么相处的。

他们俩的关系非常独特,是无法复制的一对情侣,他们有各自的住所,从来没有在一起生活过。在他们的爱情契约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永远不欺骗对方,尤其是不能隐瞒对方任何事情。他们分享一切,关于工作、计划、经历和情史,如实地告知对方,他们跟什么人发生了偶然的爱情,这一切是怎么样的过程。

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各自有自己的社会圈子,他们对对方任何的感情和行为,都不作评价,共同分享的是绝对的自由。波伏瓦和萨特在餐馆里吃饭,在咖啡馆里写作,有的时候只有他们俩,有的时候会和朋友们一起。这种生活方式,可能对男人来说,也并不算非常的稀奇,但是对于女人来说,就是惊世骇俗。从来没有人指责过萨特,对于自由的实践,但是波伏瓦在生前和身后,都遭受到猛烈的抨击,因为人们还是难以接受,一个女人,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事业和自由,而如此对待她的爱情和家庭。

波伏瓦跟萨特彼此陪伴了五十年,坚不可摧的友谊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一起做决定,思想几乎也是共同发展的。萨特全部的哲学作品,都是和波伏瓦一起起草的,里面包含的是他们共同的哲学观点。他们有共同的思想体系,每一份手稿,都经过对方严格的审查,就这样合作了三十多年,他们成功地把两个人的生活,变成了双重生活,而不是简单地合二为一。

波伏瓦曾经说:“我们俩就是一个人。”在1977年萨特也解释说:“存在一种深入的关系,它不时地成功地塑造一个一个个体,比如说一个我们。这个我们不是两个你,而是真真切切的一个我们。”萨特说,“我的一生中,都和波伏瓦共同形成了这个我们。”

他们这种关系持续了五十一年,直到萨特病逝。在波伏瓦去世后,她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的公墓,这的确是一种罕见的结局。这对恋人,在半个世纪中留下了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哲学,它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和认同的。但对于波伏瓦来讲,萨特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爱人,除了萨特的死,任何情况都不能把萨特从她生命中夺走。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节目的录制,在现场不知道为什么就提到了波伏瓦和萨特。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男性的教授,他突然说:“波伏瓦太幸运了,如果我是一个女人,我也愿意把自己奉献给萨特。”这个观点我是坚决不能同意的,在现场我们就发生了争执。在我看来,波伏瓦的一生遭到了非常多的误解、批判,包括不公正的待遇,她承受的比萨特多得多。

波伏瓦一生中没有婚姻,没有孩子,背负了很多的社会骂名,她成为一个坚持“爱是不需要承诺的”这样一种开放契约的守护者。我不是认为,波伏瓦就是值得效仿的。实际上任何人都很难成为波伏瓦。

她和萨特,曾经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比如说谈到为什么不生孩子,波伏瓦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并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来没有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这是她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波伏瓦的崇拜者,当面来表达对她的迷恋,说,您拒绝孩子和婚姻,这太浪漫了!实际上就是认为波伏瓦太酷了,怎么会有人这么做?波伏瓦的反应呢?她沉默不语,转身望向车窗外。波伏瓦在想什么呢?没有人知道。波伏瓦的父亲认为,爱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波伏瓦的一生,都无法认同这个观点,她反驳自己的父亲,说,竟然有那么多人是不懂得爱的。在她看来,爱绝不仅仅是感激,不是我们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感到亏欠他们的东西,所以我要还他。

究竟什么是爱呢?波伏瓦跟萨特,以及其他情人的复杂关系,让她了解了男女两性对于婚姻和爱情的态度。她在书里写,说:“爱情这个词,对于两个不同性别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同一种含义。很多导致恋人分手的重大误会,都在于这个观点。因为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不过是一种消遣。但是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就是生活本身。”波伏瓦说,“爱只出现在那些公开或者秘密希望改变的人身上,因为就在那个时候,你期待爱以及爱带来的东西。”

什么是真爱呢?意味着,另一个人会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给你,这就是波伏瓦的想法。

有不少作家和研究者都认为,如果当时波伏瓦能够嫁给萨特,她也许会更幸福一点,但是这个美好的祝愿,显然忽视了两个前提。首先,波伏瓦早在遇到萨特之前,就已经认为她不想要结婚。第二,萨特在波伏瓦生命中的位置,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晰,他是波伏瓦思想上无可比拟的挚友。在这个方面,萨特对于波伏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波伏瓦也明确地讲,在性和情感上,萨特远没有那么重要。

你可能会问说,波伏瓦跟萨特之间,到底是不是爱情呢?萨特有一个答案,他说:“我们彼此相爱,但不是以一般人所理解的方式相爱,我们爱上了彼此的直觉、想象力、创造力、观念,并且最终有一段时间也爱上了彼此的身体,但是就像一个人不能主宰另一个人的思想那样,一个人也不能主宰另外一个人的品位、梦想、希望等等,有些事情海狸更擅长,有些事情我更擅长。你知道吗?如果没有海狸的批准,我永远不会允许我的任何作品发表,甚至公开给任何人。”

这就是波伏瓦对于萨特的价值,也许这两个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究竟出于什么原因,能够彼此陪伴那么漫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能够坚定地维护那个开放式关系。但是,在彼此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互为师生,他们体验过对方的身体。事业上,互相鞭策支持,几十年里紧密地交流、结伴旅行,留下了大量深刻的讨论和信件。在思想上,他们一直能够点亮对方。在我看来,他们之间存在多种关系,并不只有爱情那么一个词,爱情对于他们来讲,可能显得轻飘飘了。

在萨特去世的那天,波伏瓦心碎欲绝,她想单独跟萨特待一会儿。在其他来哀悼的人都离开之后,波伏瓦爬上萨特的床,她想要钻进萨特的被单,是护士把她拦住了。因为萨特的尸体上有很多的褥疮,已经坏疽了,所以波伏瓦就爬上床单,躺在萨特的旁边睡着了。

凌晨5点,医院里来的人带走了遗体,就这样波伏瓦独自生活在世界上。六年之后,1986年4月14号下午4点,这一天,距离萨特逝世的周年纪念日,还有8个小时,波伏瓦也去世了。在她的讣告中,萨特依然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

我们来看波伏瓦的一生,非常的矛盾但又很坚定。年轻时候的她,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也会摇摆,会纠结,会陷入爱情,会自我怀疑,用有色的眼镜看待他人,然后拼命地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去一个更好的位置。她也陷入了很多社会的规训和陷阱当中,会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帮助她找到意义,能够帮助她到一个更好的地方去。就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断地反思自己。修正自己,她洒脱地承认自己之前的狭隘,和做错的事情,然后她在自我选择中,一步一步走得更远,成为了当时最伟大的女性运动者之一。

实际上,波伏瓦依然为萨特付出了太多的情绪和代价,以至于她的整个人生,都不可避免地,被当作萨特的附属者,被低估,甚至招致很多风言风语和非常糟糕的评价。这确实和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并不平等,而她依赖萨特,她深陷于这一段关系,这是波伏瓦自己的弱点。

波伏瓦有一个同居过的情人,这也是她生前唯一同居过的情人,叫作朗兹曼。他曾经近距离地看见了波伏瓦所经历的暴风雨。朗兹曼认为,波伏瓦跟萨特有很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种存在主义的焦虑,让他们处于抑郁或者绝望的边缘。在萨特身上,就表现为消沉和疯狂的哲学,萨特用安非他命、写作和调情,来对抗这些情绪。可是在波伏瓦身上呢?它表现为朗兹曼所说的爆发,那个爆发意味着什么呢?

当波伏瓦遭遇到情绪的低谷,无论是她坐着、站着或者躺着,是在车里或者是步行,是公共场合或者私下里,波伏瓦会突然很猛烈地抽泣,全身都因为这种喘气而颤抖,那种心碎不已的哭声,就没有办法表达她的绝望,这都会吓到朗兹曼。他说:“我不记得第一次发生在什么时候,在我们一起度过的七年里,这种事发生了很多次。”这是波伏瓦的压力,它也证明了,人是没有办法脱离她所处的时代,人一定会在别人的评价中,带来心绪的起伏,但这也让波伏瓦坚持成为自己的过程显得那么的珍贵。

她自己也讲,说:“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苦难和不公平,如果真的要在乎,要为它们哭泣的话,我们就只能整日整夜地以泪洗面了,而我们的能力有限,也并不总是清楚应该去在意什么,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到底什么是我们应该去在意和有所作为的呢?”

波伏瓦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的行动”,因为只有行动是唯一属于你,而且仅仅属于你一个人的,这就是你能够成为你自己的方式。所以不管你听了这本书,你听了她的观点,是否赞同波伏瓦,但我们都要看到,她一直在为自己行动,不惜打破社会的局限,不惜跳出传统,不惜挣脱那些感情,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让自己陷入危险,但是波伏瓦的思考和波伏瓦的行动,帮助了很多人,绝大部分是女性。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波伏瓦在半个世纪前所思考的女性困境,在我们的今天也并没有消失,它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地沉重。在波伏瓦看来,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自由,生命中没有那种一切都被和解的瞬间,总会有那么一些沉重的,你所不愿意的时刻,怎么办呢?如果你去问波伏瓦,她会说:“你要为自己行动。”

希望大家听完这本书,可以有兴趣去了解一下波伏瓦一生所追求的自我,也去认真地读一下这本书《成为波伏瓦》,就到这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